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介紹
譚綸墓坐落在距宜黃縣城南約5公里處的二都簾前村玉泉山麓,始建於1579年,門樓前黑色的橫匾上書寫著“文武忠孝”四個的大字。上方豎一小牌,紅底襯托出烏黑錚亮的“聖旨”二字。朱紅色的柵欄門兩側蹲著一對1.48米高的明萬曆年間石獅,一雌一雄,神態低眉垂眼、悲淚欲泣。觀其工藝,粗獷雄渾,看其線條,輪廓清晰。傳神宗皇帝為譚綸之死痛哭流淚,故石匠特為他雕了一對哭獅,甚是奇異!俗稱“哭獅守門”。進園門,舉目望去,左邊是刀削般高聳的岩石山峰,一座連著一座,峰巒疊翠。右邊是連綿起伏的小山巒,一個緊挨一個,密密匝匝。兩條長山龍將約300畝的墓園緊緊摟住,構成一道數百米寬的天然屏障。在正前方半山腰的交匯處,有一座坐北朝南,氣勢恢宏的墓地,那便被譽為“江南第一古墓”之稱的譚綸墓了。墓園由祭道、神道和墓體三部分組成,肅穆壯觀。由三條筆直的青石板夾著兩格卵石鋪就的祭道,左右分列著文官武將和獅、馬、象、駝等石像。旁邊的果園裡是一片古老的板栗樹林。祭道約300米長,穿過祭道就是約100米長的神道。神道有三組石牌坊,每組四柱三門。每個石柱頂端雕有獅、馬、鹿、象,居中原始牌坊的額間,鑲刻著“敕葬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謚襄敏譚公之墓”的巨匾。穿過牌坊,繞過一丘小池塘,是五層石板台階。只見每層四級,層闊二米,層與層之間均由十塊長條石鋪平,最上層鋪有八塊,暗喻著譚綸的58歲壽齡。每層石階的左右,均分列一對石雕。第一層是石虎,意示譚綸的生肖;第二層為石羊,指譚綸孩提時代;第三層有石馬,喻為譚綸戎馬生涯;第四層站著二尊武將,象徵譚綸將軍南征北戰;第五層立著二個文官,一手捧著朝簡,一手扶著玉帶,象徵譚綸進京輔佐皇上。石像雕工渾厚,工藝精湛,栩栩如生。按明朝的貫制,封王坑瑩神道只能設兩個石人,而譚綸墓卻有四個,當朝皇帝對譚綸的恩寵可見一斑。墓體長30米,寬20米,依山就勢分為三層,每層高1.2米,左右兩側各呈半圓砌紅石階梯至墓頂。逐層鑲嵌了譚綸傳、神道碑和祭文,上面詳細記述了譚綸的生平事跡。墓體的上層是圓形雕花照壁,照壁正中為寬1米、高1.4米的“奉天誥命”石刻御製碑。碑身仿牌樓式歇山頂,碑旁各有50厘米寬的石雕華板。碑前封土上為圓形墓頂石,頂石整體兩層,通高80厘米。上層為一球形,周長2.1米,雕二龍戲珠圖案,雲彩填貫其間;下層為扁圓形石座,周長2.58米。據考古專家稱,這是江南古墓罕見的墓頂石。譚綸墓也成為至今江南發現最完整的一座官家古墓,其宏大的墓觀為江南少見。
文物修復
歷經四百多年,譚綸墓地面古蹟損毀遺失非常嚴重,石獸、石像、牌坊大都殘缺不全,墓址上幾將被荒草荊棘所掩蓋。宜黃縣人民政府於2002年開始修復譚綸墓。蒐集整理資料,將散落在田間地頭的文物收集起來恢復到原來的位置,對損毀的文物本著整舊如舊的原則進行復原,現在的譚倫墓又恢復了原來的歷史風貌。譚綸墓的修復對研究明代歷史、弘揚民族精神、發展宜黃旅遊都起著巨大的作用。
譚綸墓已被江西省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補充:在宜黃,一直有流傳其墓有很多座,而現在這座墓只是一座假墓。其真墓里有個七斤四兩的金頭。現在這座墓被多次盜挖,裡面什麼都沒有。真正的墓好象在據宜黃40里的梨溪鎮的路上,有一座很高大的山,但沒得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