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莊[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謝莊]

謝莊[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謝莊]

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謝莊位於市區西北部17公里,東界蒲山鎮,北臨龍興鄉,西與安皋鎮 相接,南與王村、靳崗毗鄰,屬淺山丘陵向平原過渡地帶的農業大鄉。

基本信息

謝莊(今)

總面積10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萬餘畝,全鄉轄19個行政村,186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7萬人,多為漢族,還有回族、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壯族等兄弟民族。靳水路、靳小路橫貫全鄉,“村村通”四通八達,村村相連,正在建設的太澳高速縱穿全鄉,是臥龍區西北部的交通樞紐。 謝莊鄉原為掘 地坪公社,1968年由掘地坪遷址於謝莊,1964年改建為鄉。

基本概況

鎮區建成區面積0.2平方公里,鎮區人口2200人,商業門店190間,從業人員400人,年成交額1270萬元以上。投資30萬元的謝莊汽車站正在建設。 鄉地勢北高南低,以淺山丘陵為主,自然資源豐富,礦產資源主要有花崗岩、河沙等,其中磨山、塔子山、葫蘆崗的花崗岩,總儲量約為30多億立方米,石質硬度6—7級,花色品種多,拋光面花紋清晰,色澤鮮艷,易於開發加工,是優良的建築材料;主要農副產品有日本甜柿、薄皮核桃、小辣椒、黑梨、金太陽杏、黑木耳等名優特產。

農業經濟

農業是謝莊鄉經濟的重要支柱。近年來,隨著農村調整產業結構步伐加快,特色農業異軍突起。全鄉已發展日本甜柿連片種植2000餘畝,薄皮核桃、小辣椒套種2510畝,是臥龍區主要的日本甜柿、薄皮核桃、小辣椒種植基地;投資20萬元的黑木耳示範園一期工程已見效益;水產業網箱養殖為主,已發展100餘箱。

在“農業奠基、工業興鄉”思路指導下,鄉鎮企業發展迅速,2006年鄉鎮企業已達11家,實現產值8100萬元,年產值超2000萬元的企業2家;糧食深加工企業—糧油加工廠,日可加工花生10噸,年稅利80萬元;花崗岩深加工企業—漵浦雙龍石材公司臥龍採石場,產品經過深加工後出口到日本;富民、瑞德花崗岩加工產銷兩旺。 謝莊鄉歷史文化豐富,主要有毛田“史家大院”、“三柏一頂崗”、“殷氏祖營”、磨山“玉皇廟”等古蹟和遺址,其中“三柏一頂崗”、“殷氏祖營”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環境優美

鄉內環境優美,綠樹成蔭。其中堰塘庫壩星羅棋布,水域面積寬廣,既有利於農業灌溉,又是垂釣、旅遊等休閒、娛樂的場所,楊樹崗水庫樹林覆蓋面積達80%,自然環境優美,鳥語花香;紫山山清水秀,松林環繞、空氣清新,這些都是城市居民節假日垂釣、旅遊的理想去處。

謝莊(古)

于慎行故鄉古東阿縣城(現東阿鎮),為春秋時谷城舊地,是齊相管仲的采邑。[漢書].[水經注]等均記載谷城有三歸台,現遺址尚存。[左傳]記載,齊魯等藷諸侯國多次在此期遇、會盟。漢設穀城縣。張遷曾在此任谷城長,故有著名的張遷碑.谷城山即今黃石山。秦未隱士黃石公圯橋授書後,居於此,更名黃石山。明洪武八年,因黃水為漶,東阿縣遷於此至解放初。于慎行以家鄉居此而引為自豪,所以他的詩集、文集等多以“谷城山”為名。此時的于氏家族因世代為官,又出了于慎行這位閣老爺,使于氏家族聲望達到頂峰,也成為當地之望族。于氏祖居登州府文登縣赤山盤龍村,於明洪武二十五年(一三九三年)由一世公於深遷東阿楊柳渡(東阿縣楊柳鄉),即現黃河西東阿縣楊柳渡,因是始遷之祖,後世故稱一世公。於深生子於忠,為于氏二世公。字楮村,為邑三老。於忠生三子,長隆、次盛、三時。於時號翠峰,封壽官贈通議大夫,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後長住雲翠山下。此後,于氏家族便遷於黃河東居住。於時為人忠厚,樂於助人,深得鄉里稱頌。於時為于慎行族支的三世公。於時生五子,長子於璽,次子於壁,三子於瑩,四子於瑤,五子於仳 ,字子珍,號冊州,自幼聰惠。曾在副都御史劉隅等所辦的東流書院讀書。十三歲即考取庠生。又補廩生,後又在山東生員競考中獲第一名。被稱為神童。十七歲中嘉靖戊子科舉人,任許州知州,服闋寧、靖州知州。因他判案公道,斷案如神,又體恤百姓,並親到民間放賑救貧,眾皆交口稱頌,三年後昇平涼府同知。又三年後,因政績卓著,再升慶陽府知府。累贈通議大夫,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後謝居家園。其原配便是劉隅兄,進士劉田之女,誥封淑人。生四子,長子於慎動,次子於慎思,三子於慎言,四子即于慎行。於仳又娶一側室黎氏,生五子於慎由。

于氏家族

這個時候的于氏家族,可以說是自他們遷居東阿以來至今六百餘年中,最為輝煌的時期。創造這個輝煌家族史的主要人物就是于慎行父子、兄弟及兒侄等幾代人。最使于氏後人引為驕傲的當然是于慎行。至今,他的後人均尊稱他為“閣老爺爺”,各地族系的族長們每到過年仍把閣老像請出,供奉。除于慎行外,于氏其他顯赫人物也使于氏家族如錦上添花。

于慎行

父親於仳已解紹。于慎行長兄於慎動,字無咎,是他弟兄五人唯一居家為農,料理於家農事的。性靜儒雅,喜泉水,號阜泉,晚年築屋山水間閒居,賜禮部儒士,受鄉人尊敬。配陳氏,六十一歲卒,生三女。二兄於慎思,字無妄。受其父影響,少年負志,博覽群書,尤愛兵家著論,且記性極強,過誦而不忘。家居東阿西濟水與大清河交匯處的王莊,即現班鳩店鎮王莊。曾隨父戎邊。受大中丞張子立青睞。十九歲入鄉試時,因考場兵備森嚴,強令考生解衣光腳,視考生如犯人,因而惱怒,從此不再科試。萬曆十五年,於慎思入京師,居于慎行官坻,“欲試詞林游太學,”不幸逝世於京師,享年五十八歲。朝中各部,皆去挽吊。留有著作《龐眉生集》,于慎行為其作序。所作《石淙記》、《游監山記》,是描寫洪範山水的好文章。因他鍾愛褚村石淙景致(即今洪範鎮紙坊村東南),特在此構築別墅,會四方文人墨客賞景賦詩。于慎行也常到此處閒居。于慎行《夏日過二兄石淙別業二首》中贊其景致道:“桃花落盡武陵溪,碧草芊芊岸柳齊。洞口主人今不在,青山如畫鳥空啼。”至今石淙遺址尚存。元東平路嚴實書“石淙”二字尚存。于慎行的同窗摯友,萬曆進士,累官大理評事,工部尚書的朱維京(字可大)題寫的“石淙漱玉”猶在。於慎思配陳氏,生一子於綮、庠生。綮生一子名元廣,庠生。

於慎言

三兄於慎言,字無擇,號沖白。十四歲,入省試,雖御史贊其文,但參政萬豫章,見其年青不予入取。後又赴省闈,被舉為高魁。十七歲中嘉靖壬子科第八名舉人。未入仕,後因會試落榜,心情怨憤,年二十九歲卒。著《沖白集》傳於世。娶李氏,生二子,長名系,庠生。次子名紹,附貢授河南開封府經歷。紹子鴻勛,拔貢,授推官,改授知縣,贈文林郎。

于慎行

于慎行,字無垢,十四歲,試童子科,六人為首。十七歲入進士弟,授翰林院庶吉士,破格授翰林院編修。擢升經筵日講官,後累升資政大夫,禮部尚書,太子少保兼東閣大學士,萬曆三十五年卒,贈太子太保諡文定。著有《谷城山館文集》、《谷城山館詩集》、《讀史漫錄》、《谷山筆麈》、《兗州府志》、《東阿縣誌》等百餘卷留世。他娶妻秦氏,累封淑人。關於兩人婚配,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泰安蕭大享所撰秦氏墓志銘中講述了一個神奇的故事,說秦氏父母在一天同時做一夢。夢見“五色雲中有兩錦衣兒,同乘一龍而翔天際,下立一朱衣指以示翁媼,此而女而婿也,寤,各語其夢,益異焉,朔明,保母抱文定公過其門,翁出諦視之,曰,“何似吾夢中乘龍兒,亟締姻焉。”不必去追究秦氏父母做夢的真假或是古人迷信與否,但必須相信秦氏父母的眼光,一是夫婦倆從襁袍中就看出於慎行準有出息。二是借老天授意想攀于氏高門而動了心計。反正把女兒嫁給於慎行準能大富大貴。事實也是如此。天作之合,于慎行十七歲,便娶了秦氏。這位秦氏夫人十分賢惠,對於慎行體貼備至,家中內外大小諸事,都有她操勞,于慎行求取功名,入朝為官,與她的辛勞是分不開的。秦氏恪守夫唱婦隨,隨夫入朝,歸家裡居皆無怨言。于氏族譜沒記載秦氏生子,墓志銘記載有一女,嫁與布政使喬學詩之子。其子於緯是繼子。是於慎由次子過繼給他的。在那個封建時代,于慎行競未續娶,可見其品德之高尚,也可見他與秦氏感情之深厚。總之,兩人實為美滿婚姻。

於緯

於緯,字長文,號小谷。從小受于慎行薰陶,又在秦氏的教養下:能“繼文定公志。”為中書舍人,歷戶部主事員外郎,廣州雷州知府。配王、梁、郝氏,生三子。長子元煐煐英,字伯彥,官生。任河南南陽府通判。娶于慎行門生,大書法家邢侗女為妻。住謝莊村。次子元煜,字郎叔,號認齋。恩貢,任山西崇信縣知縣。廣西上恩州知州。住現洪範鎮紙坊村。

於慎由

于慎行同父異母弟。黎氏生。字無欺,廩生,贈戶部郎中。住東阿縣單莊鄉東於莊村和平陰縣洪範鎮謝莊、紙坊村。生於嘉靖二十九年,卒於萬曆十四年,妻李氏,生二子。長子於綬,字印台,庠生。初封常州通判,再封順天府通判,三封刑部陝西刑部司員外郎,四封刑部四川清吏司郎中,誥封奉政大夫。配趙氏,生五子。長子於元景,字伯榮,別號斐然,以廩例貢,任福建鄒武府通判。升順德府長吏。次子元燁字仲華配謝賈氏。中書舍人,歷遷常州、順天二府通判,刑部員外郎中,莉平府知府,兵部尚書兼七省督師,賜尚方劍,終殉國(一子於坦,由提堂督指揮簽事)後裔在江蘇沛縣、濟寧微山縣、菏澤曹縣。三子元美。字魁人,京衛、京歷。四子,元煦,字季和,以廩例貢,任廣西隆安縣知縣,升桂林府兵巡道終檢查司。綬五子元昆,庠生。

於慎由次子於緯,嗣于慎行,已介紹。

在此僅解紹于慎行前後四代人身世,其他不再一一贅述。僅此幾代人,足顯于氏家族之顯耀。在其後至今的三百多年中,于氏後裔未達到于慎行及父子兄弟們的顯赫地位,但也不乏官宦、學者、名士之輩。據統計,明末至清,八品以上入仕為官的如:奉政大夫、知縣、文林郎、鴻盧寺,六品軍功、修職郎,登士郎,奎文閣典藉,聖廟書寫官等共二十八人;把總,拔貢,文武庠生、廩生等55人;太學生、儒學訓導、奉祀生、貢生等五十一人。民國時,入南京武備大學學習,後升軍官及在直魯軍任軍官等三人。新中國,有在領導崗位上任地區專員,主任,公安局長,黃委等中高級幹部,有國家信息部、農業部幹部,又有世界文化名人,眾多大學生,工程師、軍官、軍醫等,可以看出,受其祖上遺傳,以文職為多。于氏家族主要以于慎行兄弟五人為族系,經三百餘年世道變遷,遷徙,分布於北京、天津、東三省、廣東、廣西、貴州、河南等十幾個省市,山東省幾乎遍布十幾個市縣。主要以濟南、泰安、聊城、菏澤為最多。而于慎行直系後裔以東阿鎮、洪範鎮為最多。于氏可謂家族興旺,人才輩出。

顯示于氏家族榮耀地位的建築標誌是原東阿縣(今東阿鎮)古城內的於閣老府及其御敕建築,以及于氏前後塋地、于慎行神道碑。

東阿縣以狼溪河橫穿其中而分東西兩城,形成“東阿縣城兩半,狼溪河中間串”的美景。東依少岱山,東北、西南,分別有黃石山、獅耳山拱衛。於閣老府坐落於狼溪河東古東阿縣衙南,武衙門街前,總占地二十餘畝,分前後於街,于慎行府坻即在前於街中部。單脊挑檐的大門,左右兩塊上馬石,飾花卉等浮雕。五級台階。寬厚的木漆大門,雕有花卉紋飾,門上匾額雕刻:“黃閣調元”四個大字,大門內迎面是影壁。前院內北屋即正廳,三楹,單脊青瓦,全是磚、土、木結構,牆是里生外熟,即外牆用磚,里皮用土坯壘成。正廳是于慎行會客迎賓的地方。客廳正面牆上掛萬曆皇帝親自書寫的“責難陳善”木匾,是因為于慎行“不善臨池”並向萬曆說實話,萬曆褒獎的。顯示了于慎行誠實品德,曾鬨動京師,永為榮耀。

過二門入後院,于慎行夫妻和父母臥室及書房都在此院。于氏其他族人居住在閣老府東與西面。

于氏祠堂

建於閣老府後,祠堂內有乾隆時家譜碑三塊,于氏自遷東阿以來的族人皆刻其上。此處還有兩座御敕石坊。一是萬曆皇帝為於仳 側室黎氏夫人敕建的,曰卽《千秋著即 蔇》。另一座碑坊是崇禎年建,曰:《三世承恩》,是恩封于慎行,於慎由,子輩於綬、於緯,孫輩於元 憬,於元曄三代及其夫人們敕建的。

在西城,還有幾座石坊。一是萬曆十八年,為於紕敕建的《玉堂振藻坊》.永濟橋西,為于慎行敕建的《宗伯坊》;城北門為于慎行敕建的《黃閣調元坊》。另外,還在黃河西楊柳渡為于氏敕建了《于氏始遷坊》。

這些古建築,幾百年來,不但記載了于氏家族的光榮歷史,顯耀地位,也極大豐富了這座古城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內涵,從而提高了它的地位。以至成為古代至解放初魯西南一帶的名城和商阜重地。遺憾的是,從公元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開始至今,於閣老府及其建築隨著這座古城一年一年逐步被被毀。幸運的是,《責難陳善》匾雖然在“文革”時被村裡的付業組當作案板裁剪衣服,字有損害,但該匾仍被村里老婦女主任保存下來。今天閣老府坻已被夷為平地,種了糧菜瓜果,更幸運的是,兩扇大門被當作屋樑被人蓋在屋內,《黃閣調元》四字尚存。二門西望柱尚存,原于氏祠堂內的家譜碑,還在原地子然而立,她們和永濟橋,東城門一起,象幾個失去家園的孤寂老人,晝夜默默地看著狼溪河水緩緩流去。

于氏祖塋

,最初是於時(于慎行祖父)的長子孫於忠從楊柳渡遷至今洪範鎮謝莊村前的,今叫後於林。于慎行辭官里居後,用朝廷賜給他的金幣重新修建的,除于慎行外,于氏家族一應人等皆葬於後於林。于慎行為他祖上修了墳塋,拉了林牆,植了松柏樹,祖塋立有御敕牌坊《龍驤世襲》。現在的于氏祖塋已全部毀壞,地上建築已蕩然無存,只有於 仳、於暨元等墓志銘存於于氏後人家中,塋地被毀前,歸謝莊村于氏後人管理。

于慎行墓地

,在祖塋前。是于慎行死後萬曆皇帝敕建的,占地60餘畝。所葬全是于慎行後代。歸紙坊村于慎行後代管理。叫前於林。

于慎行墓地,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墓前甬道兩側,立有石俑,石馬、石羊、石虎和華表各兩對,華表上雕有望天吼。石刻形態逼真,惟妙惟肖。墓地前門外有兩高大石獅,雕刻精細。生動逼真。前門外還各有兩塊石碑,東阿縣令監立,東邊碑額書“恩光金壤”,西邊碑額書“崇溢春秋。”墓前建《帝錫玄盧》坊一座,並刻有萬曆御書“責難陳善”四字。石坊兩邊立有十三塊碑,每塊碑皆在前文刻有“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應為聖旨碑,其中有一塊無字碑,據說是傳聖旨碑,即聖旨來後,掛於碑上。《於文定公墓碑》由邢侗書寫。墓內除去植柏樹等外,萬曆還御植白皮松五十九棵,此種松樹為希有樹種,至今僅存44棵,在全國仍屬集中面積最多的。

該墓地有如此大的規模,是萬曆恩準,並按一品官例給他這位教師建的,當時並派刑部郎中金繼震等親自護送。工部侍郎劉元霖奉旨遣通政司在右通政王永光親自建造。于慎行的得意門生邢侗在於慎行死後,幫著求敕,求謚及辦理喪葬諸事,于慎行墓地及神道碑刻多由他書寫,直到把墓地建築全部完成。

于慎行墓地這座御敕園林,除曲阜孔林.鄒縣孟林外,在魯西南一帶是很少見的。它和閣老府一樣,顯耀著于氏家族的地位。幾百年來,是來東阿洪範一帶游賞者的必游之地。但是,它的命運與閣老府一樣,也是毀於轟轟烈烈地“文革”時代,但它沒毀於當地造反派的手中,卻毀於遠在百里之外的聊城師範的“革命小將”手中。傾刻之間,這位閣老爺就被撒骨揚墳,園內石刻全部推倒。除去當時的大趨勢,“革命小將”可以易地革命的原因外,於林被毀還有兩種傳說,一是于慎行當年得罪了人,他的後代進行報復。二是文革前,聊師的學生來於林遊玩,摘了一些松殼、被看林人訓斥,學生藉機報復。所幸的是,前大門基本保留。于慎行夫婦墓志銘幾經磨難未被破壞,他是被于慎行的第十九代孫於慶坤等在當時施巧計保存下來的。于慎行墓地被毀後,全部石刻被用來修橋和壘石渠,大都破成石料,分為碎塊。為了保住墓志銘不被毀壞,於慶坤等便想出一條巧計,請當時任洪範公社革命委員會主任的高長齊(屬東方紅造反派頭頭),在墓志銘背面寫上毛主席語錄,這樣,誰也就不敢毀壞了,高長齊的毛筆字寫的不錯,他欣然同意,揮筆便寫下了:“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指導我們事業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地動力''。果然,建橋時沒有人敢砸一錘。在橋上多年,完整的保存下來。與其說當時高長齊是顯示自己的字寫的好,不如說,是他做人的良知,使于氏夫婦墓志銘這件文物保存下來。他與於慶坤等應千古留名。于氏夫婦墓志銘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重修橋時,有民工欲把它們解成小塊石料,又被當時曾當過民辦教師的民工攔住,並給民工講了它的意義,民工們主動找拖拉機把它運到洪範鄉政府,現保存於洪範池內龍王廟廊檐下。于氏夫婦墓志銘是曾任首輔的葉向高撰文,它保存下來,為研究于慎行生平提供了重要資料。原來的五十九顆白皮松,現僅剩四十四棵,仍枝幹挺拔茂郁蔥翠,向今人昭示著,這裡就是近四百年前於閣老墓地。

墳塋等被毀後,墓地內陸續建起了供銷社、糧所、預製件廠.粉房、食品站等。

景區發展

近幾年來,當地政府結合洪範山水旅遊,欲把這處文物古蹟修復起來。經過努力工作,供銷社、粉房等陸續遷出,現已修復了部分石刻。但願這座御敕園林能恢復舊貌,以告慰於閣老在天之靈。並希望它重現昔日光彩,為現代文明服務。

于慎行神道碑

顯耀于慎行地位和為他揚名的另一個重要古蹟,就是立在現舊縣鄉古御道[現二二零國道]旁的于慎行神道碑。就因為它立於古御道旁,幾百年來凡到過東阿縣的官員、名流、文人、商客等,都要觀瞻此碑,並驚嘆不已,津津樂道,因此也使此碑聞名遐邇。該碑的高廣創中國碑刻之最,“文革”時被毀。據當地人或當年毀碑人回憶,該碑高約十八米左右,寬約一米八,厚約六十多公分,這在全國是極為少見的。碑額書“大明”二字,碑文為:“資政大夫,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贈太子太保,諡文定谷山於公神道。”字為大書法家邢侗所書,萬曆皇帝敕建。建造如此大的神道碑,足見萬曆皇帝對他的這位老師的尊敬,也是對他老師的一生功績的肯定。於丗家族,谷城人的驕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