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氏宗祠

謝氏宗祠

廣東謝氏宗祠是一處始建於清代的漢族祠堂建築,屬於漢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位於廣東省汕頭市南澳縣深澳鎮海濱村新街104-1號,祠坐南朝北,三落二天井的格局, 謝氏宗祠 主座為穿斗式結構。

廣東汕頭謝氏宗祠

位置

位於廣東省汕頭市南澳縣深澳鎮海濱村新街104-1號,祠坐南朝北,三落二天井的格局,主座為穿斗式結構。

歷史

據 1945年《南
廣東汕頭謝氏宗祠廣東汕頭謝氏宗祠
澳縣誌》記載:浙江補用道謝友德(其父謝國泰)宅縣城(今天深澳鎮)南。其祠約為清道光年間建。內有“藻奮儒林”匾,內容為:(鹹豐七年)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兩廣總督部堂一等功爵葉/為/藻奮儒林/明經進士分發儒學正堂謝繩武立。

安徽桐城謝氏宗祠

桐東抗日民主政府舊址,即現在的樅陽縣陳瑤湖鎮水圩村的“謝氏宗祠”。其占地面積1530平方米,現存建築面積東西長45米,南北寬34米,早在2003年就被宣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桐城縣誌》、《謝氏族譜》及《謝氏宗祠碑刻》所記:謝氏宗祠座落在水圩村大村落,始建於明宣德壬子年(明宣宗七年,即公元1432年)孟春。開始位於水圩村東邊,後由於地理環境和人文歷史的實際需要,移址於現在的村落西邊。自清康熙辛丑年(1721年)動工,癸卯年(雍正、世宗元年,1723年)告竣,歷時三載方顯其規模:為典型的“三間穿堂”式徽派建築。主體建築為三進,即前廳、中廳(正廳)和後廳。前廳門口有兩座記事石碑,配置兩面石鼓(據傳,古代官階分為公、侯、伯、子、男等五級,水圩謝氏曾出了個“大方伯”的官,相當於現在的省部級幹部,只夠配置石鼓的資格),並安裝了拴馬柱及用於祭祀掛旗、掛燈的木製麒麟架。中廳是主體建築,雕樑畫棟,寬敞高大,“三進士”“大方伯”,“四舉人”及“懷遠將軍”(封號)等匾額高懸於橫樑之上,金碧輝煌,氣勢恢宏。拱形天花板上塗著藍色油漆波紋,令人賞心悅目。花托子、花襯子上雕刻著花、鳥、蟲、魚及人物圖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每逢做祭祀和謝氏族長開會議事,都在正廳舉行。中廳與後廳之間還建有兩座對稱的木樓,名為“鼓樂樓”。但凡祭祀或有重大喜慶之事,皆於樓上琴瑟鑼鼓齊奏,演繹著一派祥和之象。後廳是供奉謝氏祖宗牌位的場所。階梯式的木台上,按祖宗輩份依次擺滿了列祖列宗的牌位。廳堂內,帷帳高懸,香菸繚繞,給人以莊嚴肅穆的感覺。 水圩謝氏宗祠是長江中下游皖江北岸保存最完好的一座祠堂,在東鄉一帶享有“皖江第一祠”的美譽。據諸多文物權威專家調研,其極具文物價值:首先,她是徽派建築的典型代表——“三間穿堂”式建築風格,“規模宏大,年代久遠,保存完好”,奠定了其在建築歷史上的地位。其次,她所選之木材極其罕見、珍貴——正廳粗大的圓柱皆為“白果”原木(即銀杏樹,被稱為“活化石”),粗細均勻,紋理清晰,歷時近三百載仍未被蟲侵腐蝕;其梁是更為珍貴的櫸樹原木,盡在深山老林里遍尋方得,實屬不易,且價值連城。其上又雕刻著豐富多彩的精美圖案,筆力雄渾,造型別致,古色古香,深深體現出木雕文化之精髓。如在樑柱之間鏤刻著指日東升、加官晉爵、狀元及第、魁星點斗等飾物,不僅技法精湛、活靈活現,而且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典故和歷史事件,到現在也只屬謝家獨有。甚至連墊柱的石礎也是無與倫比的,據方玉良副教授(績溪縣文物管理局副局長,曾親自設計水圩謝氏宗祠修繕規劃及施工圖。)調查研究:石礎選料特精,一色的厚青石本屬罕見,加之不僅僅是單調的圓鼓形,而是斫為“八面玲瓏”式,分面皆刻以山水人物、花鳥蟲魚、十二生肖諸圖案,巧融青銅器的造型技藝於一身,雕刻精美、古樸厚重、生動別致,至今仍清晰可辨,當屬石礎中難得的極品(其他地方是不多見的)。最後,在當時沒有水泥的情況下,前廳、中廳地面是用細沙石摻和羊角藤水、糯米漿汁捶制而成,經久耐用,至今仍光潔如玉,並暗含多種色彩,彰顯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