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蘭暖泉漢墓群

賀蘭暖泉漢墓群

賀蘭暖泉漢墓群面積約10萬平方米,墓冢數量達100多座,其中最大的土冢高約7米,直徑達15米。在幾座清理後的漢墓中,出土了一批漢代銅器、鐵犁壁、銅戰刀、陶器等文物。

銀川地區最早的城市,是始建於漢武帝元狩年間(公元前119年前後)的廉縣城,其城址就在今賀蘭縣暖泉農場北部,地處賀蘭山山前洪積平原之上。《漢書-地理志》記載說,“廉(縣),卑移山(今賀蘭山)在西北”,為西漢北地郡19縣之一。西漢末年,王莽建立“新朝”,曾將廉縣改名“西河亭”。東漢時恢復原名,為北地郡6城之一,是兩漢時期管理屯田殖谷、移民實邊的縣級政治中心,也是賀蘭山東麓的邊防要塞。此後城市名稱不斷變化,位置也由地勢高亢的洪積扇向黃河低階地遷徙。
而賀蘭縣暖泉漢墓群被發現,更是說明了這一點。上世紀70年代,寧夏考古工作者在賀蘭縣暖泉農場的台地上,發現了面積約10萬平方米的古漢墓群,墓冢數量達100多座,其中最大的土冢高約7米,直徑達15米。在幾座清理後的漢墓中,出土了一批漢代銅器、鐵犁壁、銅戰刀、陶器等文物。一些專家認為,暖泉一帶可能就是漢代廉縣城的所在地。廉縣的設定,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它先後存在了300多年,是銀川地區時間最長的縣級建制之一。興建廉縣之初,正值西漢政府向河套地區大規模移民屯守時期。銀川平原因遷入大批移民而使農業人口驟增,引黃灌渠亦在此間開始興修。作為管理銀川地區移民屯田的廉縣,為銀川早期的農業開發起到了重要的歷史作用。
到了東漢中後期,由於戰亂仍頻,朝廷無力北顧,放棄北地等邊緣8郡,遷丁民於內地,於是匈奴“轉入塞內”。公元107年至159年,羌人爆發了3次大起義,東漢政權失去對北地、安定等沿邊郡縣的控制,今銀川全境逐漸成為羌、匈奴、鮮卑等北方少數民族的遊牧之地,靈州縣、廉縣城也隨之廢棄。這一地區漸漸成為匈奴等少數民族與漢族雜居的地方。應該說,從這一時期開始,歷史上駐守這一地帶的,除了一些遊牧民族外,最主要的還是戍邊的軍隊。而暖泉漢墓群就是戍守邊關將士的墓葬群遺址。而且根據漢墓群出土的各種器物不難推斷,這些漢墓群下的埋葬者,就是當時戍守邊關的戰士。
毀壞-蒼涼
儘管一些遠古文化遺存,經滄桑巨變和歷史磨洗,最終也流傳到我們現代人的手中,但在洪水、地震等自然災害以及戰爭和人為開發的破壞下,古文化遺址本身和周邊環境不斷發生著變化,甚至部分遺存因遭受破壞而消失或變得面目全非。我們知道,這一帶在歷史上一直是戰爭頻繁發生的地段,遭受戰爭和地震等自然災害的破壞不言而喻。即使到了近現代乃至新中國成立後,它們也難逃各類“運動”(如上世紀60年代的“破四舊運動”)的劫難,尤其解放後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的荒灘變良田的軍墾(農墾)建設運動,對這些古文化遺存也不同程度地產生“建設性破壞”。1955年開始建寧夏暖泉農場,其時正值全國開展兵團墾荒運動,因缺乏巨觀的調控和規劃,對這一古文化遺存的原貌存在不自覺或無意識地造成損壞。而暖泉農場場歌《創業者:暖泉人》中“賀蘭山下曾寂寞,拓荒者灑汗水逞英豪……處女地睜開了眼睛,田野上馬達聲響徹雲霄”的唱詞,即是這期間建設性破壞的明證。直到後來,古文化遺存仍然遭受著不同程度的劫難。雖然從1972年寧夏博物館對賀蘭暖泉漢墓群進行調查和發掘後有關部門一直想方設法保護,且在1983年被自治區確定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但時不時仍會出現各類破壞活動。尤其民間不法分子的盜墓行為,歷來都是對古墓群遺存最猖獗的破壞行為。賀蘭縣暖泉漢墓群自然也逃不脫此劫。
旅遊-未來
暖泉古漢墓群位於賀蘭山東麓賀蘭縣境內暖泉農場六隊、七隊及園藝隊西部,南與賀蘭縣金山林場接壤,北與平羅縣下廟鄉為鄰,總面積1萬畝左右,坐落在長約3公里、寬約1公里的沙丘地帶,屬於東漢時期的龐大墓群,現有100多座墓冢,墓中可見壁畫的殘跡,有綠釉陶壺、翡翠、木器、銅器、鐵犁壁、銅戰刀、陶俑、陶馬、五銖錢等,是該區現存比較重要的歷史文化遺存之一。
漢墓群遺址所處的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十分便捷,東有201省道,向西毗鄰沿山公路。沿山公路將漢墓群遺址與其南邊的西部影視城、蘇峪口國家森林公園、滾鐘口旅遊區、賀蘭山岩畫、拜寺口雙塔和北邊的國家旅遊王牌景區沙湖等賀蘭山東麓旅遊景(點)區連成了一條旅遊帶。且漢墓群現在賀蘭縣洪廣鎮境內,傳說康熙皇帝當年曾來這一帶微服巡訪,駐守洪廣營(明萬曆三十年,公元1605年所建)的將士堅決予以阻擋,康熙皇帝嘆曰“鐵打的洪廣營”,於是洪廣鎮就名揚千里了。所以說,這一帶歷史非常悠久,旅遊資源非常豐富,是各種文化和古今文明的交匯地。也正因為此,暖泉漢墓群也就受到眾多旅遊開發商的青睞。當地想將農場的農家樂旅遊與漢墓群古文化遺址旅遊及其他旅遊結合,開發一種新的綜合旅遊形式,並且關於這種構想的各類投資論證也是越來越激烈。多年沉寂的漢墓群在如今就成了眾人關注的焦點。
可以說,暖泉漢墓群是人類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是我們了解東漢時期銀川境內人文、歷史、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方面的重要實物依據,是悠久的人類文明在這裡發展和演化的有力佐證。
但有時候,記憶反而比忘卻更可怕。若是功利性很強的記憶,比如為了眼前經濟效益而無節制地開發旅遊等,就會使古文化遺存重新遭受破壞。但願這些寶貴的古文化遺存,不會因為我們追求短期利益,再次遭受包括建設性破壞在內的各種劫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