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
1992年撤區並鄉後,桃林面積12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8600畝,草山草坡30000畝,下轄放牛坪、永勝、先鋒、龍鳳、天龍、興隆、沙溪、豐河共8個行政村,52個村民組,20個黨支部,有黨員520人,總人口24975人。
地理位置
桃林鄉位於習水縣東南部,與縣城相距98公里,東靠桐梓縣大婁山二台子,南接桐梓縣花秋鎮、容光鄉,西鄰習水縣二里鄉,北連習水縣官店鎮,四面環山,群山起伏,山水相連,生態優美,環境優雅。
地理環境
桃林境內氣候宜人,年均氣溫13℃,最低海拔485米,最高海拔1601米,屬典型的山區立體氣候。桃林鄉位於習水縣東南部,與縣城相距98公里,東靠桐梓縣大婁山二台子,南接桐梓縣花秋鎮、容光鄉,西鄰習水縣二里鄉,北連習水縣官店鎮,四面環山,群山起伏,山水相連,生態優美,環境優雅,實乃高原富地。
自然資源
桃林鄉不僅有宜人宜居的溫潤氣候,不僅有動人心魄的歷史文化和傳說,更有豐富多彩的各類資源,是創業家們投資的樂土,是背包客們旅遊度假的聖地。
土地資源。該鄉耕地面積為4039.13公頃,占國土總面積32.24%。荒山草坡面積為2931.17公頃、占國土總面積的23.4%;林地總面積為4893.76公頃,占國土總面積的39.06%,其他農用地46.31公頃、占國土總面積的0.37%。其它用地(主要是村莊及集鎮建設、道路、河流、塘庫等)面積為616.63公頃,占國土總面積的4.92%。
礦產資源:該鄉礦藏資源以煤炭為主,其它礦藏資源有硫鐵礦、高磷土、白雲岩等。據地勘測量,境內煤炭儲量2.7億噸,煤質優良;煤系處於官店向斜煤系,東起於仙源鎮黃廠罐山頂與桐梓縣打鐵洞相接,經官店鎮、桃林鄉進入桐梓縣容光境內,煤系露頭長24千米。
風力資源:該鄉為典型的山區立體氣候,鄉域內天龍村、龍鳳村風場是習水四大風區之一,根據測量數據我鄉年平均風速在3.5米/秒-5.2米/秒之間,冬季以西北風為主,夏季以東南風為主,風力資源豐富,且該地區海拔較高(1300m—1700 m),地面植被稀疏,建築物少,具備風力發電廠建設自然條件。
人口民族
2012年末,該鄉總人口28654人,總勞動力17672人。其中農業人口28416人,占總人口的99.17%。男性14492人,占總人口的50.58%,女性14162人,占總人口的49.42%。國小以下文化勞動力12437人,占全鄉勞動力70.38%,其中文盲半文盲371人,占全鄉勞動力總數的2.1%。國中以上文化勞動力5235人,占全鄉勞動力總數的29.62%。從事農業生產經營勞動力9539人,占全鄉勞動力總數的53.39%。外出務工人員8133人(包括城鎮非農業勞動力),占全鄉勞動力總數的46.02%。
經濟概況
主產水稻,玉米,小麥等到糧食作物;習水黔北麻羊、肉牛生產大鄉之一;盛產李子、板栗、核桃等乾鮮水果。執照“品種調優,規模調大,效益調高”的總體規劃,政府把產業結構向縱深發展,全鄉旱地作物主要轉向紅糧種植,2006年順利通過了“國家環保局南京有機食品認證中心《關於有機地誌和有機紅糧綠色新產品》”的資格認證,已成為中國茅台酒有機原料的生產地之一。並已打造為習水首個“萬畝紅糧基地”,真正成為“紅糧之鄉”。無公害反季節蔬菜已成燎原之勢,黔北麻、羊生態雞等養殖規模日益壯大,九葉絞股藍、鐵皮石斛、金銀花等中藥材種植基地已基本建成,已建成豌豆冬粉廠一個,九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落戶龍鳳村,九盆水風景名勝區正在加緊打造,各項產業發展欣欣向榮,經濟收入日益加快。
歷史文化
桃林,曾經有過輝煌的歷史。解放前,這裡是黔北遵義至習水、合江的商貿要衝,也是販賣布匹、鹽巴等日常生活用品的中轉站。南來北往的許多客商落足於此,形成了桃林獨特的姓氏文化,也形成了山巔小鎮的雛形。她曾孕育了一批批的黔北籍能人賢士,推動了這一方教育業的大發展。
生生不息的歷史古鎮
桃林鄉境內最高峰——愁山之西南一側,自上而下分腰緣、彎里、甘濕溪(今一般稱溝底下)、石見坡和龍井五個區域。這裡長住著一個有600多年歷史的馬姓家族,故名馬家山。
每年春節後都要為其一祖馬廷勛(明末清人,相傳為一神通廣大的道士,後封南天門土地菩薩)舉行隆重慶會,此作為一習俗沿襲了數百年,如今參與者已經不限於本姓,表數達數百通,要慶多個日夜。
有關此馬姓家族的來歷,更是撲朔迷離。據其宗譜介紹,其系元朝宰相之後。元朝時期,該家族曾是一文韜武略、人才輩出的將相世家,在這一世家中,有爵達鞍山王和威信侯的顯耀人物,也有官至左丞右相的文人雅士,還有鎮國名將、大元帥等手握重兵的將門虎子,可謂“王”侯將相,一應俱全。除此而外,該世家前前後後竟有立有對一般人而言只是空中樓閣的牌坊八座之多。誰料,如此一有權有勢的世家險些被斬草除根.,當朝駙馬公視此權勢日益膨脹的世家為心腹大患,欲置之死地,乃“謊本奏君”曰此世家“有謀朝奪位之意”,君王竟信之,準奏對此世家“斬草除根”,此世家之人聞之,驚恐萬狀,經商議後,決定各房分散逃命,以防不測。其中一房幾經周折,最終遷隱此十分偏遠的山區,並繁衍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