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一體化

貨幣一體化是現行國際貨幣制度的重要內容。它反映出布雷頓森林制度解體以後,各國尋求地區性貨幣秩序穩定的趨向,並取得了重大進展,成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活動的重要補充。現在,貨幣一體化的典型代表形式是歐洲貨幣體系。歐洲貨幣體系是歐洲經濟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布雷頓森林制度瓦解後,為了穩定和加強歐洲經濟共同體的經濟一體化,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同美國、日本抗衡,1971年2月成立了歐洲貨幣聯盟,後經反覆磋商,於1979年3月13日正式成立歐洲貨幣體系。它的建立標誌國際貨幣秩序發生了很大變化,也標誌著歐洲經濟共同體在經濟一體化道路上的重大進展。歐洲貨幣體系的目標是完成歐洲貨幣一體化,即建立起統一的歐洲中央銀行和發行流通統一歐洲貨幣。可以預料,它的實現對形成歐洲商品、勞務和資本自由流動的統一共同市場起到極大推動作用。此外,貨幣一體化還包括開發中國家的貨幣一體化。開發中國家的貨幣一體化是亞洲、非洲和拉美國家的地區性貨幣一體化,是開發中國家為加強經濟金融合作,擺脫大國控制的表現。阿拉伯貨幣基金組織、西非貨幣聯盟、安第斯儲備基金組織和中美洲經濟一體銀行、中非貨幣聯盟、非洲發展基金和加勒比共同市場等都是區域性經濟貨幣聯合的形式。總之,貨幣一體化的健康發展,有利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全球性金融協調,因而也有利於建立新的穩定的國際貨幣制度。

但從近期看,鑒於我國的經濟轉軌仍要持續一個較長的時期,金融一體化將對我國既有體制下貨幣政策的有效性產生不利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貨幣政策控制力減弱。相對於國內銀行,貨幣政策對外資銀行的控制能力要弱些。外資銀行的資金來源主要來自國外金融市場,它們受利率管制、視窗指導信貸政策等貨幣政策的約束很小。當國內貨幣政策的意圖發生變動時,它們會通過轉向國外市場加以規避。這必然會縮小貨幣政策的直接覆蓋面,使貨幣政策的作用發生“泄漏”,弱化其政策效果。
二是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有效性減弱。目前,我國貨幣政策是以貨幣供應量為中介目標,但是我國現在的貨幣供應量統計遺漏了兩項內容:一是國內金融機構外匯存款;二是外資金融機構存款。這兩項內容所涉及的金融業務量(以資產度量)占國內全部金融業務量的14%,對貨幣供應量中介目標的實現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並且隨著外資銀行業務量的擴大,這種偏差也會隨之放大。另外,隨著金融機構多元化及其業務多元化的發展,微觀的貨幣需求模式也會隨之發生變化。而金融創新的發展,利率市場化壓力的增大也都會削弱貨幣供應量作為中介目標的有效性。
三是部分貨幣政策工具的效率有所減弱。我國現行的主要貨幣政策工具有公開市場操作、利率管理、準備金制度、再貸款、再貼現等。金融開放除了有助於增強第一項工具的效果外,對其他政策工具都有抵消作用:
首先是利率管理的有效性減弱。外資銀行外匯貸款利率基本不受中央銀行管制,外資銀行業務量占比的增加實際上意味著不受利率管制的金融業務量越來越大。結果必然會減弱央行利率管理的有效性。
其次是存款準備金調整的效率弱化。外資銀行在中國境內的貸款通常不受其存款來源的制約,它們可以從國際金融市場獲得資金,因此,就總體來言,外資銀行的發展傾向於削弱準備金制度的有效性。
最後是再貸款、再貼現機製作用下降。這些政策工具對國內銀行業的資金支持具有積極作用,但對外資銀行的調控作用不大。
四是貨幣政策的外在約束增強。國際金融機構的介入,將使貨幣政策的對外依賴程度有所增加。這樣,中央銀行在決定貨幣政策時,需要密切關注國際金融市場的變化情況,尤其是主要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貨幣政策的取向,採取相應對策,以便將外資銀行對貨幣政策的不利影響減少到最低程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