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料和形式是構成任何事物不可缺少的兩種因素,兩者不可分割。又認為質料因是消極的原因,並把動力因和目的因歸結為形式因,強調形式因在認識中的重要作用,提出純形式的第一推動力之說。這種哲學思想反映在其教育學中即過分誇大純理性活動的價值,視沉思活動為超出一切其他活動的最偉大的活動。
相關詞條
-
形式
形式,漢語詞語之一,是指某物的樣子和構造,區別於該物構成的材料,即為事物的外形。該詞語出自蔡元培《圖畫》、《南史·顏延之傳》、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
基本信息 引證解釋 內容與形式 相關名言 哲學含義 -
《倫理學中的形式主義與質料的價值倫理學》
作者是(德)舍勒著,倪梁康翻譯。《倫理學中的形式主義與質料的價值倫理學》分兩部分發表在《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刊》中,第一部分發表在1913年的第一輯中,第...
簡介 中心思想 綜述 背景資料 讀書筆記 -
形式[哲學範疇]
形式是古希臘哲學中的重要概念,它與質料相對應,描述了事物的本質,指的是“第一實體”。形式與質料作為亞里士多德“實體論 ”的一部分對後世的哲學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形式的定義 形式的特性 形式的分析 形式與質料 對後世的影響 -
形式教育論
形式教育作為一種教育學說或思潮,是在長期的教育理論與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嚴格說來,它既難說有一個首創者,也難說有一個集大成者,而是後人對種教育思想及...
各方說法 綜合概述 淵源 理論基礎 形式教育 -
四因說
四因說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的一種觀點,認為有“形式因”,“質料因”,“動力因”,“目的因”組成,其中目的因是終極的,是最重要的。他相信自然界的每...
詳細介紹 《西方哲學史》一書關於四因的解釋 -
西方形式美學
在美學、文藝學和藝術批評的歷史上,沒有哪一個概念能像“形式”這樣被廣泛地使用,也沒有哪一個概念能像“形式”這樣曾經引起如此之多的歧義。它或被規定為美和藝...
版權資訊 編輯推薦 目錄 -
中國少年說
少年中國說是清朝末年梁啓超(1873—1929)所作的散文,寫於戊戌變法失敗後的1900年,文中極力歌頌少年的朝氣蓬勃,指出封建統治下的中國是“老大帝國...
作品原文 注釋譯文 創作背景 作品賞析 後世影響 -
中世紀基督教文化
總是將自己關在修道院的小屋裡以置身度外的冷眼用編年體的形式記述著世俗世界...
簡要 形成原因 史學思想 傳播原因 社會思想 -
形式[漢語詞語]
形式,漢語辭彙,漢語拼音為 xíng shì,在中文中,形式是指某物的樣子和構造,區別於該物構成的材料,即為事物的外形。也有指辦事的方法。形式猶言表象。...
基本信息 引證解釋 內容與形式 相關名言 哲學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