歷史沿革
1981年1月,經中共贛州地委批准,在贛州召開了贛州地區歸僑、僑眷和港澳同胞親屬代表大會。大會通過了贛州地區僑聯章程,選舉產生了贛州地區僑聯第一屆委員會。配備專職幹部1名,與地區僑辦合署辦公,為一級群團單位。隨後,全區各縣(市)僑聯組織相繼成立,並在歸僑、僑眷相對集中的高等院校及廠礦企業建立了僑聯小組。
1999年撤地設市後,贛州地區歸國華僑聯合會更名為贛州市歸國華僑聯合會。全市18個縣(市、區)均先後成立了僑聯組織。
橋情簡介
市內歸僑、僑眷和港澳同胞眷屬約10萬人,祖籍為贛州的華僑、華人也接近8萬人,分別約占全省的1/3,是江西省的“重點僑鄉”、“僑務大市”。贛州的華僑、華人主要分布在35個國家和地區,其中美國、印尼、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的人數較多。由於歷史的原因,1949年隨國民黨政府赴台而後輾轉國外定居的“台轉僑”人員較多,在贛州市老一代華僑華人中占相當數量,這是贛南僑情的一大特點。
截止到2006年,港澳同胞、華人華僑在我市投資興辦的各類企業超過1000家,占全市外資企業總數的 80%以上。通過各級僑聯組織和歸僑、僑眷的聯繫,港澳同胞、華人華僑每年捐贈大量的資金,用於辦學、辦醫等社會公益事業建設。
主要職能
單位名稱:市歸國華僑聯合會
主要職能: (一)組織歸僑、僑眷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歸僑、僑眷中深入開展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和“四有”教育。
(二)引導和組織歸僑、僑眷參與僑鄉、社區精神文明創建活動。
(三)充分發揮僑聯基層組織的作用,重點抓好社區、院校、科研部門及歸僑、僑眷相對集中的企事業單位的僑聯組織建設。
(四)為歸僑、僑眷、海外僑胞提供法律和政策的諮詢服務,依法維護其在國內的合法權益。
(五)參與我市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事務活動,發揮僑聯參政、議政作用,參與協商和推薦人大和政協中的歸僑僑眷代表、委員人選,對有關法律、法規的草擬提出建議和意見。
(六)積極拓展海外聯誼和僑務對台工作。廣泛地團結和聯繫海外僑胞、港澳同胞及其社團,為發展我市經濟牽線搭橋。
(七)充分發揮僑聯文化宣傳陣地作用,積極開展海內外文化、科技、學術交流與合作,協助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在我市興辦公益事業。
(八)指導我市各級僑聯和歸僑、僑眷社團的工作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