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變動時代的鄉紳:鄉紳與鄉村社會結構變遷(1901-1945)》對於民國以來的鄉制變革作了較系統的考察。由工業化浪潮引發的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導致20世紀中國鄉村社會發生急劇的變動:一方面,是原始村落正在成片地急劇消失被現代化建築所取代;另一方面,是傳統鄉村的生活模式、社會結構、鄉村文化和信仰體系等也發生了結構性變動。鄉村社會是整箇中國社會的基礎,華夏文明主要是建立在鄉村社會基礎上的文明。20世紀中國歷史發展的兩次最重大轉折:即世紀之初革命道路的選擇和世紀末改革道路的選擇,都是從農村開始的。
作者簡介
王先明,1957年生,山西屯留縣人。歷史學博士。現為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暨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社會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義和團研究會副理事長、天津史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等。主要從事中國近代社會史教學與研究.近年來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近代鄉村史。在《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國史研究》、《世界歷史》權威雜誌上發表論文近百篇,出版學術著作多部。代表性著作有:《中國近代社會文化史論》(人民出版社2000年),《近代“新學”一傳統中國學術文化的嬗變與重構》(商務印書館2005年再版),《近代紳士一一個封建階層的歷史命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中國近代社會文化史續論》(南開大學出版社科2005年)等。研究成果多次獲省部級社科優秀成果獎。
內容簡介
這意味著對於中國社會發展規律的正確把握依賴於對鄉村社會認識的深度,同時也意味著中國鄉村社會的變遷,在整個20世紀中國近現代發展歷史中的特殊地位與價值。“鄉紳與鄉村社會結構變遷(1901~1945)”論題無疑構成其重要的研究方面。
目錄
總序
前言
一、士紳階層與晚清“民變”——紳民衝突的歷史趨向與時代成因
1.“民變”風潮中的“紳民”衝突
2“民變”中的士紳:從“萊陽抗捐”到長沙“搶米風潮
3.清朱新政與“紳權”的“體制化
4.紳民關係:從身份等差到利益衝突
二、新學制與舊鄉紳——20世紀前期的新學體制與鄉村士紳
1.新學體制的興起與擴展
2.新學體制與鄉村社會變遷
3.新學體制與士紳離鄉問題
4.新學體翩與鄉村危機的顯現
三、鄉村社會流動與鄉紳階層——20世紀前期鄉紳流動的新態勢
1.傳統鄉村的社會流動
2.鄉村社會流動的新態勢
3.新式教育-5鄉紳的社會流動
四、“權紳化”走向與農民運動的興起——以湘紳為基點的歷史考察
1.從“士紳”到“權紳”
2“權紳化”:紳民矛盾激化的結構性因素
3.無序擴張的紳權與公共利益的喪失
4.農民運動:打倒“紳權”的革命
5.三種利益取向的歷史交匯
五、從自治到保甲的鄉制更易——以20世紀三四十年代兩湖鄉村為考察範圍
1.自治替代保甲的新潮向
2.保甲復興的歷史迴旋
3.自治為體、保甲為用
4.制度依賴的困惑
六、“村治”模式與鄉紳勢力的興衰——以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定縣為例
1.“鄉紳”權勢的興起與地方社會
2.從“紳治”到“官紳合治”
3.權力重組與“鄉紳”之變異
4.新起勢力對鄉村社區的滲透
5.“縣政建設”5鄉紳權勢的起落
6.翟城“村治”理想的破滅
七、宗族、鄉紳與國家的衝突與互動——以20世紀三四十年代閩中“學田案”為例
1.地方宗族與學田
2.紛爭不息的學田案
3.國家的作為——禁止變賣學田
4.擴展中的國家權力
5.衝突與互動
八、鄉村社會分層與鄉紳的權力資本——以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晉西北鄉村為例
1.社會分層與分層標準
2.鄉村的社會分層
3.士紳聲望與權力資本
4.“權紳”形成的動因
5.“權紳”的角色
九、士紳構成要素的變異與鄉村權力——以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晉西北、晉中為例
1.關於“士紳”話語問題
2.財產與士紳
3.文化身份與士紳
4.士紳權勢範圍與特徵
十、“村選”政治與鄉紳權勢的消亡——以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興縣為例
1.“村選”前的鄉村權力(1937年前)
2.“村選”政治與鄉村權力(1941年)
3.鄉村“勞模”的崛起
4?鄉村政權的革命性改造(1945年)
十一、制度變遷、革命話語與鄉紳階層——20世紀前期鄉紳階層消退的歷史軌跡
1.制度交遷中的鄉紳階層
2.無序擴展的紳權與社會衝突的激化
3.“反革命”——“革命”訴求下的士紳
4.“革命時代”與鄉紳權力的衰退
5.餘論:重構的鄉村社會與鄉紳的消逝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