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紀年
貞明五年,公元919年
史料記載
吳王楊隆演即國王位
後梁貞明五年(919)四月初一,徐溫力促吳王楊隆演即吳國王位,大赦,改當年為武義元年,建宗廟社稷、置百官,宮殿器物皆擬天子之制。父、祖均追號為王,母為太妃。以徐溫為大丞相、東海郡王,總攬吳國軍政。以徐知誥為左僕射、參政事,兼知內外諸軍事,為溫之副。其餘人嚴可求、駱知祥、盧擇、殷文圭皆封賞有差。"吳王"原為岐王李茂貞等承制所封,唐亡後,吳境內一直奉唐正朔,用唐天佑年號。至此正式立國。
大封國入貢於吳
先是唐天佑初(904)高麗石窟寺眇僧名躬乂者,聚眾據開州(今平壤南)稱王,自號大封國。吳武義元年(919)、後梁貞明五年七月,其國主躬義遣使者佐良尉金立奇入貢於吳。
梁拔充州
後梁泰寧節度使(治兗州)張萬進原是燕王劉守光部將,乾化二年(912)叛附於梁,聞晉王大舉伐梁,遂附於晉,梁遣劉尋討之。自貞明四年(918)八月至五年十月,梁軍圍兗州逾一年,城中危急。張萬進派親將劉處讓乞師於晉,晉王李存勖方有事於河北,不願出兵,處讓于軍門自割其耳曰:"苟不得請,生不如死!"晉王義之,將為出兵,而梁已克兗州,弒張萬進,屠其城。
吳解私貯兵器之禁
吳禁民私貯兵器,而盜賊益繁。御史台主簿盧樞以為善人畏法禁,而奸民弄乾弋,是欲偃武而反招盜。今四方紛爭,宜團結民兵,使之習戰,自衛鄉里。吳武義元年(919)、後梁貞明五年十二月,吳執政從盧樞議,遂解私貯兵器之禁。
曹議金代掌歸義軍
後梁貞明五年(919),瓜沙歸義軍(今甘肅敦煌)節度使張氏絕嗣,州人推長史曹議金為留後。曹議金實主沙州政權。自此曹氏代張氏主歸義軍,直至亡入西夏。曹議金主政沙州時期(919——940),多開石窟建功德,如敦煌D401窟畫壁(922)、D120窟(924)、D108窟(931),D100窟(931)及所刊刻《金剛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等,皆當時成品。
吳與吳越狼山之戰
後梁貞明五年(919)、吳武義元年二月,吳越王錢鏐以子錢傳瓘為諸軍都指揮使,帥五百戰艦自東洲(今江蘇常州東)出海,順江而上,大舉攻吳。四月初八,錢傳瓘與吳將彭彥章遇於狼山(今江蘇南通南)江中,浙船滿載灰、沙、豆,順風揚灰,迷吳兵雙眼,繼之散沙於己船,散豆於吳船,豆為戰血所漬,吳人踐之皆僵仆。又縱火攻吳船,吳軍大敗。傳瓘俘吳裨將七十人,斬首千餘級,焚吳戰艦四百艘,吳將彭彥章自殺。
吳與吳越無錫之役
後梁貞明五年(919)、吳武義元年,吳越王錢鏐繼四月狼山之捷後,七月再次遣子傳瓘領三萬兵攻吳常州。吳執政徐溫帥諸將迎戰,以陳璋領水軍出海門(今南通市東南),扼越軍後路。初七日,兩軍陸戰於無錫,徐溫因病不能治軍,吳軍選貌類溫者為替身,溫得稍息復出陣拒戰。吳軍順風點燃久旱之枯草,越軍大敗。錢傳瓘逃遁,吳軍斬首萬級;復追,再敗越軍。吳陳璋水軍亦大敗浙師於香彎。八月,吳越與吳休兵言和,此後,兩國疆界已定,息兵二十餘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