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為中國少數民族大辭典彝族卷之貴州六盤水彝族卷。全書分為建制、地理、經濟、歷史、文化、體育、衛生、民俗、教育、語言文字、文物文獻、宗教、人物等十餘類,約1000條目,事涉古今,包羅萬象,內容豐富。
六盤水市是貴州彝族的主要聚居地,是一個美麗的地方。這裡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山水清秀,人傑地靈,是人類的發祥地之一,對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做出過偉大的貢獻。本辭典以反映六盤水市境彝族為主旨,考慮到既彝族的共性,又兼顧本地彝族的特殊性,整部辭典保持了民族特色與地方特色的高度統一。
編輯推薦
《貴州六盤水市彝族詞典》包含貴州六盤水市彝族的建制、地理、歷史、經濟、教育、宗教、思想、語言、文字、文化、體育、風俗、文物、文獻、人物等十四類,共收詞目兩千多條,清晰生動的展現了彝族的從古至今的風土人情及其歷史文化,是研究彝族人文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書。
媒體推薦
編輯說明
一、本書包括建制、地理、歷史、經濟、教育、宗教、思想、語言·文字、文化、體育、風俗、文物·文獻、人物等十四類,共收辭目兩乾多條。
二、本書所收辭目,除常見的名詞、術語、地名外,重點選收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又鮮為人知的彝學研究成果。
三、本書所收詞目,有一事數名或一詞多譯者,酌情採用其帶有普遍性的作為正條,其他列為參見條,或不予列收。
四、本書所收辭目,凡屬一詞多義的,採用①②③等分項敘述。
五、本書各類交叉辭目,只在一類中刊出,其他類不列辭目或釋文。
六、本書對較為冷僻的漢字加注漢語拼音,標明聲調,並儘可能兼注直音。
七、本書引用漢文古籍文獻中對彝族的有關記載的字、詞,文句,原則上用簡化字,但從保留其歷史原貌考慮,加注繁體字。
八、本書編排體例原則上遵循總編委制定的《凡例》,和“寧缺毋濫”的原則因地制宜地從邏輯關係上進行調整歸類。
九、本書每一大類前均以“概述”條為首條,以達簡練、明略、概覽的效果。
十、本書根據類目的內在邏輯聯繫,按大、中、小順序排列,一般情況下母目與子目有包容關係。
十一、本書採用部分反映彝族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的圖片,以求其直觀和圖文並茂的效果。
十二、本書前設有《凡例》和按正文順序排列的《分類辭目表》,書末設有《辭目檢字表》和《漢語拼音索引》,以便讀者查閱。
目錄
分類辭目表
正文
辭目檢字表
漢語拼音索引
文摘
書摘
淤泥河壩子位於貴州省六盤水市盤縣特區淤泥彝族鄉,東經104度13’、北緯25度57’。“淤泥”為彝語音澤,彝族家支名。彝族德施氏“淤泥”家支早期居住此地而命名“淤泥部”。壩子呈彎曲谷盆形,東西走向。午平均氣溫13.7攝氏度,年降雨量1 344毫米,無霜期272天。總面積約765米,其中有耕地面積510畝,水田占63%。主產玉米、水稻、小麥,盛產糯米。有豐富的水利資源和煤炭資源。壩區居民有彝族、漢族、布依族,其中彝族人口占93%。今淤泥為彝族聚居區重要交通要遣和集市貿易地。
雞場坪壩子 位於貴州省六盤水市盤縣特區雞場坪彝族鄉。“雞場坪”彝語稱“阿默垤”,即彝族默部的壩子,彝語“阿”為“默”的前綴,“垤”為“壩子”之意,以十二生肖中的屬相雞為集市日而命名雞場坪。壩子裡呈多棱形,西東走向,屬山原地。平均海拔1 780米,年平均氣溫13.8攝氏度,年降雨量1 300毫米,無霜期247天。總面積約4455畝,其中耕地2970畝,主產玉米、小麥、水稻、烤菸、蠶豆等。多為旱作區,居民有彝族和布依族、漢族。今雞場坪為盤縣北部彝族地區的主要交通要道和最大的集市貿易地。
舊賽壩子 位於貴州省六盤水布盤縣特區普古彝族苗族鄉平壩村。“舊寨”亦稱普古舊寨,彝語稱為“濮谷卡史”,“濮”為古部族名,“谷”為家園,“卡史”為舊寨,以古代濮部族舊址而命名“濮谷卡史”。壩子呈橢圓形,南北走向,屬山原壩地。平均海拔1 960米,年均氣溫12攝氏度,年降雨量1 284毫米,無霜期24l天,總面積約4 555畝,其中耕地3 037畝。主產玉米、洋芋、蕎麥、油菜。壩區居民主要為彝族和漢族。
歸集三屯 位於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縣都格布依族苗族彝族鄉和雞場布依族苗族彝族鄉境內,地處北盤江北岸。馬龍屯、棋盤屯、妥保屯合稱三屯。馬龍屯海拔1 971.5米,面積8平方公里,三面鮑壁;棋盤屯海拔l 800米,面積約6平方公里,三面峭壁,一面臨江:妥保屯海拔1 800米,縱橫40公里,為古代彝族歸集、歸射家支紮營駐兵之所。相傳康熙三年(1664年)平西王吳三桂兵犯水西彝族地方政權時,曾在此與彝族土司發生激戰。
韭菜坪山名,彝語稱為“野藪博”或“坡色熱”,以山頂平緩淺凹處生有韭菜故名,屬鳥蒙山脈。位於貴州省六盤水市鐘山區大灣鎮北部,距六盤水市中。區44公里。山體由石炭紀灰岩組成。峰脊順應地質構造呈北西斷塊山。面積30平方公里,山麓海拔l 777米,極頂海拔2 900.3米,高差1 122·7米。為貴州省最高峰,素有“貴州屋脊”之稱。山勢南緩北陡,植物繁茂,有箭竹、灌木、草蔓、天麻、黨參、千年健、萬年青等數百種中草藥,有“天然牧場”和“天然藥庫”之稱。半山周圍居住的彝族_占總住戶的65%以上,故有“彝山”之稱。疏林遍布,田土交錯,公路縱橫,水大鐵路已迭山麓南側。礦產有煤、鐵、鉛、鋅,已大量開發利用。
二塘壩子 住於貴州省六盤水市鐘山區西北部大灣鎮境內。呈東西走向,長10 000米,最寬為l 000米,總面積IO平方公里,平均海拔l 777米,全壩被二塘河分隔成南北兩部分,河流呈“s”帶狀貫穿整個壩子。二塘壩子地表狹長、低平,氣候溫和,物產豐富,主產水稻、玉米、豆類、蔬菜、水果等,地下煤藏量豐富,已開發利用,是鐘山區蔬菜種植基地這一。
碧雲洞 亦稱水洞。系天然喀斯特溶洞,因喀斯特地質發生裂變和水流衝擊而成。位於貴州省六盤水市盤縣特區城關鎮西南1公里處。洞全長6.5公里,洞內最大跨度150米,拱頂最高處117米,洞上方崖壁上有明嘉靖三年(1524年)鐫刻的“水洞”二字。明《大明一統志》稱其為“普安第一奇觀”。明崇楨三年(1630年)地理學家徐霞客遊歷於此,並於洞口崖壁上書記“碧雲洞天”四字,“碧雲洞”由此而名。20世紀80年代已闢為公園。碧雲洞已收入《中國名勝辭典》。
白岩洞位於貴州省六盤水市盤縣特區北部普古彝族苗族鄉境內,亞盤縣特區中心90公里。為喀斯特岩溶地貌,因岩溶變化和水流衝擊而成。東、西、北三面均為懸崖絕壁,望去一片白色,故名白岩洞。南面有一小河徑迭谷底。洞深2公里,最高處約30米,最寬處50米。白岩洞有較高的旅遊價值,尚等開發。
渚游洞 位於貴州省六盤水市盤縣特區淤泥彝族鄉黑白村。為喀斯特地形結構。洞口寬約20米,高約5米,洞口最寬處100多米,最高處50餘米,洞長600米。洞內分三級,6蹲鐘乳石。按順序一字形排列。洞頂有水滴落於地形成清泉。是旅遊避暑的佳景,尚待開發。
龍灘口溶洞 位於貴州省六盤水市盤縣特區淤泥彝族鄉中河村,為喀斯特地貌結構。因地層斷裂、水流衝擊而成。龍灘口溶洞背西向東,距地面高80餘米。全洞由上、中、下級三級組成。第一級寬5米、長3米,洞中有形似山、水、峽谷、飛瀑的鐘乳石景觀。第二級面積1600平方米,另有兩個高20米、寬1500米的子洞與其相襯。第三級洞中有一清泉從10米高的岩壁內飛流直下,在谷底匯集成長約30米、寬15米的暗河。龍灘口溶洞的自然景觀有巨大的旅遊價值,尚待開發利用。
十里大洞 亦稱盤縣大洞。位於貴州省六盤水市盤縣特區珠東鄉十里坪村。洞寬50米,高30米。洞廳寬35米,洞長220米。面積8 000平方米。由石碳系厚層灰岩發育而成。1994年6月,中山大學張鎮洪教授到大洞考察,從洞內發掘出近萬件化石。有動物群種類化石59種,其中有30多萬年前生存的以東方劍齒虎、桑氏狗、中國犀、軸鹿、爪哇豺為主體的動物群。此後又有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專家學者到大洞進行考察,被評為20世紀90年代世界十大考古之一,六盤水市人民政府為此成立了“盤縣大洞工作站”。
月亮洞懸崖有洞如弦月而名。位於六盤水市六枝特區西南28公里毛口布依族苗族鄉板亭村海拔2 1226米的老王山腰上,東向絕壁難入,洞內一巨石前埋有3座古墓。
窗子洞 位於六盤水市六枝特區西北31公里牛場苗族彝族鄉東南角與新場鄉接壤的一堵高200米的峭壁中部,因酷似窗子而得名。前臨懶龍河。左右後均絕壁。
天生湖 位於六盤水市水城縣雙戛彝族鄉中箐村境內。距六盤水市中心區10公里,在馬姚公路邊上。原為一堰塘,僅600多平方米的水面面積且為銹水。1965年夏季降一晝夜暴雨,塘水驟漲,此後水位逐年上升。成一天然湖,故稱天生湖。最大深度30米。平均深度14米,水面面積19 800平方米,蓄水量約2’772萬立方米,夏天湖面常有野鴨遊戲。湖邊有一小石山,因多溶洞,常會發出轟嗡迴響,迎山呼語可盪起陣陣回聲。距湖不遠處有十里杜鵑花林和當地人稱小三峽的河流,綜合開發旅遊前景好。
明湖小三峽 又名河溝營,位於貴州省六盤水市,距市中心4公里,於鳳凰鄉明湖村西南角,東接海罵枝,西抵馬落箐彝族村,南山從天而降,北嶺拔地而起,兩峰相偎挾抱。蜿蜒連綿lO余里。綠林蔭森,一水中流,從河底仰望,天呈“一”字形,故稱“一線天”。由西向東有“空谷傳聲峽”、“一水解石峽”、“三層樓板峽”,故名“小三峽”。雖未開發,但凡節假日,游者絡繹不絕。
……作 者:柳遠勝 主編 出 版 社:民族出版社出版時間:2002-6-1 印刷時間:2002-6-1 I S B N:9787105050062 包 該書為中國少數民族大辭典彝族卷之貴州六盤水彝族卷。全書分為建制、地理、經濟、歷史、文化、體育、衛生、民俗、教育、語言文字、文物文獻、宗教、人物等十餘類,約1000條目,事涉古今,包羅萬象,內容豐富。 六盤水市是貴州彝族的主要聚居地,是一個美麗的地方。這裡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山水清秀,人傑地靈,是人類的發祥地之一,對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做出過偉大的貢獻。本辭典以反映六盤水市境彝族為主旨,考慮到既彝族的共性,又兼顧本地彝族的特殊性,整部辭典保持了民族特色與地方特色的高度統一。裝: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