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腸道病毒到處存在,沒有一個常規豬群中缺少它的蹤跡。雖然大多數感染沒有症狀,但豬腸道病毒常與許多病症如腦脊髓灰質炎、母豬繁殖障礙、腸道疾病和肺炎等伴隨。
豬腸道病毒與類似豬水皰病的皮膚損害可能有關聯。捷申病是第一個報導的豬腸道病毒感染,這是60年前捷克發生的一種病死率很高的腦脊髓灰質炎。這種嚴重的疾病繼續在中歐和非洲散發,比較溫和的腦脊髓灰質炎(Talfan病、良性流行性輕癱)是由血清學相關的、毒力較小的豬腸道病毒株引起的。
在過去35年中,西歐、北美和澳大利亞有報導。在法國發現一種嚴重程度在捷申閏和Talfan病之間的腦脊髓炎。豬腸道病毒與生殖道、腸道和呼吸道障礙的相關性不如它與腦脊髓灰質炎中的作用那么肯定。
致病性不了解的毒株稱為豬腸道孤病毒(ECSO或ECPO)。
唯一已知豬腸道病毒的自然宿主是豬,雖然實驗感染妊娠豚鼠可以引起胎盤損害。
[ 病原]
1、形態和理化特性豬腸道病毒是微RNA病毒科的一個成員,它的基本特徵與其他腸道病毒類似。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徑25~31nm,無囊膜,氯化鉤中的浮密度為1.34。它的基因組為正向性單股RNA。它對脂溶劑穩定,對熱和pH2~9比較穩定,對許多消毒藥的抵抗力比較強,次氯酸鈉或70%乙醇能將共徹底滅活。
在外界環境中的抵抗力很強,在15℃中能存活168天;在潮濕糞便中能存活很長時日,如豬糞通氣良好,則滅活較快;用電離輻射或厭氧發酵也能將其滅活。
[診斷]
出現症狀、伴隨腦脊髓灰質炎,可以判斷有病毒感染,但要區分腸道病毒感染和其他嗜神經病毒感染,則需要從CNS分離病毒,或用特異性免疫螢光顯示病毒抗原。從CNS分離病原需要從出現神經症狀早期的仔豬採集組織;動物出現麻痹後幾天,在CNS中一般不再含有傳染性的病毒。取脊髓、腦幹或小腦的懸液接種PK細胞培養,將分離的病毒根據其生物學特徵進行鑑定,或通過免疫螢光或免疫酶染色鑑定。分離株作血清學鑑定也是需要的。從表現神經症狀的仔豬胃腸道分離到1株腸道病毒不能馬上認定為該病的病原,因為腸道感染可能是巧合。一種適合作群體篩選的ELISA可用以檢測捷申病病毒的特異性抗體。在SMEDI綜合徵中,木乃伊胎很少含活病毒,但可能含有病毒抗原,用免疫螢光可以檢出。將流產或死產胚胎組織接種PK細胞培養可用以分離腸道病毒。從胚胎分離豬腸道病毒最可靠的來源是肺組織。這些胚胎的體液可通過病毒中和(VN)試驗檢測與SMEDI相關的血清群。母豬作血清學試驗沒有價值。
在肺炎或腹瀉的研究中,從呼吸道或腸道分離病毒可以嘗試,但對分離的病毒如何解釋要很慎重,特別對腹瀉病例,因為腸道病毒引起的腸道感染在健康豬中是很平常的。
[預防和控制]
與大多數病毒感染一樣,豬腸道病毒的防制措施取決於預防而非治療。輕度腦脊髓灰質炎的小豬如果在短暫性輕癱期中護理良好可以康復。疫苗接種已用於捷申病的預防。最早的捷申病疫苗是用豬組織製備的滅活苗,隨後代之以弱毒或滅的細胞培養苗。細胞培養連續傳代致弱的弱毒疫苗或福爾馬要處理的滅活苗,對小豬的保護效果上基本相同。在捷申病撲滅方案中採取屠宰和周圍疫苗接種的方法獲得成功。從捷申病流行地區進口活豬或豬肉要嚴加約束,這樣可有效地限制血清1群強毒株的擴散。對於溫和型腦脊髓灰質炎或其他臨診表現的腸道病毒感染,還沒有採用疫苗預防措施。
由於SMEDI綜合徵在經濟上有足夠重要性,採取特異性防制措施是合適的,但涉及的血清群太複雜,難以研製有效的疫苗。預防與腸道病毒有關聯的繁殖障礙,目前最好的方法是改善管理,使後備母豬在配種前至少一個月有意識地鄰其接觸流行的腸道病毒而被感染。為達到這一目的,只要在斷乳時把不同窩的小豬混養在一起就可。
但如果種豬群很早就分開飼養,則可取斷乳不久小豬的新鮮糞便,混於後備母豬的飼料中亦可。糞便最好多從幾個新近斷乳豬的圈中採集,以保證豬群中所有存在的腸道病毒都採集到。封閉式操作的豬群可以減少外來病毒的危險,但不可能消除這一危險,因為腸道病毒的抵抗力較強,各種各樣的污染物都能傳遞。如果購入新的種豬,在配種前要先用糞便使其感染。試圖用SPF豬建立豬群以排隊豬腸道病毒是困難的,也是不可能的,因為從商業性SPF豬群中也能分離到腸道病毒。
曾經報導一個偶然的機會有Talfan病毒侵入了嚴格隔離條件下的SPF後備母豬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