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腹瀉病

仔豬因腸道內尚未建立穩定的微生態系統,自身抵抗力較低,對外界刺激敏感,易受各種病原微生物的侵襲和各種應激因素的影響。哺乳仔豬以傳染性腹瀉較為常見,而保育仔豬以日糧抗原過敏、斷奶、飼料突然更換、寒冷、環境應激等非傳染性因素引起的腹瀉為主。這兩類因素間的關係十分密切,既相互影響,又互為因果,常呈多重感染或交叉混合感染。

病因

引起仔豬腹瀉的傳染性因素主要是指傳染性病原,其中病毒主要有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和輪狀病毒:細菌主要有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和魏氏梭菌等。

病毒性腹瀉

豬傳染性胃腸炎由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引起。病毒主要存在於豬的空腸和十二指腸,其次為迴腸。能感染各種年齡的豬,尤以10日齡以內的仔豬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幼齡仔豬死亡率可達100%,5周齡以上仔豬死亡率較低,成年豬幾乎沒有死亡。有明顯的季節性,多發於冬春寒冷季節,傳染迅速,常呈地方性流行。臨床診斷以消化道感染為特徵,其中以仔豬的症狀最為嚴重,主要表現體溫升高、精神沉鬱、排腥臭水樣糞便、嘔吐和高度脫水。隨著年齡的增長其症狀和死亡率都逐漸降低,在老疫區,發病率較低,症狀較輕。輪狀病毒感染由輪狀病毒感染引起,能感染各種年齡的豬,以2—5周齡的仔豬多發,發病率高(50%一80%),死亡率低(7%一20%)。主要發生於寒冷季節。患病仔豬排黃白色或灰暗色水樣或糊狀稀糞,症狀與傳染性胃腸炎相似,但較輕且緩和。

細菌性腹瀉

仔豬大腸桿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一類傳染病,引起仔豬腹瀉的主要有仔豬黃痢(早發性大腸桿菌病)和仔豬白痢(遲發性大腸桿菌病)。

仔豬黃痢是初生仔豬的急性、致死性傳染病。主要發生於1周齡內仔豬,以1—3日齡最為常見,發病率(90%)和死亡率(50%)均很高。臨診症狀以排黃色或黃白色水樣糞便和迅速死亡為特徵。病仔豬精神萎頓,糞便呈黃色漿狀、腥臭,嚴重者肛門鬆弛,排糞失禁,沾污尾、會陰和後腿部,肛門和陰門呈紅色。迅速衰弱,脫水、消瘦、昏迷至死亡。

仔豬白痢主要發生於10—30日齡仔豬。發病率高,死亡率低,多發於寒冬、炎熱季節,氣候突變、陰雨潮濕、母豬飼料質量較差、母乳中含脂率過高等常常是本病的重要誘發因素。臨床上以排灰白色漿狀、糊狀腥臭味稀糞為特徵。

仔豬副傷寒由沙門氏菌感染引起。主要多發於1-2月齡仔豬,無明顯的季節性,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但多發於寒冷、氣溫多變、陰雨連綿季節,環境衛生差、仔豬抵抗力降低等是本病的誘發因素。急性型常呈敗血症變化,皮膚上有紫紅色斑點;亞急性或慢性型表現為腸炎、消瘦和頑固性下痢,糞便惡臭,有時帶血。

仔豬紅痢 由C型魏氏梭菌的外毒素引起,主要發生於1周齡以內的仔豬,以1—3日齡新生仔豬多見,偶發生於2—4周齡以下的仔豬。發病仔豬由於腸黏膜炎症和壞死以排出紅色稀糞為特徵,病程短,死亡率高。

非傳染病病因

非傳染性因素主要包括仔豬消化機能不全、日糧抗原過敏、營養因子缺乏,應激因素等。

仔豬消化機能不全

斷奶仔豬從吃初乳變成了以飼料為主,加上斷奶應激,降低了酶的水平。據資料表明,斷奶後一周各種消化酶活性降低到斷奶前水平的1/3,使本來就不足的酶含量更少,影響營養成分的消化和吸收。同時,斷奶後,仔豬胃內由於胃酸不足,pH值升高,胃蛋白酶形成減少,對飼料中蛋白質的消化率降低,消化不完全的飼料為腸內致病性大腸桿菌及有害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條件,抑制了乳酸桿菌的生長,最終因消化不良而腹瀉。

日糧抗原過敏

胃腸黏膜中存在大量的淋巴組織,通過體液和(或)細胞免疫對抗進入胃腸道的抗原物質。仔豬由於消化道及其酶系統尚未發育健全,尤其是蛋白酶的活性在6—8周齡前很低,在採食飼料時,飼料中的抗原物質,包括無害的蛋白質通常可激發系統的免疫反應,在獲得免疫耐受之前,通常要經歷一段過敏時期,即飼料抗原引發仔豬發生細胞介導的超敏反應(遲發性超敏反應),導致小腸損傷。主要表現為小腸絨毛萎縮、隱窩增生,進而引起功能變化而腹瀉。此外,由於腸道組織的損傷,病原微生物可乘虛而人,加劇腹瀉病程。斷奶仔豬在進食固體飼料或變換飼料後,一般3—5天出現腹瀉,在無病原微生物的參與下,一個星期左右病情得以緩解。

營養因子缺乏

仔豬缺乏維生素(如葉酸、煙酸、泛酸)、礦物質或其它必需的營養物質(如微量元素鋅、硒、鐵、銅),導致抵抗力降低而出現下痢。病仔豬排淡黃色、白色、灰綠色糨糊狀或水樣惡臭稀糞。

應激因素

仔豬由於自身免疫系統、消化系統及其酶系統尚未發育健全,對各種應激因素如斷奶後母仔分離、食物變化、夥伴變化、環境及其溫度、濕度的變化等非常敏感,產生一系列應激反應,最終導致採食量下降、消化不良而腹瀉。病仔豬排水樣或鴨糞樣稀糞。

哺乳母豬換料或患病

哺乳期間的仔豬主要通過母乳獲得營養,哺乳母豬換料和患病會直接影響乳汁的成分和品質,從而影響仔豬健康。

無廣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