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皮腫病

(二)濕瘀阻絡。 1.治則:健脾利濕,行氣通絡。 1.治則:泄毒祛瘀,軟堅利濕。

象皮腫病
俗名大腳風,是指足脛腫脹、皮膚粗糙的一種病症。本病病名及證候記載,首見於隋·巢元方所撰之《諸病源候論·卷三十》:“……自膝以已下,至踝及趾俱腫直是也。皆由血氣虛弱,風邪傷之經絡否澀而成也。亦言江東諸山縣人多病雲。彼土有草名其草,人行誤踐觸之,則令病發”。至清代醫家,多將本病歸入“腳氣”病。
本病病因病機,多系風濕熱邪,乘虛外襲,流注下膝,蘊留經脈,與血互結,脈絡閉阻,氣血津液滯留,溢於肌膚所致。
針灸治療本病,在古籍中雖無明確記載,但《針灸資生經》、《神應經》及《針灸集成》等針灸著作中,所載治腳腫的穴方,亦應包括本病在內。
本病證與現代西醫學之象皮腫相當。
【辨證分型】
(一)濕阻氣滯
踝部或小腿輕度或中度腫大,按之稍有凹陷,皮膚光亮,肢體困重,久坐久站則腫勢加重,脈舌多無異常。
(二)濕瘀阻絡。
下肢腫脹日益增大,皮膚粗糙增厚,甚則堅硬,按之無凹陷,皮色暗褐,凹凸不平,甚或出現肉瘤、肉刺等贅生物。若皮破後,則流滋滲液,經久不愈。脈細弦,舌淡紅,有瘀點或瘀斑,苔白膩。
【治療】
(一)濕阻氣滯
1.治則:健脾利濕,行氣通絡。
2.處方:上巨虛、懸鐘、解溪、漏谷、崑崙、三陰交、太溪。
3.方義:本型系早期證候,以風濕熱邪下注,經脈氣血阻滯為主。因“諸濕腫滿,皆屬於脾”,故取足太陰之漏谷、三陰交,足陽明經之上巨虛、解溪等穴,健胃運脾,利濕消腫,行氣通絡,疏通經脈;本證之腫始於踝關節周圍,故配合太溪、崑崙,通利關節,利濕消腫。懸鐘是足三陽經之大絡,又是髓會穴,功能活血通絡,疏風除濕,其效能達足部三陽之脈。
4.治法:均用強刺激瀉法,並可加溫針灸或艾條懸灸(皮膚紅腫熱時不灸)。
(二)濕瘀阻絡
1.治則:泄毒祛瘀,軟堅利濕。
2.處方:足三里、上巨虛、豐隆、解溪、懸鐘、丘墟、商丘、漏谷、三陰交、太溪、崑崙、委中。
3.方義:本型以濕熱瘀血為因,經絡閉阻為機,肌膚失榮為果,取足三里、上巨虛、豐隆、解溪等足陽明經腧穴為主,以冀通經活血,祛濕消腫,使陽明脈通以潤宗筋,復配足三陽之大絡懸鐘,原穴丘墟,加強通調足三陽之脈;漏谷、三陰交、商丘皆足太陰經腧穴,均能健脾利濕,通調足三陰經之經絡。太溪、崑崙可加強踝關節的活血通絡,委中為血郄,可加強活血作用。
4.治法:均用粗針,施強刺激瀉法,出針時搖大其針孔,令針孔出血淌水。委中、崑崙宜用三棱針點刺出血數滴。
【古方輯錄】
《針灸資生經·第五》:上崑崙,療惡血風氣腫痛,腳腫。……小腸俞治腳腫,短氣,不嗜食。然谷,治足跗腫,不得履地。
《神應經·手足腰腋門》:腳腫:承山、崑崙、然谷、委中、下廉、髖骨、風市。
本文來自:大眾醫藥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