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象片判讀(photo-interpretation)是根據航空或地面攝影象片上物體影象的形狀、大小、色調、陰影、關係位置和活動痕跡等特徵,識別在實地是什麼物體的工作。
象片判讀特徵
各種物體的形狀、大小、顏色、陰影以及相互關係,在象片上的影象呈現各種特徵,用以區別不同物體的影象特徵稱為判讀特徵。
形狀
地面上不同形狀的物體,在象片上的影象也不同。一般說來,物體的形狀與象片上的影象保持一定的相似關係。因此,物體影象的形狀,可以作為主要的判讀特徵。但有些形狀相同的影象,物體本身的形狀可能完全不同,如旱地和苗圃、水渠和小路。另外,受投影誤差或陰影的影響,物體的影象可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變形,如煙囪、電線桿、里程碑等,此時,形狀就不能作為主要的判讀特徵。
大小
實物成象的大小決定於象片比例尺的大小。所以用象片比例尺分母乘以物體影象尺寸,可以大致確定物體的實際大小。但有些地物由於亮度、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響,成象大小往往超過了應有的大小,如堅實的穀場、草地上發白的小徑等,由於反光的影響,成象會變大一些。
色調
地物的亮度和顏色反映到象片上,是深淺不同的黑白影象,這些影象顏色的深淺程度稱為色調。象片影象的色調,除受物體的亮度和顏色決定外,還與物體含水量、感光材料特性和攝影季節有關。
1)物體顏色與色調的關係
全色航攝膠片除了對紅外線不感光外,其它天然顏色均能感光,但對不同顏色的物體的感光程度不同,因此反映到象片上的影象色調也不相同。
2)陽光與色調的關係
陽光照射的角度不同,物體表面受光量不同,使象片上色調的深淺也不同。當陽光與受光面成90度時,受光量最大,色調發白;角度越小,受光越少,色調越深。水的影象與水的混濁度、深度以及陽光反射角度有關。水渠、水池的影象一般為黑色。平靜的水面正好在攝影瞬間把陽光反射入航攝儀鏡頭,則水的影象呈白色。山坡向陽面和不向陽面,在象片上的深淺顏色就不相同,向陽面受光大,影象就淺一些,其山脊線就是明顯的界線。
此外,當物體的反射光線向著攝影物鏡時,進光量最多,影象發白;反之變深。這也就是同一物體在相鄰兩張象片上影象色調不一樣的原因。
3)地物含水量與色調的關係
同樣顏色的物體,如果含水量不同,也會有不同的色調。含水量少、色調淺;含水量多,色調深。乾燥的小路在象片上的影象一般是白色或淺灰色的;如果路面有水,則影象就呈灰色或深灰色,這是由於水能大量吸收光線的緣故。
4)攝影季節與色調的關係
攝影季節不同,地物影象的色調也不相同。如長苗的旱地要比犁過的旱地色調深一些。割過的草地要比沒有割過的草地色調淺一些。北方的闊葉樹。春季多為淺綠色,夏季多為深綠色,所以夏季所攝的象片色調較深。在秋季,闊葉樹開始變黃,而針葉樹仍為深綠色,兩者的色調也不一樣。
陰影
陰影是高出地面的物體受陽光斜射而產生的。陰影可分為本影和落影兩部分:地物未被陽光直接照射的陰暗部分在象片上的影象,稱為本影;地物影子在象片上的影象,稱為落影。
陰影對判讀高出地面的物體有重要作用。本影有利於判別物體的形狀和獲得立體感,如山、沖溝等地貌形狀,可以明顯觀察出來。而落影則給人們以高度感,根據落影可以判讀出高樓、煙囪、高壓線桿和陡坎等。但高大建築物的落影有時會遮住其它地物,造成判讀困難。陰影也可能造成判讀上的錯覺,如山坡的陰影可誤認為是山坡長有植物或是陡崖,高大複雜的建築物會將本影誤認為是落影,或將落影誤認為是本影,而判錯建築物的大小。所以在利用陰影進行判讀時,一定要進行立體觀察。利用陰影判讀時,不能單純以陰影的大小作為判讀地物高低的標準,因為陰影的大小除與地物高低有關外,還於陽光的照射角度和地面起伏情況有關。
意義
它是攝影測量中象片調繪工作的基礎。通過判讀,將判定的影象以專用符號和註記表示在象片上,供地形測量、地質勘探、工程測量、土壤、森林和軍事等方面調查研究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