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豬輪狀病毒病

豬輪狀病毒是由輪狀病毒感染引起仔豬爆發消化道機能紊亂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臨床上以嘔吐、腹瀉、脫水和酸鹼平衡紊亂為特徵。本病在世界各地養豬場內普遍存在,我國也己確認豬感染本病毒引起發病。

病症病原

病原為輪狀病毒,該病毒主要存在於病豬的腸道內,隨糞便排到外界環境,污染飼料、飲水、墊草和土壤,經消化道傳染而感染其他豬。病癒豬從糞便中排毒持續至少21天。病豬痊癒獲得的免疫主要是細胞免疫,它對病毒的持續存在影響時間不長,所以痊癒豬可以再次感染。病毒可從一種動物傳給另一種動物,只要病毒在一種動物中持續存在,就有可能造成本病在自然界長期傳播。這是本病普遍存在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病多發生在晚秋、冬季和早春季節。應激因素,特別是寒冷、潮濕、不良的衛生條件、餵非全價飼料等,對疾病的嚴重程度和病 死率均有較大影響。

流行病學

1、本病多發於寒冷的晚秋,冬季和早春季節,傳染方式多為爆發或散發。
2、各種年齡的豬都可感染本病素養,但以8周齡以內仔豬多發,感染率可達90%~100%。
3、病豬和隱性帶毒者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
4、消化道是主要傳染途徑,病豬排出糞便污染飼料、飲水和各種用具,可成為本病的傳染因素。
5、寒冷、潮濕、衛生不良、飼料營養不全和其它養病的侵襲等,均能促進本病的發生。

臨床症狀

本病潛伏期18~19小時,呈地方流行性。各種年齡和性別的豬都有可能感染。在病區由於大多數成年豬已感染過而獲得了免疫,所以發病的多為60日齡以內的仔豬。發病率一般在50%~80%。病豬精神委頓,食慾減退,常有嘔吐。迅速發生腹瀉,糞便呈水樣或糊狀,黃白色或暗黑色。腹瀉愈久,脫水愈明顯。症狀的輕重決定於發病日齡和環境條件,特別是環境溫度下降和繼發大腸桿菌病,常使症狀嚴重和死亡率增高。
經過免疫的母豬群,在乳汁中常含有較高滴度的抗病毒抗體,可為仔豬提供乳源免疫力。在成年豬群,廣泛存在著抗豬輪狀病毒的中和抗體,大多數母豬能給吃乳小豬提供被動免疫。
1、常發生嘔吐。
2、迅速發生腹瀉,呈水樣或糊狀,糞便顏色有黃白色、灰色或、暗黑色。
3、常在嚴重腹瀉後2~3天產生脫水。
4、由於脫水結果,導致血液酸鹼平衡紊亂。
5、衰竭致死。病的嚴重程度,取決於仔豬日齡和環境狀況,初生仔豬感染率高,發病嚴重,死亡率達100%,10~20日齡仔豬症狀輕,死亡率10%~30%。當外界溫度下降,繼發感染大腸桿菌時,能使病情加重和死亡率增加。

病理變化

病理變化病變主要在消化道,致使胃弛緩,充滿凝乳塊和乳汁,腸管變薄,內容物為液狀,呈灰黃色或灰黑色,小腸絨毛縮短。

診斷

實驗室檢查: 實驗室檢查採取他豬發病後25小時內的糞便,裝入青黴素空瓶,送實驗室檢查。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方法是夾心法酶聯銘疫吸附試驗,也可做電鏡或免疫電鏡檢查,均可迅速得出結論。還可採取小腸前、中、後各一段,冷凍,供螢光抗體檢查。 類症鑑別應與豬傳染性胃腸炎、豬流行性腹瀉、仔豬白痢、仔豬黃痢等相鑑別。其鑑別要點,參見豬傳染性胃腸炎症鑑別。

防制

(1)加強飼養管理,保持欄舍清潔衛生。仔豬要注意防寒保暖,增強母豬和仔豬的抵抗力。

(2)在疫區要使新生仔豬及早吃到初乳,因初乳中含有一定量的保護性抗體,仔豬吃到初乳後可獲得一定的抵抗力。

(3)豬舍及用具經常進行消毒,可減少環境中病毒含量,也可防止一些細菌的繼發感染,減少發病的機會。(4)發現病豬立即隔離到清潔、消毒、乾燥和溫暖的豬舍中,加強護理,清除病豬糞便及其污染的墊草,消毒被污染的環境和器物。用葡萄糖甘氨酸溶液(葡萄糖22.5克,氯化鈉4.75克,甘氨酸3.44克,檸檬酸0.27克,枸櫞酸鉀0.04克,無水磷酸鉀2.27克,溶於1升水中即成)或葡萄糖鹽水給病豬自由飲用。停止餵乳,投服收斂止瀉劑,使用抗生素和磺胺類等藥物以防止繼發性細菌感染。靜脈注射葡萄糖鹽水(5%~10%)和碳酸氫鈉溶液(3%~10%)以防治脫水和酸中毒,一般可收到良好效果。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