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態心理學[2015年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圖書]

變態心理學[2015年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圖書]

《變態心理學》是2015年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詹姆斯·布徹、蘇珊·米內卡、吉爾·霍利。

內容簡介

《變態心理學:布徹帶你探索日常生活中的變態行為(原書第2版)》是一本由心理學領域知名學者詹姆斯·布徹、蘇珊·米內卡、吉爾·霍利共同編著的優秀教科書,自1948年首次出版以來,一直被公認為變態心理學領域最為專業的教材。它通過精心的體系編排,全面、清晰地闡釋了變態心理學及其與現代生活的複雜聯繫,兼顧了理論探討與臨床實踐。

目錄

譯者序一
譯者序二
前 言
第1章 變態心理學的歷史 \1
1.1 變態是什麼 \2
1.1.1 DSM-Ⅳ對心理障礙的定義 \4
1.1.2 為什麼需要對心理障礙進行分類 \5
1.1.3 分類系統的劣勢 \5
1.1.4 文化如何影響變態的定義 \6
1.1.5 某些文化中特有的心理障礙 \7

1.2 心理障礙常見嗎 \7
1.2.1 患病率和發病率 \7
1.2.2 心理障礙的患病率 \8
1.3 變態行為的歷史觀念 \9
1.3.1 鬼神學、神明與巫術 \9
1.3.2 希波克拉底的早期醫學觀念 \9
1.3.3 希臘晚期與羅馬的思想 \10
1.3.4 中世紀對變態行為的理解 \10
1.3.5 科學質疑在歐洲的復甦 \11
1.3.6 早期瘋人院的建立 \11
1.3.7 人道主義改革 \12
1.3.8 21世紀精神病醫院的醫療護理 \14

1.4 有關變態行為的近代觀念的出現 \15
1.4.1 生物學的發現:建立了大腦與心理障礙的聯繫 \15
1.4.2 分類系統的發展 \16
1.4.3 心理障礙的心因性解釋的發展 \16
1.4.4 心理學研究的進展:實驗心理學 \18
1.5 變態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19
1.5.1 信息獲取 \20
1.5.2 形成和檢驗假設 \21
1.5.3 研究設計 \22
1.5.4 操控變數:變態心理學中的實驗法 \24
第2章 影響因素與視角 \30
2.1 變態行為發生的原因與影響因素 \30
2.1.1 必要原因、充分原因與間接原因 \30
2.1.2 素質-壓力模型 \31
2.2 理解變態行為發生原因的觀點 \32
2.3 生物觀點及影響因素 \33
2.3.1 神經遞質與激素異常 \34
2.3.2 遺傳易感性 \36
2.3.3 氣質 \39
2.3.4 腦功能紊亂與神經可塑性 \40
2.3.5 生物學觀點的影響 \40
2.4 心理學的觀點 \40
2.4.1 心理動力學的觀點 \40
2.4.2 行為主義流派 \45
2.4.3 認知行為流派 \48
2.5 心理因素 \50

2.5.1 早期剝奪或創傷 \51
2.5.2 不恰當的父母教養方式 \53
2.5.3 夫妻不和或離婚 \54
2.5.4 適應不良的同伴關係 \55
2.6 社會文化觀點及影響因素 \56
2.6.1 跨文化研究中已經揭示的社會文化因素 \57
2.6.2 消極的社會影響 \58
2.6.3 社會文化觀點的影響 \60
第3章 臨床評估、診斷和治療方法 \63
3.1 心理評估的基本元素 \63
3.1.1 心理評估與診斷的關係 \63
3.1.2 採集個人的社交及行為歷史 \63
3.1.3 評估過程中應注意文化差異問題 \64
3.2 軀體評估 \65
3.2.1 一般軀體檢查 \65
3.2.2 神經系統檢查 \65
3.2.3 神經心理檢查 \66
3.3 心理評估 \67
3.3.1 評估訪談 \67
3.3.2 行為的臨床觀察 \68
3.3.3 心理測驗 \69
3.3.4 客觀人格測驗的利與弊 \73

3.4 評估數據的整合 \73
3.5 異常行為的分類 \74
3.5.1 信度和效度 \74
3.5.2 正式的精神障礙診斷分類 \74
3.6 治療概述 \76
3.7 心理治療 \77
3.7.1 行為治療 \77
3.7.2 認知及認知行為治療 \78
3.7.3 人本主義經驗治療 \80
3.7.4 精神動力治療 \81
3.7.5 伴侶治療和家庭治療 \84
3.7.6 折中主義和整合 \85
3.8 心理治療成功與否的判斷標準 \85
3.8.1 客觀的、足夠的改變 \86
3.8.2 改變是否與治療有必然聯繫 \86
3.8.3 治療會不會造成負面影響 \86
3.9 生物學治療 \87
3.9.1 抗精神病藥物 \87
3.9.2 抗抑鬱藥物 \88
3.9.3 抗焦慮藥物 \91
3.9.4 鋰劑及其他情緒穩定藥物 \91

3.9.5 電抽搐治療 \92
3.9.6 神經手術 \93
第4章 壓力和身心健康 \97
4.1 什麼是壓力 \97
4.1.1 壓力和DSM \98
4.1.2 壓力的引發因素 \98
4.1.3 應激源的特點 \99
4.2 壓力和壓力反應 \100
4.2.1 壓力的生理性消耗 \101
4.2.2 心腦聯結 \101
4.2.3 了解免疫系統 \101
4.3 壓力與身體健康 \103
4.4 態度與健康 \103
4.4.1 樂觀 \103
4.4.2 消極的情緒 \103
4.5 心血管疾病 \104
4.5.1 高血壓 \104
4.5.2 冠心病 \105
4.5.3 心血管疾病中的風險和常見誘因 \105
4.6 壓力相關軀體疾病的治療 \107
4.6.1 情緒暴露 \107
4.6.2 生物反饋 \108
4.6.3 放鬆和冥想 \108

4.7 應對壓力的心理反應 \108
4.8 適應障礙 \109
4.9 創傷後應激障礙 \109
4.9.1 臨床類型 \109
4.9.2 PTSD在正常人群中的發病率 \111
4.9.3 暴露在特定應激源下的PTSD患病率 \111
4.9.4 創傷後應激障礙的常見原因 \112
4.9.5 創傷後應激障礙的長期影響 \114
4.10 應激障礙的預防和治療 \115
4.10.1 預防 \115
4.10.2 應激障礙的治療 \115
4.10.3 創傷和生理健康 \117
第5章 驚恐障礙及焦慮 \120
5.1 恐懼和焦慮的反應模式 \121
5.2 焦慮障礙及其共性的概述 \122
5.3 單純恐懼症 \123
5.3.1 患病率、發病年齡、性別差異 \124

5.3.2 心理因素 \124
5.3.3 生物因素 \126
5.3.4 治療 \126
5.4 社交恐懼症 \127
5.4.1 患病率、發病年齡、性別差異 \128
5.4.2 心理因素 \128
5.4.3 生物因素 \129
5.4.4 治療 \130
5.5 伴隨/不伴隨場所恐懼症的驚恐障礙 \130
5.5.1 驚恐障礙 \130
5.5.2 場所恐懼症 \131
5.5.3 患病率、發病年齡、性別差異 \133
5.5.4 驚恐障礙的首次發作 \133
5.5.5 生物因素 \133
5.5.6 心理因素 \135
5.5.7 治療 \137
5.6 廣泛性焦慮障礙 \138
5.6.1 患病率、發病年齡、性別差異 \139

5.6.2 心理因素 \140
5.6.3 生物因素 \141
5.6.4 治療 \142
5.7 強迫症 \142
5.7.1 患病率、發病年齡、性別差異 \144
5.7.2 心理因素 \145
5.7.3 生物因素 \146
5.7.4 治療 \147
5.8 焦慮障礙相關的社會文化因素 \148
5.8.1 來自擔憂的文化差異 \148
5.8.2 大人驚風症 \149
第6章 心境障礙和自殺 \152
6.1 心境障礙 \152
6.1.1 什麼是心境障礙 \152
6.1.2 單相心境障礙 \154
6.1.3 單相心境障礙的影響因素 \159
6.1.4 雙相障礙 \171
6.1.5 雙相障礙的起因 \174
6.1.6 社會文化因素對雙相障礙的影響 \176

6.1.7 治療與效果 \177
6.2 自殺 \181
6.2.1 臨床症狀和病因模式 \181
6.2.2 自殺的預防和干預 \184
第7章 軀體化障礙和解離性障礙 \187
7.1 軀體形式障礙 \187
什麼是軀體形式障礙 \187
7.2 解離性障礙 \198
什麼是解離性障礙 \198
第8章 進食障礙與肥胖症 \212
8.1 進食障礙 \212
8.1.1 進食障礙的臨床表現 \212
8.1.2 進食障礙的風險和起因 \220
8.1.3 進食障礙的治療 \225
8.2 肥胖症 \228
8.2.1 肥胖症的風險和起因 \229
8.2.2 肥胖症的治療 \232
第9章 人格障礙 \236
9.1 人格障礙的臨床表現 \236
9.2 人格障礙的研究困境 \238
9.2.1 診斷的困難 \238
9.2.2 病因研究的困難 \239
9.3 A型人格障礙 \240
9.3.1 偏執型人格障礙\240
9.3.2 分裂樣人格障礙 \241

9.3.3 分裂型人格障礙 \242
9.4 B型人格障礙 \243
9.4.1 表演型人格障礙 \243
9.4.2 自戀型人格障礙 \244
9.4.3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246
9.4.4 邊緣型人格障礙 \246
9.5 C型人格障礙 \249
9.5.1 迴避型人格障礙 \249
9.5.2 依賴型人格障礙 \250
9.5.3 強迫型人格障礙 \251
9.5.4 人格障礙形成的一般社會文化因素 \252
9.6 人格障礙的治療與預後 \252
9.6.1 對症下藥 \253
9.6.2 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治療 \253
9.6.3 其他人格障礙的治療 \254
9.7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與精神變態 \254
9.7.1 精神變態和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255
9.7.2 精神變態和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臨床表現 \256
9.7.3 精神變態和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病因 \258
9.7.4 從發展的角度看精神變態和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261

9.7.5 精神變態和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治療與預後 \263
9.7.6 精神變態和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預防 \264
第10章 物質相關障礙 \267
10.1 酒精濫用和酒精依賴 \268
10.1.1 酒精濫用和酒精依賴的流行、併發症及人口學指標 \269
10.1.2 酒精濫用和酒精依賴的臨床症狀 \270
10.1.3 酒精濫用和酒精依賴的生理因素 \273
10.1.4 酒精濫用和酒精依賴的心理社會因素 \274
10.1.5 社會文化因素 \278
10.1.6 酒精相關障礙的治療 \278
10.2 藥物濫用和依賴 \282
10.2.1 阿片及其衍生物(麻醉毒品) \282
10.2.2 古柯鹼與苯丙胺類藥物(興奮劑) \286
10.2.3 甲基苯丙胺 \288
10.2.4 巴比妥類藥物(鎮靜劑) \288
10.2.5 致幻劑:麥角酸二乙基醯胺(LSD)和相關藥物 \289
10.2.6 搖頭丸 \290
10.2.7 大麻 \291
10.2.8 興奮劑:咖啡因和尼古丁 \292
第11章 性異常、性虐待和性功能障礙 \296
11.1 性行為及其標準的社會影響 \297
11.1.1 概述 \297
11.1.2 同性戀與美國精神病學 \297

11.2 性和性別變異 \299
11.2.1 性慾倒錯 \299
11.2.2 性別偏好障礙的起因和治療 \305
11.2.3 性別認同障礙 \305
11.3 性虐待 \308
11.3.1 童年期性虐待 \309
11.3.2 戀童癖 \311
11.3.3 亂倫 \312
11.3.4 強姦 \312
11.3.5 性侵犯者的治療和再次犯罪 \314
11.4 性功能障礙 \316
11.4.1 性慾障礙 \317
11.4.2 性喚起障礙 \319
11.4.3 女性性喚起障礙 \320
11.4.4 高潮障礙 \320
11.4.4 性交疼痛障礙 \322
第12章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障礙 \325
12.1精神分裂症\325
12.1.1 精神分裂症的由來 \325

12.1.2 流行病學 \326
12.2 臨床表現 \327
12.2.1 妄想 \327
12.2.2 幻覺 \327
12.2.3 語言表達障礙 \328
12.2.4 行為紊亂和刻板行為 \328
12.2.5 陽性症狀和陰性症狀 \328
12.2.6 精神分裂症的分型 \329
12.2.7 其他精神障礙 \331
12.3 精神分裂症的危險因素及致病因素 \333
12.3.1 遺傳因素 \333
12.3.2 產前暴露 \338
12.3.3 基因和環境的共同作用 \338
12.3.4 神經發育角度 \339
12.3.5 其他生物學因素 \340
12.3.6 神經認知 \344
12.3.7 心理社會及文化因素 \345
12.4 治療與療效 \348
12.4.1 藥物治療 \349
12.4.2 心理社會治療 \350
第13章 認知障礙 \355
13.1 成人的腦損傷 \356
13.1.1 腦損傷的臨床表現 \356
13.1.2 彌散性損傷VS局灶性損傷 \356
13.1.3 神經心理學/心理病理學的互動作用 \358

13.2 譫妄 \358
13.2.1 臨床症狀 \358
13.2.2 治療與結果 \359
13.3 痴呆 \359
13.3.1 帕金森氏病 \360
13.3.2 亨廷頓氏病 \361
13.3.3 阿爾茨海默症 \361
13.3.4 HIV-1感染造成的痴呆 \366
13.3.5 血管性痴呆 \367
13.4 遺忘障礙 \367
13.5 涉及頭部損傷的疾病 \368
13.5.1 臨床症狀 \369
13.5.2 治療與結果 \371
第14章 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障礙 \374
14.1 人生不同階段的適應性不良行為 \374

14.1.1 不同的臨床表現 \375
14.1.2 幼兒的特殊心理易感性 \375
14.1.3 兒童和青少年心理障礙的分類 \375
14.2 常見的兒童期心理障礙 \375
14.2.1 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 \376
14.2.2 對立違抗性障礙和品行障礙 \378
14.3 兒童和青少年期的焦慮和抑鬱 \381
14.3.1 兒童和青少年期的焦慮障礙 \381
14.3.2 兒童抑鬱和雙相障礙 \384
14.4 廣泛性發育障礙 \387
14.4.1 自閉症 \387
14.4.2 阿斯伯格症 \390
14.5 學習障礙和精神發育遲滯 \391
14.5.1 學習障礙 \391
14.5.2 學習障礙的病因 \391
14.5.3 治療與結果 \391
14.5.4 精神發育遲滯 \392
14.5.5 精神發育遲滯的病因 \393
14.5.6 器質性發育遲滯綜合徵 \394
14.5.7 治療、結果與干預 \397
14.6 制訂更好的計畫來幫助兒童和青少年 \398
14.6.1 與兒童和青少年心理障礙治療有關的特殊因素 \398

14.6.2 兒童權益保障項目 \400
第15章 變態心理學的當代法律議題 \404
15.1 預防 \404
15.1.1 全民干預 \404
15.1.2 選擇性干預 \406
15.1.3 指導性干預 \408
15.1.4 精神病院——治療性團體 \408
15.1.5 去機構化 \410
15.2 富有爭議性的法律問題與心理障礙 \411
15.2.1 民事羈留 \411
15.2.2 “危險性”評估 \413
15.2.3 精神失常辯護 \415
15.3 社會各界與心理健康 \417
15.3.1 美國與心理健康\417
15.3.2 心理健康方面的國際努力 \418
15.4 未來的挑戰 \419
15.4.1 計畫的重要性 \419
15.4.2 每個人的貢獻 \419
術語表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