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集

《象山集》,南宋陸九淵(1139-1193)撰。九淵曾結茅講學於今江西貴溪象山,故學者稱其為象山先生,此編之名,即源本於此。

〖象山集〗三十六卷。
南宋陸九淵(1139-1193)撰。九淵曾結茅講學於今江西貴溪象山,故學者稱其為象山先生,此編之名,即源本於此。九淵一生不喜著書,故此編所收,多為往來書信及短篇雜著等,開穆元年(1205)由其子陸持之編成,嘉定五年由其門人袁燮刊行,共三十二卷。《宋史·藝文志》、《文獻通考》並作《象山集》二十八卷,《外集》四卷,與袁氏刊本相合。今本則別加《語錄》四卷,總成三十六卷。前二十八卷,為書、表、奏、記、雜說、行狀、墓誌、墓碣等;《久集》四卷皆為程氏之文。九淵是宋代理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其學與其兄九韶、九齡並稱“三陸於之學”,此編即包含了他的全部學說。在此書卷一《與曾宅之書》、《與侄孫□書》,卷十一《與李宰書》,卷二十二《雜說》,卷十九《敬齋記》,卷三十四《語錄》中,提出了著名的“心即理”說,斷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之中,心是唯一的實在,強調“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千萬世同此心此理”。認為“人心至靈,此理至明,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提出“心”和“理”為永無變化之物,“千萬世之前有聖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萬世之後有聖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東南西北海有聖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企圖證明一切封建的道德教條都是人心所固有,也是水衡不變的,淋漓盡致地反映了他的主觀唯心主義宇宙觀。卷一《與胡季隨書》,卷五《與舒西美書》,卷三十二《養心莫善於寡慾》,卷三十五《語錄》中,九淵闡述了存心、養心的認識胸方法論,他主張為學應以悟為宗,方法是“立大”、“知本”、“發明本心”。認為只要悟得本心,不必多讀書,提出“學苟知本,六經皆我註腳”的著名命題,在卷一《與未元晦書》的三封信中,九淵與朱子辯論了太極圖的問題,朱子認為“無極”即無方所、無形狀,是太極的形容詞,“太極本無極也”,太極無形而有理,是天地萬物的本源;九淵認為,“太極”之上不能再有“無極”,“以無極字加之太極之上”,“正是疊床上之床”。此書全面反映了作者的主觀唯心主義理學思想,是研究陸九淵思想最重要的參考資料;亦是研究宋學中心學一派及宋明理學中陸王學派學術思想的基本材料。
明代成化年間陸和刻本為現存最早版本,另外,明正德十六年(1521)嘉靖三十八年(1559)、萬曆四十三年(1615)、崇幀十三年(1640)遞有刻本傳世,清有《四庫全書》本,民國年有’《四部叢刊》、《四部備要》本,1980年中華書局出版標點本,題《陸九淵集》,附錄各本序跋、朱熹書信及《象山學案》,為古今最佳版本。此外,明清以來,又多有此書節本傳世,或者題作《陸象山先生集節要》、《陸象山尺牘》、《象山粹言》、《陸象山先生語要》、《象山先生集》等,所輯內容及卷數亦頗不一致,計有六卷本、四卷本、三卷本及一卷本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