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化的統一性與多樣性

《論文化的統一性與多樣性》是陳筠泉舉辦的一場講座。

概述

主講人:陳筠泉

講座地點:北京市西城區文津街7號

講座時間:2003.126

講座時長:120 分鐘

講座類別:文化

關鍵字:文化

組織單位:國家圖書館古籍館(原國家圖書館分館)

主講人簡介

陳筠泉 男,1935年9月5日生,浙江海寧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於1959年7月蘇聯莫斯科大學哲學系畢業。回國後,在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後改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工作至今。1981年到1989年任《哲學研究》雜誌副主編,1990年起任該刊主編。1985年被評為編審。1983年到1990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所長,1991年到1998年任哲學所所長。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哲學研究》雜誌主編,同時兼任中華社會科學基金會哲學學科評審組副組長等職務。主要研究領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方法論、文化哲學和蘇俄哲學等。主要代表作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互滲透的哲學意義》、《科學知識體系中經驗因素和理論因素的相互關係》、《人類文化中的理性和價值》、《馬克思論科學在生產中的作用》、《哲學與文化》(主編)、《歷史觀、真理觀、價值觀》(主編)、《新世紀文化的走向——論市場經濟與文化、倫理建設》(合著)、《科技革命與當代社會》(主編)和《鄧小平理論的哲學基礎》(主編)等。

內容摘要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贊助下,一批專家集體創作了《多種文化的星球》一書,此書探討了人類文化的統一性和多樣性之間的關係問題,還詳細論述了世界各種主要文化的基本特徵及其相互聯繫和彼此影響。編者在該書的結論中指出:“人類的共同的未來不能多樣化而沒有協調,也不能統一而沒有多樣性。

要建成這樣一個世界是對當代人類的挑戰,首先是對產生人們的世界觀和影響他們的價值觀念的文化的挑戰。”(《多種文化的星球》,社學科學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232頁)這個問題值得我們重視和認真研究。人類文化具有統一性,但就其表現來說,是千差萬別的。例如,滿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的活動,在任何時代的任何民族都是不可缺少的。這是人類文化統一性的最深刻的根源。但是,滿足這些基本需要的手段和方式,在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民族中是有差異的。

人類文化就是在這種統一性和差異性的辯證關係之中存在和發展的。每一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獨特的、不可取代的價值,都對人類文化作出一份貢獻。文化的民族性差異是人類文化多樣性的根源,是促進和構成人類文化發展的能動因素。正如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所說的,“在統一的大前提下,人類也能夠允許一些差異,這樣人類的文化將會更加豐富多彩。”(《歷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95頁)一般來說,“文化多樣性”這一概念,是指同一社會中多種文化互相併存和共同發展的狀態。在一國之內,鼓勵每個文化個體和群體的創造性和多樣化,共同促進民族文化的發展;在國際社會中,提倡各民族文化的平等交流、相互借鑑和競爭發展。

我們巳進入21世紀,科技革命迅猛發展,經濟也日益全球化。從文化發展的角度來看,由於現代交通和通訊技術的發展,世界經濟聯繫日趨緊密,促進了各國人民之間的文化交流,加強了各種文化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滲透。

但是,在社會發展的現階段,經濟全球化不可能消除各民族、各地區的文化多樣性。越是經濟全球化,人類越是需要文化上的多樣性。獨特的區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發展、不同文化的相互作用,有利於人類文化的多樣性發展,並將對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

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物質文明將會逐步走向同質化,但制度文明、精神文明必然是多樣性的,這是因為,每個民族國家都有自己歷史積澱下來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人類的寶貴財富。它們之間雖有差異和矛盾,但還是可以互相交流和溝通,乃至交融互變的。應當承認,文化的多樣性將不斷地為世界文明的發展注入新的內容和活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