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立背景
江西省文化廳批覆設立贛州客家民俗博物館,這是經省級文物行政部門批覆的贛州市首家民辦博物館。該館法人代表為贛南師院美術學院教師陶曉俊,歷時二十年,收藏客家民俗文物萬餘件(套),在長期的教學實踐過程中,研究、發掘、保護客家民俗文化,於贛南師院設客家民俗文物陳列館,展出匾額、銀飾、度量衡、燈具、鎖具、陶瓷器、銅鏡、木雕、女紅等文物1200餘件(套),成為該校教學、科研和對外學術交流的重要視窗。
發展歷史
江西省文化廳批覆設立贛州客家民俗博物館,這是我市經省級文物行政部門批覆的首家民辦博物館。對此,作為館長的陶曉俊很高興。贛州客家民俗博物館,最初的雛形是在2004年第19屆世客會上的客家文物展,當時文物展上的展品之豐就引起了廣泛關注,甚至給前來參加世客會的客屬知名人士曾憲梓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們對客家文物的關注,也讓陶曉俊覺得“不能把寶貝藏在家裡”。 在2008年10月30日,由陶曉俊與贛南師範學院合辦的贛州客家文物博物館(贛州客家民俗博物館前身)在贛南師範學院美術學院正式揭牌,這也是當時中國最大的客家專題文物博物館。
館藏文物
贛州客家文物博物館建築面積近500平方米,有藏品6000多件(套),展出各類精品文物1200多件(套),文物類別涵蓋了客家建築裝飾、客家牌匾、客家銀器飾品、客家服飾、客家生活用具五大系列,被譽為客家文物的“大觀園”。已經為這間博物館投入了200萬元,收藏品達到1萬多件。“這些客家文物都是客家文化的主角,是客家文化物化的載體。”在客家民俗博物館裡, 收藏的一件件“寶貝” 。“這些客家文物不但藝術造型獨特,而且還反映出了客家人的價值取向和風土人情,可以從多學科、多角度來挖掘我們的客家文化。”陶曉俊指著館裡的客家先民木雕像說,“ 當時的人們就有穿七分褲、八分褲了,和我們現在一樣時尚,這就反映出了當時的服飾文化。”“再比如高古陶燈盞,從人類學的角度關注的是人類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燈,從美術學的角度關注的是這個燈的造型有特色,從旅遊學的角度關注的則是能否做一個燈盞一樣的旅遊紀念品。 每一件文物都有其底蘊深厚的價值所在,如果不是這些客家文物的存在,可能很多客家文化也就隨之消失了。”
深藏在高校的客家民俗博物館更多的是承擔著科學研究和文化交流的功能,已經接待了許多港澳台以及海外的學者前來參觀訪問。
館舍意義
江西省文化廳博物館處依據文化部《博物館管理辦法》要求,組織專家對贛州客家民俗博物館設立審批一事進行了實地考察。專家們一致認為,贛南是客家搖籃和客家文化的發源地,客家文化底蘊深厚,客家文化資源豐富,陶曉俊申請設立的贛州客家民俗博物館已具備固定的展出場所、相應的專業人員,成體系、成系列的客家民俗文物藏品和必要的辦館資金,對集中展示贛南客家文化、打造區域文化品牌、弘揚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