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分配死結:格差時代的全球性焦慮

財富分配死結:格差時代的全球性焦慮

《財富分配死結(格差時代的全球性焦慮)》簡介:結構性矛盾的可怕,就在於它往往更難解決,並形成“死結”。 在過去60年。總是能找到各種辦法去尋求妥協的空間。如今出現了問題,卻解決不了了,因為。無論哪種改革都會損害相當一部分人的利益,政策制定可供妥協的空間越來越小。 實際上。在很多國家、很多問題上,談判的空間正在消失,越來越多的問題形成了死結,“共贏”的空間就像沙漠裡的小水窪,正在迅速消失。 也正是這種“死結”的廣泛存在,才出現了全球性的“全民焦慮”。人們害怕通脹,為未來的不確定性擔心,人們害怕社會動盪,擔心失業。變得極不耐煩,希望第一時間知道答案,卻又開始懷疑一切……於是,結構性矛盾在心裡升級了,放大了實際矛盾,並進一步形成了新的動盪根源。 劉義所著的《財富分配死結(格差時代的全球性焦慮)》所要求解的,就是這些結構性問題產生的背後機理。尤其是市場動因。並希望能夠給出一個不同維度的視角,洞察隱蔽在市場背後的“真問題”、“潛規則”。

內容簡介

市場機制、社會運作機制對財富分配的影響,處於支配地位,而且裡面存在著大量的不合理之處。這造成了廣泛的相對貧困,導致了普羅大眾的貧困感,如果這些機制不能得到改變,貧富差距會越來越大,大多數人注定要變窮!
可見,單從財富創造和財富分配這個角度看,我們也有很多隱秘問題待解。劉義所著的《財富分配死結(格差時代的全球性焦慮)》所要重點研究的,不是社會財富的創造體系,而是社會財富配置的分配體系。本書力求建立一整套財富分配圖景,解析這台財富分配機器的關鍵機樞,讓你明了,為什麼全世界到處充滿了各種分配不均,充斥了貧富差距,讓你知道“格差”社會的由來。

圖書目錄

序言 全民焦慮背後的棱心秘密
引言 全世界都在“糾結”一個問墨
1.為什麼連英國都亂了?
2.結構性矛盾全球蔓延
3.美國債務“死結”案例
4.全球焦慮、全民焦慮的形成
第一章 通脹是一場結構化洗劫
1.為什麼要人工降雪?
2.全球通脹、全面通脹、全民抱怨
3.結構性供需矛盾通脹必然“長期化”
4.貨幣超發導演了購買力“墜落史”!
5.“流動性.”不僅僅因為貨幣超發
6.通脹的“結構性”特點
7.通脹更是一場結構性洗劫!
8.終極印鈔機背後的利益分配
第二章 資產——上帝是有國籍的
1.上帝是有國籍的,中國先天性資源欠債巨大
2.中國存在著巨大的“工業化時差”
3.分清Stock和Flow,找到現代化的三種路徑
4.實業立國,日本發展的啟示
5.哥本哈根為什麼會扯淡?
6.有些債是一定要還的
7.按收入法計,最冤莫過GDP
8.按支出法計,GDP隱含權力分配邏輯
9.“消費救國”,驢唇不對馬嘴
第三章 我們是怎么債台高築的
1.中國債務的舊傷與新痛
2.歐美富國的債務死胡同
3.驢子背上的棉花包
4.你是“某奴”嗎?
5.負債真的可以致富嗎?
6.債務有效性定理與“金融道德”
第四章 槓桿,天使還是魔鬼
1.創業板的造富神話
2.地產的財富槓桿真相
3.華爾街的阿基米德
4.為什麼中國的存款利率那么低?
5.金融槓桿系統的詭秘
6.用槓桿原理解釋H2,M3
7.金融槓桿的進化與崩塌
8.金融進化中你是恐龍嗎?
第五章 自由市場的制度騙局
1.英國學生為什麼遊行?
2.美日歐洲,寧有種乎?
3.自由市場和全球化中的最大謊言
4.企業“利維坦”的形成
5.對財富創造與財富分配的三大反思
6.超越哈耶克和凱恩斯
第六章 市場之外的有形之手
1.“拼爹”背後的歷史沉疴
2.戶口!戶口!
3.南北與東西
4.行政管理中的“大肚”與“瓶頸”
5.“格差”社會與幸福指數
6.公平不僅僅是“主義”,還應該是“問題”
第七章 格差社舍下的全民焦慮”
1.“非房勿擾”背後的愛情買賣
2.空巢、啃老、留守兒童三種隱痛
3.月嫂難找背後的誠信賬本
4.虎媽的戰歌為何而歌
5.急之國的“弱勢群體”們
6.無物之陣背後的“焦慮指數”
第八章 創造公平的“倒金字塔結構”
1.頂層設計與時俱進
2.“目標”的三個支點
3.解決格差的“倒金字塔式”方法
4.效率與公平的平衡
5.做大GDP蛋糕的四大能力指標
6.中國,十二五的“大船轉型”清單
7.辯證看待政府的定位與轉型
8.主觀快樂,你的幸福賬本
結語 中國未來的“新四化”與“兩個現代化方程”
跋 讓社會科學真正成為科學

文摘

不妨先從人所共知、普遍關心的通脹現象談起,通脹的首要特性就是“結構性”的。
世界上,有什麼事情對90%老百姓的幸福感都有影響,能在一個月之內給他們帶來普遍痛苦?不是房價貴,不是看病難,不是孩子教育,甚至也不是sARs,或者政治危機,而是通脹。通脹攸關大多數人的切身利益,而且能夠直接觸動你的某根神經,像是鑽進神經裡面的一隻爬蟲,一小口就讓你坐立不安。
為什麼?
事實上,通脹絕不僅僅是個心理遊戲,而是一種隱藏在背後的、導致財富再分配的魔術。本書首先要從通脹開刀,將隱藏在通脹背後的“痛苦基因”找出來,看看它是怎樣一個怪物。它到底是像傳說中的“年”一樣,放放爆竹就能驅走,還是必須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才能馴服?它到底是怎樣玩轉財富遊戲的,以至於給大多數人帶來痛苦體驗?
明了問題,才能解決問題。我們將順著這條線索逐步深入,發現在黑暗裡撩撥你痛苦神經的病灶到底是何方神聖。
1.為什麼要人工降雪?
2011年2月10日?凌晨,北京。
雪,已經將這座城市遺忘了。整整108天,這座一直沐浴在陽光和月色中的古城與雪絕緣。就在幾個小時之前,京北的長城上“烽火”連天,數百隻碘化銀金屬棒燃燒起來——不錯,這是一場“戰爭”,一場由碘化銀造成“硝煙”的“戰爭”。面對久旱也不來的甘霖,人工增雪的努力將姍姍來遲的雲氣聚攏成冰晶。幾個小時後,北京迎來了108天之後的首場降雪。這是60年以來最晚的降雪記錄。此時,年關已過,早非冬雪,已是春雪。
這場春雪,來得意味深長。
首先,這場雪穿著“全球化”外套。就在此前2天,位於義大利羅馬的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警告,中國北部的乾旱,將威脅全球小麥供給!山東、江蘇、河南、河北和山西均遭遇大旱,其中山東被稱作“200年一遇”的大旱。這些受到影響的省份是中國的糧食主產區,占全國麥區的三分之二,也是全球小麥的“麥田守望者”。與此同時,全球小麥的其他主產區也危機重重,澳大利亞遭遇洪災,繼去年乾旱之後俄羅斯生產形勢依然不樂觀……
其次,這場雪也是“愛國”的。就在此前的1天,溫家寶總理在國務院工作會議上表示,在中國,穩定各類糧食生產是穩定物價、甚至是穩定社會的關鍵,某些時候依然要“以糧為綱”。人工降雪就是要保證糧食產量,不能靠天吃飯。
事實也是如此,面對飛速上漲的糧價,必須要嚴陣以待。按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數據統計,到2011年2月份,玉米、小麥和大豆期貨價格分別漲到2008年第三季度以來的最高水平,同比分別上漲了78%、60%和52%!此時,對普通工薪階層來說,你無須對比自己的工資上漲幅度,就知道自己的荷包縮水了。
所幸,當市場出現巨幅波動的時候,中國政府對糧食供應和銷售實行嚴格管理和積極扶持,以保障低收入階層的最低生活水準:中國的主要糧食作物90%以上自給自足,可以對沖市場短缺,平抑市場波動。
中國為什麼如此在意糧價?實際上,由於中國有過沉痛的歷史教訓,所以才一直堅持“手裡有糧、心裡不慌”,而且,糧食漲價,老百姓的感觸也是最直觀的。
為此,前些年,中國大肆建設糧庫,寧可豐年存儲,也要保障災年安全。目前,中國的糧食庫存消費比超過40%,遠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的17%~18%。2010年,國際麥價因俄羅斯等地發生災害上漲近45%的情況下,中國國內麥價僅上漲5.1%。國際糧農組織預計,2011年中國小麥進口約100萬噸,而埃及卻要進口980萬噸!——顯然,糧食儲備制度,製造了一個巨大的緩衝帶。
以前,中國常年都有一個“菜籃子工程”,而且往往還是市長主抓的一把手工程,這也說明日常消費品的漲價,與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是休戚相關的。
其實,在歐美很多國家,農業更加靠天吃飯,更不會把農業作為“一號工程”。中國的這種做法,看起來未必經濟,但是卻攸關國情,畢竟中國大肆缺糧的話,沒有哪個國家可以補上這個缺口。所以,人工降雪也好、“菜籃子工程”也好、最高層領導關心肉食也好,都與通脹有關,因為這些產品的通脹攸關民生,而且每天都在起作用。
2.全球通脹、全面通脹、全民抱怨
中國的政策對沖,無疑對緩解通脹有一定幫助,但是,微調改變不了趨勢。比如,中國的糧食防洪堤,面臨著巨大的衝擊。就算在多方努力下,2010年12月和2011年1月兩個月里,中國市場的麵粉零售價格仍然上漲了8%,較上年同期上漲16%。更加市場化的蔬菜價格、主要依靠進口並因此受到全球價格衝擊的大豆等產品,早在年前就已經演繹了一輪又一輪的“蒜你狠”、“豆你玩”等泡沫劇。對大多數消費者來說,這些沒有一個是喜劇。
P18-20

後記

讓社會科學真正成為科學
怎么樣削除格差社會,而不影響社會的動力機制;怎么樣設計倒金字塔的分配結構,又能符合共同的利益,這些都是很需要科學精神的。可是當下的社會科學發展已經相當滯後。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哪個更重要?這是一樁歷史公案。讓我們從這樁公案出發,稍微向前探索一點理論問題。十二個經濟學家有十三個觀點
從傳播角度講,“專家”快成為最掉價的詞兒了。
試想,有個人叫張大師,稱綠豆能包治百病,成為了專家,這專家最後破相了;有人叫李大師,稱能水下閉氣,人可通靈,成了專家,這專家破財了;有個人叫金大師,稱股市可以上萬點,整天在媒體上作秀,成了專家,但是他幫人理財破產了……
專家盛行,僅為媒體之過?
其實不然。因為,專家本身的價值無非一個“專”字,一個方博士,搞生物的,未必很懂中醫,因此他的批評引發了很大爭議;另一個方博士,很文藝,可以大肆批評微軟壟斷,殊不料如今Google、Facebook的壟斷毫不遜色;還有一個方博士,倒是有很大的喜感,將克萊登大學遷址到西太平洋大學。
他們都是各有專長的,但是,如果跳出自己的小圈子,則未必內行了,更有些人,“知其不可而為之”,一定要“多專多能”,不肯放下頭上精心編織的花環,以打扮成奧特曼,打一打容易受傷的小怪獸。
跨出自己的領地,巧言令色,也是一種僭越。
那么,專家貶值都是“客里空”之過?其實仍是“不然”。為什麼對同一問題,十二個經濟學家卻有十三個觀點,把所有人一棒子打死,一律看成是欺世盜名之徒,顯然是很虛無主義的。那么,病根究竟在哪裡呢,為什麼很多社會科學領域會面臨著那么多的爭議、甚至攻訐?
想想看,大多數自然學科,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牛頓的理論被愛因斯坦推翻了,卻不會影響牛頓的偉大;愛因斯坦的_些理論被年輕後輩波爾駁倒,也並沒有人對愛因斯坦嗤之以鼻。這是因為,在自然科學中,有幾個基本的要求:客觀性、(反覆的)可驗證性、理論清晰性。也就是說,你的理論不能只是你的想法,是基於事實而來的,又可以重新拿到事實中去檢驗的,這種檢驗是可以重複而不能證偽的;同時,你的理論還必須清晰明確,不能似是而非,模稜兩可,不能在被證偽的時候,罔顧左右而言他,或者找到觀點、意識形態一致的人搞“西太同學會”,向事實示威。
從這個意義來說,大多數社會科學門類,還沒有成為科學,只是“半科學”、或者“局部科學”、或者“經驗”、甚至“盲從”或“個人看法”。有的地方,是九分熟的烤肉,東亞人的胃口可以接受;有些地方是七分熟,歐美人的腸道可以消化;有的卻只是半熟、鮮血淋漓帶著毛髮,這樣的理論恐怕只能到一些原始部落才能找到合格的胃口了;更有一些,完全還連筋帶肉的粘連在某頭動物的身上,就急不可耐的去吃,誰之過?
因此,社會科學就像一片光怪陸離的、大陸架上的海洋群落,不是裡面沒有珍珠,只是我們沒有去選擇、去驗證、去找到那些真正具有科學性的東西。嚴格遵從限定的條件,把“局部的科學”用在相應的局部,豈不就是100%的科學?把五分熟的烤肉送給強勁的胃口,豈不也是美意?
譬如,中醫更多憑的是經驗,但是在一定條件下,針灸減緩疼痛是反覆可驗證的話,那它在這種情況下就是九分的熟肉了;反之,氣功治療腦癱如果不能比別的方式更有效,那么它可能只是偽科學了。譬如,雖然大多數企業家根本不會遵照所謂經濟學家的指導,經濟學家也鮮有能真正經營企業的。但是,這不妨礙德魯克成為管理大師,為企業所推崇,也不妨礙諾貝爾獎獲得者薩繆爾森跟隨巴菲特炒股,沒有丟什麼面子。
面對紛繁複雜的社會現象,往往比面對繁瑣的方程式、浩瀚的星空、精密的實驗儀器還要困惑,因為,它無時不在變化,且深深地與人這種變化無定的生物互為作用,裡面存在著更大的不確定性。這就譬如日本人不懼排山倒海的9級地震,但是對看不見、摸不到的核輻射還是極為驚恐的。
所以,社會科學是一個雜貨鋪,如果以科學的態度去區分,對每個具體而微、而非大而無當的理論進行篩選,裡面一樣充滿了金光閃閃的財富,並有可能在很多範圍內去複製、去推廣——就像財務報表這個小工具,可以大大提高企業的管理效率一樣;即便有些東西,比如精神分析療法、《尤利西斯》,很大程度是個性化的,但是也不妨個體用為精神消費。
社會科學,缺的不是科學成分,缺的是如何使用社會科學的科學精神。 拾掇文明的碎片
言歸正傳。
“不管黑貓白貓,能抓住老鼠就是好貓。”這是一種實事求是的哲學,深刻的現實主義態度,以及對社會科學中不確定性的尊重,很具科學精神。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就是要尋求“什麼條件下可以抓住什麼老鼠的什麼樣的黑貓或者自貓”。
以市場論,同樣是當年列強、貿易強國,荷蘭至今仍然廣為成功,在全球製造業、貿易領域占有不可忽視的地位,而葡萄牙已經成為歐洲相對的窮國;同樣是超高稅收,北歐國家能分配良好,均貧富,而很多非洲國家只能被少數人分食;同樣是資本主義和市場制度,英國的醫療制度成本較低、服務較好,而美國的成本高、服務也並不比英國好;同樣是大幅私有化,俄羅斯只製造了眾多能源、金融巨富,英國卻較成功地實現了過渡;同樣是國家壟斷,巴西石油為國家富足貢獻極大,而利比亞石油主要服務於少數部族,最終引發內戰;同樣是國有企業,法國的電力公司、水務公司運轉高效、充滿創新,而中國的一些國企卻沉疴舊弊,不求進取……
以創新論,同樣鼓勵創新,但是世界上卻只有一個矽谷。同樣從代工起步,我國台灣地區的IT企業卻最終上溯到產業鏈的中上游;同樣是遵從創新精神,IT巨頭Sun公司難以為繼,被迫出售,而IBM屢次自我革新,不斷適應新的時代需求;同樣是非市場化管理,原蘇聯卻有眾多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國大陸在這方面的頂級人物卻非常稀缺;同樣是汽車製造,奇瑞可以靠自主研發做出發動機、底盤,參加碰撞試驗,而一些所謂的“民族企業”,拆掉外殼裡面的核心部件沒有什麼是民族的……
以教育論,同樣重視教育,日本人教育的結果是團隊精神,美國人教育的結果是個人主義,法國人教育的是浪漫主義,德國人教育的是嚴謹主義;同樣是華人文化圈,香港三所大學在全球樹立了巨大的聲望,實現了學術的成功,內地的高校眾多,生源良好,卻沒有幾所可以取得相似的地位;同樣的學習成績優秀,菲律賓沒有產生太多的科學家、教育家,卻產生了很多演員總統,而整體學歷不高的印度,卻有印度理工大學這樣的精英學校,很多成為歐美公司高管……
以政策論,同樣是控制房價,重慶的漲幅顯著低於同等收入的地區,而很多並不富裕的二三線城市房價卻遠高於此;同樣是城鄉分割,成都通過綜合改革,正在快速消滅綁架在戶口本上的各種不公平,而北京等城市,卻禁止外地人購車;同樣是城市的一員,一個東莞的拾荒者,可以靠一己之力,畫出一幅“掃黃地圖”,而眾多經理卻在抱怨人手不足、又同時被內部人員的夫人投訴比賽賭博;同樣是相對富裕地區,陝西神木可以大肆推行免費醫療,很多地區的財政實力遠大於此,卻沒有決心推動,怕支付不起;同樣是“父母官”,有的人可以公開自己的財務,公開主管部門的財務,公開所有公共開支的項目,是“三公”,有人卻是兒子、妻子、票子全部外流的“三光”……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這是複雜的社會。沒有什麼是必然對的,就像市場不是萬能的,科學不是萬能的,自由不是萬能的;沒有什麼必然是錯的,就像採取封閉策略的蘋果能成功,採取開放策略的谷歌也能成功……這是文明的碎片,一部分陽光、高效、成功,一部分陰暗、低下、墮落。在縱橫交錯的社會領域中,到處都有人類的智慧,也散落著人類的私利和骯髒。
人類真正要做的,是尊重每一個具體的現實,以堅定、敬畏、耐心的態度,選擇其中已經成功的細微模式,將其儘量大地複製到類似的場景中,從而取得更大的公共利益。這是面對社會科學的態度,更是面對社會的態度。
比如,讓企業都嚴格按照一定規範編制財務報表,只要達到一定規模,必須要公開,無論其上市與否,完全可以提供“公開不上市公司”;比如,要把英國經驗、神木經驗、各地比較成功的醫療改革經驗,全面剖析清晰,公之於眾,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不同地區試行,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比如,按照我國香港特區建設大學的思路,在體制外成立若干高校,探索成功之路,而不僅僅是一個難產的南方科技大學;比如,更大規模地推動成都模式、學習日本模式,試驗城鄉一體化之路;比如,用近3萬億美元的外匯,大規模地引進科學家,而不是單純計算購買美國國債的得失;比如,減少國企的社會包袱,同時讓民企享受類似的政策條件,不要在二元空間,各自只談自己一方的利益……
珍視人類曾經取得的成功,把這些收集到一起,就是一大片文明的碎片。它們是歷史的、也是世界的,是過去的、更是未來的。其中,必有很多值得去遴選復用,這些,必須要自上而下去安排,這是對人類智慧最大的尊重。界定公理、定理、用例與經驗集
如何將文明的碎片串聯起來,分門別類、鑑別、選用?比如,2010年,“社會管理”這個詞首次自上而下在中國強調,沒有這樣一種知識加工,用什麼來指導社會管理呢?
這種分類、鑑別和選擇,不僅僅是遵循傳統,不能只按照文藝、心理學、哲學、社會學、政治、企業管理……這種學科分類去判定。這些分類是一種“形似”,而非“神似”,往往是“學以致學”,而非“學以致用”。比如,“語文”究其實是為了培養大眾說話、寫作能力的,目的是讓大家加強溝通效率,而不是教授“語言文字學”,陷入到語法、訓詁當中去。
為此,有必要參照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已有成果,重構社會科學邏輯,並真正用來服務於社會。例如經濟學,它不應該僅僅是“經濟理論學”,而應該是“經濟適用學”。為此,必須要把傳統的學院派理論與當今、當地、當事結合起來,形成具體的學問——就比如我們前面所探討過的,美國決不能用M2來管理貨幣政策,但是,中國恰恰要研究怎么用好M2。
怎么樣借鑑已有的成果呢?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任務,管中窺豹,提出一些構想:
首先,是要建立少量公理。建立這樣一些公理至關重要。是很多社會科學邏輯的起點。
所謂公理,就是在不限定條件的情況下,能夠最大程度的適用(即便不是所有極端情況下),難以證偽。比如。“充分競爭是提升組織效率的核心驅動力”。這句話,就具有極大的普適性;企業之間的競爭讓市場百舸爭流,以GDP為考核指標的中國地方政府之間的競爭,讓市長們某種程度上成為城市CEO……如果,不能充分競爭呢,則出現完全相反的狀況,Intel在CPU市場沒有有效競爭,因此有著過高的定價權、而且全方位壓制AMD,三大鐵礦石廠商和鋼鐵生產商之間的產業鏈內部競爭失衡,讓鋼鐵廠們幾乎失去了盈利空間。
當然,公理也是有條件的,這種例外往往是系統外的。這就如同說,“平面之內,兩點之間距離最短”一樣,在常態的宇宙系統中,特別是日常經驗里,確實如此,但是在超光速情況下則會有改變。與此同時,公理也是清晰的,不能似是而非。比如,我們不能說“市場經濟比計畫經濟好”,因為,市場經濟里有計畫,計畫經濟里也有市場,市場經濟也有盎格魯撒克遜模式、歐洲大陸模式、北歐模式、日韓模式、中國模式之分,這是意識形態、經濟學說與混亂文字的攪拌物。
其次,要建立一些局部適用的定理和推論,它們推動一些理論變得清晰化。
所謂定理,就是在明確的假設條件下,會因為A而達成B的因果關係,這種因果是可以理論證明的,同時也是可以實踐驗證的,它比公理要複雜、也更具體。比如,“—般情況下,從長線投資看,企業成長性是價值投資的核心指標”。這樣的一個定理,就需要先明確其假設,包括“多長算是長線投資”,“增長多快算是成長性好”,“價值投資是以投資收益計算還是以什麼標準計算”。如果這些指標都得以明確為“5年以上、年利潤增長率超過20%、投資收益率超過社會平均收益率”,那么這個定理就有了可用的具體環境,而不是無謂的爭論。通過對道瓊斯指數及其中股票的回歸分析,很多是可以驗證的。
在一定的定理基礎上,還可以得出一些推論。比如,在“一般情況下。從長線投資看,在某一行業內。成長性好的企業應該給予更高的估值,這是價值投資的核心指標。”與公理相比,定理和推論對條件性的要求很高,不能罔顧條件就輕易得出結論,特別是在社會學領域,條件繁多,一些假設的條件很難窮舉完、界定清。
進一步的套用定理。則需要“用例”,將讓某種理論場景化。
比如怎么算“一般條件下”?1970年代,美國股市上出現了所謂“漂亮50”,即高速成長的藍籌股,但是,由於估值過高,後來這些企業中的相當一部分遲遲沒有恢復到當時的高點——這正是描述社會學問題的難點。要想把這個定理進一步完善,還需要非常具體的、清晰化的、全面的把其限定條件搞清楚。
再如,經濟特區是不是一定就能達到促進經濟的發展呢?為什麼海南一直沒有真正超過深圳等特區的發展?這也是有條件性的,只有這些條件都具備了才能夠實現,所要做的,必須是消除其實現的障礙。
最後,還要注重經驗集。
因為公理、定理、用例都有條件性,越具體的問題其條件性越多,這就會造成社會科學的很多問題缺少足夠的樣本,因此,難以判斷哪種選擇是對的——比如,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少有的漸進式體制改革,此前沒有從計畫經濟到市場經濟成功轉型的先例,這個問題就缺少參照系。
這就需要從“範式”的角度尋找一些可能類似的參照物。比如,在中國歷史上,原有的體制固然存在問題,但是矛盾不到一定階段,都不適宜發生大的動盪,而是適合逐步的改良,這讓中國的經濟改革有政治層面的參考;又如,在亞洲區域,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都是自上而下的市場化改革,具有很多局部的參考。
可見,有些問題過於複雜,往往難以從公理、定理當中尋求到答案,同時用例太少,不能形成完整的、可驗證的理論,一旦面對,極難處理。這時候,必須要高度注重經驗集的研究,經驗越多,研究的越具體深刻,就越可能找到解決複雜問題的參照系,而不是籠統地談“美國模式”、“日本模式”、“中國模式”。
至此,該說再見了。面對社會領域巨大的不確定性,面對已存的格差社會,面對我們每一天的個人生活,我們必須承認,還有很多很多問題複雜到難以完全解讀清楚。國家、企業、個人,都應該“低頭拉車,也要抬頭看路,但是終究是要低頭拉車”。在明確方式的情況下,從具體問題做起,從關鍵問題求解,通過持續不斷的“微觀變革”實現更大的轉變。
我們從通脹談起,與中國的現實問題相對照,分析了形成“格差”社會的雙絞線,解析了市場機制、社會機制本身的不完善性,並提出了一些求解理念,並對“十二五”規劃所正在進行的諸多褒獎和期待。即使世界注定要變得相對貧窮,即使格差社會是普遍現實,即使大船轉型漫長艱澀,最後,我們還是要加一點點理想主義的調料,希望人人都能主觀幸福。

序言

為什麼現在存在全民性焦慮,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因不均與不安,幸福感下降,焦慮感上升已經是顯性問題。
2010年,中國獲得很多“二”。中國成為全球GDP第二大國,全球第二大進口大國,成為全球第二大黃金消費大國,全球第二大藝術品投資大國,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大國,也是第二大富豪出產國……甚至在2010年《福布斯》富豪排行榜的1210名10億美元富翁中,中國人數位居第二,達115人,占比近10%!
與此同時,2008年中國的貧困線僅僅是’785元,人均每天0.57美元,遠遠低於世界銀行1.25美元的標準,按此標準中國貧困人口1400多萬;2009年該標準提升到每年1196元,中國絕對貧困人口4300多萬;如果按照聯合國標準,中國的貧困入口是1.5億!絕對貧困之外,1985年到2009年中國的GDP增長了42倍,貧困線卻只增長5倍,中國的相對貧窮也極為嚴重!
簡單的數字,是複雜問題的一個重要答案。
再如,中國的許多統計方法,都來自歐美,但是有一項指數沒有引入,那就是“痛苦指數(Misery index)”。所謂痛苦指數,按照美國經濟學家麥肯傳統的計算方法,等於“失業率+通脹率”,這是普通民眾感觸最直接的痛苦數據。如果這個痛苦指數大於0.2,整個社會就步入了痛苦狀態!
有一種新的算法,或者更為全面。痛苦指數=失業率+通脹率+基尼係數。其中,基尼係數是用來計算一個國家貧富差距的核心數據。按照這種新算法,如果一個國家這個數值超過了0.6,也就成了痛苦國家。
統計數據和直觀感受都告訴我們,對大多數老百姓的生活而言,失業、通脹、貧富差距,就是他們最直接、最根本的三大“痛苦之源”。這往往與一個人、一個國家的絕對貧困沒有關係,與其他光鮮的數據關係也很小,而是與自身的切身感受有關。
無論按照哪種方法計算,如果把1億多隱性失業的農民計算進去,失業率指標都會大大增加。正因如此,雖然中國GDP每年都快速增長,家庭的實際收入也取得了客觀的持續增長,各種經濟數據光鮮亮麗,但是,很多老百姓還是感到生活壓力很大,存在諸多抱怨。太多的人,感到不確定性、被剝奪感和疲憊,所以焦慮。
為此,我們需要尋找答案,而且不單單是價值觀上武斷的、一刀切的答案。
在當今這個經濟主導的社會,世界上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成功學,大多數的成功學,都與財富的創造息息相關。但是,如你所知,直接創造物質財富的工人、農民卻往往收益頗低,如果不上市,實業家也未必就是最富的,但是不直接創造財富的銀行家、地產商卻成為最大的富人群體。
比如,作為中國最成功的高科技企業華為的掌門人,任正非在2010年度的《財富》排行榜里剛剛入圍,身價約為11億美元,在中國的眾多民營企業富豪里排100名之後,資本掮客和實業創造的價值被扭曲了。再如,一個掌管一台數控工具機的技師,一年創造的GDP可能高達上千萬元,但是他的薪水也往往不過數萬元。財富創造背後的財富分配機制充滿詭秘。
這正是成功學本身不成功之處。
因為,財富創造是一回事,財富分配又是另一回事。財富創造系統利用自然資源、生產工具和人為全社會創造增值,而財富分配系統則利用資本、權力、制度來分配這些增值,二者沒有必然聯繫。這是兩套箱子,前者是“白箱子”,看得見摸得著;後者則是“黑箱子”,比前者更為隱秘,被各種潛規則掩蓋著。
我們進一步細分,可以將這套複雜的分配系統,分解為四大組成部分(如
第一部分是市場機制。這個體系的結構是金字塔式的。是對分配影響最大的部分。現代市場經濟,是有史以來最精密、最高效的經濟體系,遠遠領先於過去數千年人類歷史上的其他經濟體系,企業、貿易、股市……這裡充滿了人類智慧的結晶,成為人類財富大爆炸的發動機,也滲透到我們生活中的每個角落。但是,與此同時,這套機制也擁有一套潛規則,用來主宰財富的分配。它是高效的、未必是合理的;它的一些邏輯,以前合理,現在和未來未必繼續合理;它的分配機制呈現清晰的金字塔結構,讓財富變得不均衡。我們將以此為重點,從通脹、資產、負債、財富槓桿等幾個維度,對市場分配機制進行全面的解析。
第二部分是社會運作機制。這個體系也呈現的金字塔結構,對分配影響極大。社會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市場系統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他還有文化、政治、宗族等各類子系統,我們這裡只選擇那些與財富分配最為密切相關的部分進行分析。我們著重選擇了三個子系統,即以階層分布為特點的官僚系統,以家族繼承、戶籍、種族等為核心的身份系統,受制度和政策設計影響的制度系統。這三者彼此交織、互為因果,也都呈現金字塔結構。
第三部分是個人能力。個人能力總體而言是自然形成的,包括人的IQ、EQ、FQ(財商,Financial Quotient)等等,它到底多大程度受到遺傳的影響、多大程度受制於家庭環境,在學術上莫衷一是。因此,這個變數對財富分配造成多大的影響,因其主要是天賦,我們不予討論。
第四部分是偶然因素,或者說非常玄虛的“運氣”。諸如偶中千萬彩票大獎,這樣的事情少之又少、不可預期,當然也不在我們討論之列。
如上四動因之中,市場機制、社會運作機制對財富分配的影響,處於支配地位,而且裡面存在著大量的不合理之處。這造成了廣泛的相對貧困,導致了普羅大眾的貧困感,如果這些機制不能得到改變,貧富差距會越來越大,大多數人注定要變窮!
可見,單從財富創造和財富分配這個角度看,我們也有很多隱秘問題待解。本書所要重點研究的,不是社會財富的創造體系,而是社會財富配置的分配體系。本書力求建立一整套財富分配圖景,解析這台財富分配機器的關鍵機樞,讓你明了,為什麼全世界到處充滿了各種分配不均,充斥了貧富差距,讓你知道“格差”社會的由來。
我們相信,不合理的機制應該、也是可以去改變的。知其所以然,才能對症下藥,這也是本書研究財富分配機制的內在動力。當然,痛苦指數不僅僅與貧富差距有關,還有一些原因來自非市場因素,我們也將對此進行論述,並揭示出格差社會的成因,以及由此帶來的問題,並儘量從方法論和現實結合的角度給出粗淺的答案。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