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社會政策的主要內容
(一)麥可·謝若登教授在進行資產建設研究中的三個重要發現
第一,一個人缺乏資產是導致持續貧窮的重要因素——窮人的金融支持來源只有就業、家庭和政府福利,卻沒有資產,故而不存在資產的積累。
第二,如果將儲蓄分為剩餘儲蓄和資產儲蓄即一開始就作為資產進入家庭的儲蓄,則個人和家庭的資產積累有相當部分甚至大部分來自資產儲蓄而並非收入減去消費的剩餘。
第三,在沒有或很少有現存資產的情況下,對窮人的三種主要支持來源:就業、政府和家庭的支持形式只有收入一項,處於低水平就業狀況下的窮人等所能得到的只有政府的轉移支付,這些轉移支付是收入維持性質的。政府只有持續地進行這種轉移支付,才能維持窮人最低程度的生存。從上述三點,麥可·謝若登教授提出了觀點:現行的以收入為基礎的社會政策是不公平的。
(二)資產和資產建設
理解資產建設理論,對資產進行清楚的了解,謝若登把資產分為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有形資產是指合法擁有,包括物質財產和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與物質財產相同功能的權利,包括貨幣儲蓄、股票、不動產等。無形資產是基於個人資源或社會經濟關係,主要包括人力資本、非正式社會資本、正式社會資本等。所謂的資產建設,就是指政府或非政府組織有組織地引導和幫助窮人進行資產積累,而非簡單地直接增加其收入和消費,窮人依靠自身積累的資產進行特定目的的投資,從而實現自身發展,走出貧困困境。
(三)窮人的資產加收入福利模型
謝若登指出,在單純的收入模型中,窮人主要來源有就業、家庭和政府,以此來保持低水平的消費,而無法產生資產福利效應。在這個模型中加入了資產這—要素,政府通過一部分的資產形式給予窮人,為窮人建立個人資產賬戶。長期來看,通過資產的積累,不僅能夠提高窮人的消費,而且還會幫助窮人建立起自己的資產,因而更有利於早日走出貧困處境。
(四)資產社會政策對傳統社會政策的超越與改進
首先,傳統社會政策是以某種水平的收入來界定,窮人的資產基本上被忽視。資產社會政策重塑福利概念,提出維持金融基礎的家庭福利概念既包括資產觀點也包括收入觀點。其次,傳統社會政策的社會資源序列是收入、財產、安全、地位、權利,財產排在收入之後。資產社會政策將財產提升到第一位,提出財產是獲得長期福利的保障。最後,傳統社會政策的特徵是非生產性的,政策手段以轉移支付提供維持基本消費。
政策實踐
資產有各種重要的社會、心裡和經濟效應。更具體而言,資產改善經濟穩定性,將人們與有希望的未來聯繫起來,從而激勵個人的發展、有利於家庭穩定,創造有希望的未來。促使專門化和專業化,提高承擔風險的能力,提高后代的生活水平,增強政治參與能力。
個人發展賬戶是資產建設理論的實踐,是一種資產社會政策。面向貧困者是它與其他受資助的儲蓄賬戶的主要區別,它在美國的實行方法在各州略有差別,但是為貧困儲蓄者提供相等的或者稍高的配額,是其共同點。如果窮人儲蓄一毛錢,他將會獲得一毛或者多餘一毛的配額支持。
(一)個人發展賬戶的結構
個人發展賬戶是根據資產建設理論建立的反貧困制度。在華盛頓企業發展協會、華盛頓大學社會發展中心的合作研究設計下,使個人發展賬戶從理論變成了實踐。
個人發展賬戶最核心的概念是必要的金融教育和配額。金融教育包括普遍的和特殊的教育,配額比率從1∶1到1∶7不等,其中2∶1是最通常的配額比率,由於資金從時間和數量上是有限的,美國夢現項目中的個人發展賬戶有時間限制和配額限制。時間限制是指參與者開設配額儲蓄賬戶的月份(參與者在超過時間限制後仍然能夠領取配款),配額限制是指在時間限制基礎上對可以支配的存款的限制,超過配款限制的不予配款,美國夢現示範工程的配款額在240~7500美元之間浮動。
(二)個人發展賬戶的實例
可以通過舉例來說明個人賬戶是如何運用於個人的,個人發展賬戶用於資產積累的項目,如用於教育培訓,購買或維修房屋,創立小企業等。以套用於創業為例:張三符合項目條件,獲得開戶存款500元,配款比率是3∶1,配款上限是5000元,時間限制是30個月。張三每月存入100元。經過考察學習,張三決定養豬,於是在第七個月,與該項目合作的第三方(張三購種豬的地方)直接從賬戶提取了2500元(個人不能直接從賬戶取款,否則取消以前的配款額,並處以提款額10%的罰款),經過三個月的精心餵養,張三賣出所養的豬,獲得收益。有了更高的收入,可以每月存入200元,從而獲得更多的創業資金,能夠有效地減貧,並且有利於其長遠的發展。試想如果沒有個人發展賬戶,張三便無從得到創業資金,只能處在貧困的惡性循環中。
產生的背景
(一)傳統社會福利政策受到挑戰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隨著經濟全球化和高新技術的發展,全球經濟結構和社會人口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一方面,世界競爭的不斷激烈,結構性、技術性失業快速增長,社會群體如非熟練的青年職工和婦女的失業情況嚴重,產生了新的貧困問題。加上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西方社會福利制度受到諸如財政困難、社會開支入不敷出等挑戰。為尋求解決問題的出路,社會政策領域和理論界引發了對社會政策改革問題的審視。
(二)全世界對反貧困政策的反思貧困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傳統的救助方式就是政府通過財政轉移支付對貧困者實施救助,貧困群體接受政府救助,維持自己的基本生活。政府的社會救助只是提供現金、產品和服務以滿足窮人的基本消費為目的,這樣形成了以收入再分配為核心的社會福利政策。但是隨著全球經濟結構和人口結構的不斷變化,現行社會制度面臨一些無法解決的難題,迫切需要社會政策方面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