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1-1.5m。莖直立,四棱形,被倒向短柔毛。葉對生;葉柄長0.4-3cm,被短柔毛;葉片卵形、菱狀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長2-8.5cm,寬1-5cm,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或下延至葉柄,邊緣在基部以上具粗牙齒工疏圓齒,齒端具小突尖,兩面被短柔毛及腺點。輪傘花序具6朵花,在主莖和側枝頂端組成間斷的總狀花序,長8-12cm;苞片圓卵形,長約3.5mm,先端柔尖,下面密被短柔毛,邊緣具緣毛;花萼鐘形,長5-6mm,外面被微柔毛及腺點,花後增大,上唇大,圓形,下唇具4齒,齒三角形,先端具芒尖,正中2齒比側2齒長1倍,邊緣均具短緣毛;花冠淺紫色或白色,外面被微柔毛,上唇具腺點,花冠筒極狹,長9-19mm,直徑約1mm,上辰大,外反,3裂,中裂片較大,先端微缺,下唇直伸,長圓形,微凹;雄蕊4,極度超出花冠筒外2-4cm,前對略長,花葯小;子房4裂,花柱長長地伸出,柱頭2淺裂;花盤前方呈指狀膨大。小堅果卵形,深褐色,具皺紋。花期5-11月,果期6-12月。
其花序為輪傘形,在主莖及分枝上又多重地組成頂生總狀花序,十分美觀。
分布範圍
原產雲南南部、印度、南洋群島;現產於中國雲南南部、廣東、海南、廣西南部、台灣及福建。喜溫暖濕潤的氣候,較耐陰,生長適溫為20-30攝氏度,對土壤要求不嚴格。
產廣東海南,廣西南部,雲南南部,台灣及福建;常生於林下潮濕處,有時也見於無蔭平地上,更多為栽培,海拔上達1050米。自印度,緬甸,泰國,經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至澳大利亞及鄰近島嶼也有。模式標本采自印度尼西亞的爪哇。
主要價值
雲南的傣族稱貓須草 為“牙路妙”,常種於房前屋後的園圃之中,作觀賞及藥用。家人如患泌尿系統病或上呼吸道炎症,隨手采來新鮮的貓須草,用開水一衝就服用,既當茶喝,又可治病。據有關資料記載,貓須草清涼消炎,主要用於治療急慢性腎炎、膀胱炎、尿路結石和風濕性關節炎。
關於貓須草的記載見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貓須草
【異名】貓須公、腎茶。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貓須草的全草。
【植物形態】貓須草,亞灌木,高0.5~1米。莖枝四方形,紫褐色。葉對生;卵狀披針形,長3~12厘米,寬1.5~5厘米,邊緣在中部以上有鋸齒,兩面被毛,下面具腺點;葉柄長1~3厘米。花淡紫色,2~3朵一束對生,總狀花序式排列於枝頂;萼管狀,5齒裂,結果時下傾,上面裂齒大,膜質;花冠管纖弱,肢2唇形,上唇3~4裂,下唇全緣;雄蕊4,2長2短,花絲伸出花冠之外,形如貓須,長4~6厘米;花盤前面腫脹:花柱頂端棒狀。小堅果球形,表面有網紋。花期夏、秋。生於陽光充足的曠地上,分布我國南部。多為栽培。
【採集】全年可采,切段,曬乾。
【化學成分】含硫酸鈣、未知有機酸的鈣鹽和鉀鹽,揮髮油、皂甙、戊糖,己糖、葡萄糖醛酸等。葉含內消旋肌醇。
【性味】甘淡微苦,涼。
【功用主治】清熱去濕,排石利水。治急慢性腎炎,膀胱炎,尿路結石,風濕性關節炎。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2兩(鮮者3~4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