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
本病病原屬細小病毒科、細小病毒屬。本病毒能凝集豚鼠、大鼠、小鼠、雞、鵝、貓、猴和人O型紅細胞,其中以豚鼠的紅細胞最好。本病毒對外界抵抗力極強,在56℃恆溫48小時,病毒的傳染性和凝集紅細胞能力均無明顯的改變。70℃經2小時處理後仍不失感染力,在80℃經5分鐘加熱才可使病毒失去血凝活性和感染性。0.5%漂白粉、2%氫氧化鈉5分鐘可殺死病毒。【流行病學】
豬是唯一的已知宿主,不同年齡、性別和品種的家豬、野豬都可感染,但發病常見於初產母豬。一般呈地方流行性或散發。一旦豬場發生本病後,可持續多年。感染本病的母豬、公豬及污染的精液等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本病可經胎盤垂直感染和交配感染,公豬、育肥豬、母豬主要通過被污染的食物、環境,經呼吸道、消化道感染。本病的發生與季節關係密切,多發生在每年4~10月份或母豬產仔和交配後的一段時間。母豬早期懷孕感染時,其胚胎、胚豬死亡率可高達80%~100%。本病的感染率與動物年齡呈正相關,5~6月齡陽性率為8%~29%,11~16月齡陽性率可高達80%~100%,在陽性豬群中約有30%~50%的豬帶毒。【臨床症狀】
仔豬和母豬的急性感染通常都表現為亞臨床症狀。豬細小病毒感染的主要症狀表現為母源性繁殖障礙。感染的母豬可能重新發情而不分娩,或只產出少數仔豬,或產大部分死胎、弱仔及木乃伊胎等。懷孕中期感染母豬的腹圍減少,無其他明顯臨床症狀。此外,本病還可引起產仔瘦小、弱胎、母豬發情不正常、久配不孕等症狀。【病理變化】母豬流產時,肉眼可見母豬有輕度子宮內膜炎變化,胎盤部分鈣化,胎兒在子宮內有被溶解和被吸收的現象。大多數死胎、死仔或弱仔皮下充血或水腫,胸、腹腔積有淡紅或淡黃色滲出液。肝、脾、腎有時腫大脆弱或萎縮發暗,個別死胎、死仔皮膚出血,弱仔生後半小時先在耳尖,後在頸、胸、腹部及四肢上端內側出現淤血、出血斑,半日內皮膚全變紫而死亡。除上述各種變化外,還可見到畸形胎兒、乾屍化胎兒(木乃伊)及骨質不全的腐敗胎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