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烈士陵園曾進行過二次搬遷。1946年10月,中共豐縣縣委及人民政府戰略北撤後,國民黨縣黨部及縣政府進駐豐城,對留在豐縣境內的共產黨人和革命人士及其家屬進行大屠殺,僅豐縣城內被殺數千人,全部埋在城東南隅的鳳鳴塔附近(今縣體育場),縣人俗稱“萬人坑”。1948年11月豐縣城解放,中共豐縣縣委和縣政府為了悼念在革命鬥爭中犧牲的烈士,確定以鳳鳴塔舊址為革命烈士陵園公墓。1976年因城市發展和建設需要(建縣體育場),縣政府決定將革命烈士陵園公墓遷到縣城東南子午河畔(現中陽大道東端)。1981年因修環城公路,將烈士陵園遷至現在位置。
新建烈士墓區
此區分為東墓區和西墓區。此墓區是“慰烈工程”的重要部分。2010年,將散葬於荒郊僻野的318座烈士墓遷入此處。工程實施過程中,各鎮組織專人對散葬烈士的情況全面核實,做到不漏、不錯、不重,並尊重烈士後人意願,確定安葬意向。烈士遺骨遷葬,其後人全程相陪,有關部門協調配合,並由民政局建立遷葬檔案,統一建墓和立碑。工程實施的整個過程中,思想工作到位,措施得力,為此,烈士後人滿意而感動,從而使整個遷葬過程順利而圓滿。當年遺骸散葬於荒郊僻野,如今終於相聚於一園,英靈們當是欣慰於九泉了。
值得一提的是,這裡長眠著兩位名震家鄉、聲揚中華的英烈。一位是李貞乾烈士———日寇入侵,家國危難,李貞乾毅然投筆從戎,先後任抗日支隊隊長、總隊長兼政委。其間,他率領蘇魯豫邊區軍民,創建了下轄22個縣、方圓200平方公里的湖西抗日根據地。1940年7月,湖西專署成立,他以全票當選為首任專員。1942年12月21日,在湖西抗日反掃蕩中壯烈犧牲,年僅39歲。尤值得一提的是,在他的感召下,其家又有5位親人先後參加革命而英勇犧牲,可謂“英雄一代,忠烈滿門”了。
再向大家介紹的另一位烈士是范子俠———他早年從軍,後來,在劉伯承、鄧小平的直接關懷下,將其部改編為八路軍129師獨立旅而轉戰於太行山區,後任八路軍太行軍區六分區司令員等職。1942年2月12日,在河北省沙河縣粉碎日寇大掃蕩的戰鬥中,胸中三彈而壯烈犧牲,年僅34歲。1942年3月31日,《新華日報》華北版刊登了劉伯承、鄧小平紀念范子俠等烈士的的文章,稱讚他是“模範的布爾什維克,最忠實於中華民族解放事業的戰士”。1995年,《憶范子俠將軍》一書出版,劉華清、李德生和秦基偉等領導欣然為此書題了詞。
這裡,還要為大家介紹35烈士墓————1941年1月18日,八路軍115師4旅11團3營在城北25公里處的陳新莊與日軍相遇。奉命擔任狙擊任務的40餘名指戰員在營長王繼善、教導員孫新民的率領下,與千餘名敵軍展開了激戰。為掩護主力部隊突圍,浴血奮戰一晝夜。可憾可痛的是,營長王繼善、副營長陳傳富等35位英雄壯烈獻身。當年戰場同揮戈,今朝陵園共長眠。一個英勇的集體,面面血紅的旗幟!
英烈牆
此牆隨新墓區同建,也是“慰烈工程”的組成部分。這座牆上,鐫刻著為求解放、謀幸福、衛和平、強國家而捐軀的1280位烈士的英名。一個個熠熠閃光的名字里蘊含著一件件撼人心魄的故事,一件件撼人心魄的故事裡閃動著一副副凜然而可親的面龐!這些煌煌英名,將永遠輝映著豐縣兒女求正義、圖富強的寬闊道路。
展館區
此區有東、西兩個展館,共400餘平方米,館名由老一輩革命家、中顧委副主任薄一波題寫。“慰烈工程”中,新建了東館,修葺了西館,並充實了展覽內容。東館是“慰烈工程”新建,為革命烈士紀念館,下分的四個展廳,分別展示了各革命歷史時期烈士們的輝煌人生。西館為豐縣新民主主義革命史展館,下分的三個展廳,分別再現了豐縣新民主主義革命各時期風起雲湧、闊大悲壯的革命鬥爭畫卷。現在,就請我們步入展館,真實領略烈士們那英勇的風采、真切感受非凡年代那輝煌的畫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