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精神
“ 不怕困難、艱苦奮鬥、攻堅克難、永不退縮”的精神,這就是“貴州精神”!
詳細背景
2010年正值春耕大忙季節,我國西南地區特大旱災仍在持續。8個月來,經歷了夏秋冬春四季連旱的貴州省,沒有一場有效降雨,民眾飲水愈發困難,大片農作物因旱絕收,全省進入抗旱最為關鍵的時期。
2010年4月3日至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趕赴貴州旱災最嚴重的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先後到興義市、興仁縣、安龍縣,深入村寨,走訪農戶,慰問各族民眾,到田間地頭察看災情,與幹部民眾共商抗旱救災大計。這是今年以來溫家寶總理三下西南,檢查指導抗旱救災工作。
正是清明踏青的季節,本該嫩綠初吐的田地、山崗,由於乾旱,只見一片焦黃,灰茫茫望不到邊,更像是萬木蕭索的秋天。3日下午,當專機飛臨興義市上空時,溫家寶透過舷窗,看到這樣一幅景象,他神色頓時凝重起來。一下飛機,溫家寶就乘車來到興義市民航村七塊地。這裡是農業部小麥高產示範點之一,去年畝產達到800多斤。如今站在山崗上,放眼望去,高低不平的窩地、坡田上,大片麥苗乾枯倒伏地上。
村民沈忠素正在田裡拔麥子,臉上布滿焦慮的神情。溫家寶在她家的地頭蹲下身子,掐下麥穗揉出乾癟的麥粒,扒開乾燥的土壤察看墒情。他對陸續聚攏過來的村民們說,黨和政府時刻惦念著你們,全國人民牽掛著你們。當前,要千方百計確保民眾飲水安全,開闢新的水源,保障春耕用水。大家共同努力,一定能克服眼前的困難。鄉親們說,總理來了,我們心裡踏實多了。
無情的旱魔,使災區民眾飲水十分困難。溫家寶對此十分關心。每到一個村寨,他都要察看水窖存水情況,走進老鄉家廚房掀開水缸看看。3日下午,溫家寶來到興仁縣上壩田村。旱災發生後,當地政府組織定期定量供水,吃水基本保證,村民們洗菜、洗腳的水都捨不得倒掉,用來餵豬。
溫家寶囑咐正在送水的消防戰士,對老弱病殘、鰥寡孤獨,散居獨居的民眾,一定要優先供水。在村口,溫家寶遇到了大學生村官崔烈菊。她向總理介紹了村裡的生產生活和抗旱救災情況。她對總理說,最大的問題是缺乏水利設施,有水存不住,希望總理幫助解決。溫家寶聽後笑著說:不是希望,你應該換個詞,是“要求”!聽到總理風趣的回答,村民們高興地鼓起掌來。
農時不等人,旱區的民眾千方百計搶種補種農作物。在安龍縣納賴村,溫家寶走到地里與村民們一道施肥、澆水,種下小青瓜。他叮囑正在指導抗旱的農技人員,要深入田間地頭,加強抗旱技術推廣服務,指導農民搶抓農時,趕雨播種,擴大間作套種面積。在興義市豐都蔬菜基地,農民們告訴總理,收穫了脫毒馬鈴薯後,正在搶種白菜。白菜收穫後還要種水稻。溫家寶對大家說,要立足小春損失大春補,只要有可能,就要搶種,不誤農時,努力做到災年少減收。
溫家寶還考察了興義市萬屯油菜基地,獅子山自來水廠以及天生橋一級電站。他指出,要充分利用現有水源,拉水送水、人背畜馱、打井找水、應急輸水,絕不讓一戶民眾斷水。當前,春耕生產已進入關鍵時期。要迅速動員組織起來,盡力保育種、保育苗、保灌溉,擴大旱育秧和旱田作物面積,及時改種馬鈴薯、玉米、雜糧、烤菸等作物。
4月4日上午,溫家寶來到興義市絨窩村。在一戶村民家的庭院前,他一邊與村民們交談,一邊看著對面的窩斗山上天然林大面積死亡的情景。總理與大家現場商討起水利建設和石漠化治理的治本之策。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談了意見,隨行的部長們也提了建議。
溫家寶聽後說,我們要把貴州的發展和貧困地區脫貧致富作為一件大事來抓,納入西部大開發總體戰略來考慮。要圍繞“水”字做文章,大中小水庫統籌考慮,水庫、塘壩、水窖相互補充。做到有水存得住,沒雨用得上。要把水利建設與生態建設、石漠化治理結合起來,三位一體,科學規劃,統籌安排,加大投入,儘快實施。力爭苦幹幾年,從根本上增強抗禦自然災害能力。
群山環抱之中的晏家灣水庫,曾蓄水120萬立方米,如今卻是乾涸見底。3日下午,溫家寶走在龜裂的庫底上,裂縫寬有15公分,深達80公分。當他看見對面大壩上聚集了聞訊而來的幾百名民眾時便走了過去,鄉親們迅速跑下壩來,圍到總理身旁。
溫家寶說,我來看望大家,與大家一起商議如何把當前的抗旱工作搞好,把長遠的水利建設搞好。有各族幹部民眾的共同努力、有軍民團結一心、有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我們一定能夠戰勝這場特大旱災,並為長遠發展打下基礎。一個興旺發達的貴州、一個能夠抗禦自然災害的貴州一定能在我們手中建成。
考察期間,看到災區幹部民眾團結起來,奮力抗旱自救,對未來充滿希望,溫家寶感到十分欣慰。
興義市則戎鄉是一個典型的喀斯特地區,山體裸露,怪石嶙峋,被稱為貴州的“沙石峪”。4日下午,溫家寶來到則戎鄉冷洞村。這裡幹部民眾砸石整地、在石漠化山崖上種植金銀花的奮鬥精神,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從2002年開始,冷洞村大力種植金銀花,去年已發展到2200多畝,既固化土壤,治理了石漠化,還大幅度增加農民收入。村里辦起了加工廠,成立了專業合作社。這次特大旱災造成大片金銀花死亡。然而,在旱災面前,冷洞村的幹部民眾並沒有屈服,他們創造了土製的“滴灌”的辦法,將裝滿水的寶特瓶倒過來,用細釘子在瓶蓋上戳一個眼,水流大小通過旋轉瓶蓋來調節,放在金銀花樹根部。在社會各界的幫助下,他們10天時間就收集了10萬個寶特瓶。土製的“滴灌”起了大作用,已經搶救600畝金銀花。在冷洞村邊的山崖邊,溫家寶實地察看了“滴灌”的情況。他稱讚道,這是民眾被大旱逼出來的智慧。
冷洞村的小麥已經絕收,但村裡的水窖盛滿了水,村民們的臉上仍是堅毅的表情,他們並沒有被災難嚇倒。村支書朱昌國向總理講述了冷洞村種植金銀花和抗旱救災的做法。
從2001年到現在,他們走了三大步,第一步砸石造地,靠自己的雙手一擔一擔把土堆起來,一塊一塊把石頭壘起來,使每人有了2.5分水澆地,解決了吃飯問題;第二步興修小水窖,解決吃水問題;第三步種上金銀花,辦起加工廠,解決“錢袋子”問題,村民的收入從600多元提高到2600元。朱昌國動情地說,沒有這2.5分地,民眾就沒飯吃;沒有金銀花,民眾就沒有收入。這兩件事是和我們的命連在一起的。
他的話深深打動了總理。溫家寶說,我們的基層幹部給我上了一課。冷洞村“不怕困難、艱苦奮鬥、攻堅克難、永不退縮”的精神,就是貴州精神。這種精神比物質還要寶貴。無論是抗旱救災,還是改變貴州貧窮落後的面貌,都需要這種精神。
感受貴州精神
4月15日,“泛珠東協·新南行記”粵桂滇黔黨報跨省聯合採訪團一行來到冷洞村,實地感受這個從山旮旯里升華的“不怕困難、艱苦奮鬥、攻堅克難、永不退縮”的“貴州精神”。
走進冷洞村,環視四周,群山林立。山頭上,被乾旱折磨得幾近枯死的金銀花已起死回生,一抹抹綠色生機正重新綻放。
是什麼力量戰勝了這裡的旱魔?
一下車,記者們就迫不及待地來到了村支書朱昌國家。朱支書介紹了溫總理來此視察抗旱救災的情形和全村抗旱救災情況後,記者們就向他頻頻發問。
“滴灌”金銀花法最先引起了記者們的好奇。“朱支書,談談你當時是怎么想出這個‘滴灌’辦法的?”廣西日報記者貝為超發問。
沿著小路,記者們跟隨朱昌國來到長滿金銀花的地塊,看看滴灌法的奧妙所在。“這些綠茵茵的金銀花就是靠打‘點滴’搶救過來的。”朱昌國輕輕擰轉放在金銀花株下的寶特瓶瓶蓋,水流大小立即改變。他說,這種“滴灌”法,面積小,入土深,1公斤裝的瓶子,一株放兩瓶就可全部恢復。
記者們對金銀花的收成問題十分關注。“朱支書,請問乾旱對金銀花的收成影響大嗎?”春城晚報記者李繼洪問。
“2002年開始種金銀花,到去年,全村已發展到2024畝,年收入100多萬元。現在正進入盛花期,用這種滴灌法,只要沒徹底乾死的金銀花都可以救活。但再幹下去,就會減產。”朱昌國回答,要是全部死掉再重新種植,至少要再等6年才能達到現在這個水平,一年按100萬元計算,損失就是600萬元。
站在一塊用石頭壘砌鑲邊的稻田上,記者們對建在水池上的田塊大為驚奇。雲南日報記者感嘆:炸石造地與滴灌保苗一樣使他們受到心靈震撼。如果沒有持之以恆、戰勝困難的勇氣,是想不出這種好辦法的。這是山里人的精神,不僅是貴州精神,而且是中華民族的精神。
民眾的力量是無窮的。“滴灌技術,這是冷洞人民民眾在抗旱實踐中摸索出的一項創舉。”採訪團的記者們紛紛表示,現在正是抗旱救災的關鍵時期,一定要把這個好方法儘快報導出去,為正在乾渴中的人們帶去福音。
興義市“貴州精神”展示長廊在開展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發揮了教育作用,據則戎鄉相關負責人介紹,自2010年以來,到冷洞村參觀考察學習的幹部民眾絡繹不絕,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4年3月底共有近17萬人次到則戎鄉參觀。2014年1至3月,單展覽館就有3萬餘名黨員、幹部、民眾前來接受心靈的蕩滌。
為弘揚和展示“貴州精神”,讓“貴州精神”薪火相傳,黔西南州委書記張政到興義市南部喀斯特地貌突出的鄉鎮調研石漠化治理工作時,提出在興義市則戎鄉冷洞村、花郎村,敬南鎮的水淹凼村、隴岸村,泥凼鎮的老寨村等幾個鄉鎮相連的村組,建一條50餘公里的“貴州精神”展示長廊。通過在石山區建設涵蓋思想、文化、科技、產業等內容的展示長廊,著力構築精神高地,為實現後發趕超、衝出經濟窪地,促進興義市乃至整個黔西南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