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杜橋豆腐皮,源自濱州惠民縣。製作上選用上等綠色優質大豆和獨有的天然純淨黃河水為原料,經選豆、浸泡、磨漿、煮漿、點鹵、潑汁、壓榨、揭皮、入味(調製)和攤涼等十幾道工序精製而成。製作該產品的傳統工藝中有一道入味(調製)的工序,這是製作杜橋豆腐皮獨有的一道工序,通過這道傳統滷製工藝所做的豆腐皮,筋道好、口感微甜、豆香純正,風味獨特,是老少皆宜的食用佳品。
歷史淵源
清朝末年(100年以前),惠民縣清河鎮杜橋村有杜氏三兄弟,他們以賣菜為生,家庭較為清貧。其中老三高延傑,其本人身材高大,自小習武術,性情剛烈,所以行事比較仗義。19歲那年,他給早已在市場上賣菜的大哥送菜,挑著一旦韭菜,在路過杜家橋村東一片墳地時,突遭三人路劫,他奮起反擊,用扁擔將其兩人擊昏,一人逃去,看其昏者面目,方知是當地一帶土匪流氓,因怕連累家人,便孤身一人逃難來到天津。經一同鄉介紹在市校租了一塊地種起了瓜菜之類(因他在家時是一菜農),半年後瓜菜將要收貨時,因閻錫山部隊北上打張作霖在此路過,將其所種瓜菜盡數搶去,於是他只好靠給別人乾靈活維持生存。時間不長,時至深秋,地里農活已基本結束,他也只好另謀生路,經同鄉介紹,他便進了一家當時在天津名氣很大的豆製品廠做學徒,其他學徒有的因太累中途離去,也有的因他事被老闆辭退,他卻因有家不能回而奮力苦苦學了三年。三年的時間裡,由於他天生聰明加上勤奮好學把做豆腐皮的手藝全部學透學精。三年後,原來在家時遭遇的那件事,風頭已基本過去,他的大哥親自去天津把他找回了家。回家後,他便憑著三年內所學到的手藝和大哥、二哥在家做起了豆腐皮,從此,杜家橋村便出現了當地僅有的一家豆腐皮作坊。細算起來,應該是1923-1924年之間。
杜橋村唯一的豆腐皮作坊出現後,由於他本人的技術好,其大哥在市集上的銷售能力也很強,再加上豆腐皮是當地一種剛剛出現的食品,所以,生意做得特別好,利潤也很高。經過幾年的辛勤勞作,家境明顯好轉,經濟狀況有了一個飛躍,竟然從一個一般農戶發展到了一個小地主的地位,村里也有幾戶富戶見此非常眼紅,但苦於高延傑技術不外傳而無法經營。當時,豆腐皮雖然銷路很好,利潤很高,在周圍城鄉集市名氣也很響,但由於技術不外傳,產量受限制,雖然供不應求,但它的規模、範圍也受到了局限,一度停止在一個村莊的水平上,在一段時間內沒有新的發展。
基本內容
“寧可食無肉,不可一日無豆。”豆腐皮是漢族傳統豆製品,可以即食、涼拌、炒菜、做湯、做餡,製作成各種美味。惠民縣清河鎮的杜橋豆腐皮,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遠近聞名。2008年,杜橋豆腐皮傳人杜美收正式註冊“杜橋”牌豆腐皮商標,將傳統的杜橋豆腐皮製作工藝結合現代新技術,不僅研發出豆乾、豆火腿等十幾種新產品,還推出了以豆製品為主角特色豆腐宴。小小豆腐皮,發展成了美食大產業。
基本特徵
“杜橋”精選東北上等綠色優質大豆,採用本地獨有的天然純淨黃河水,經選豆、浸泡、磨漿、煮漿、點鹵、潑制、壓榨、揭皮、入味(調製),攤涼等十幾道傳統手工工序精製而成;“杜橋”採用獨特的傳統鹵藝入味(調製)工序,使產品具有天然豆香、醇香可口、口感微甜、筋道獨特的滷汁風味。杜橋豆腐皮之所以品質過硬深受大家喜愛,關鍵是“三好”:好豆,精選非轉基因東北大豆;好水,經過淨化處理的黃河水;好技術,傳統老工藝結合現代技術。
保護措施
2008年杜美收正式註冊“杜橋”牌豆腐皮,此前,杜橋豆腐皮一直是以杜橋村的家庭作坊生產為主。2010年,杜美收成立惠民東方豆製品有限公司,引進了高壓殺菌、真空包裝的等工藝,並將村里製作豆腐皮的同鄉請到廠里擔任技術工,杜橋村里家庭小作坊式的加工方式轉變為現在的全封閉、無菌式大廠房,杜橋豆腐皮也由原來單一的豆皮發展出豆乾、豆火腿等十幾種新產品,口味也有五香、麻辣、原味等多種。
一條豆皮生產線,可以製作多種豆製品:豆腐皮、豆腐、豆漿等。杜美收於是在自己的酒店裡推出了青白混搭鮮嫩無比的白玉豆腐湯、滑嫩爽口的豆腐醬、金黃色湯汁的雞汁豆乾絲、外黃里翠青絲豆腐卷,還有雙拌壽司、韭香豆乾、西式豆腐夾等別具風味的菜品,成為了酒店裡的一大特色招牌,廣受食客的喜愛,小小豆腐皮在杜美收的經營下,發展成了美食大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