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遲的孩子

語遲的孩子

本書通過個人經歷的再現和深入的科學調查,探討了一個痛苦而令人困惑的謎題——為什麼有的明顯很聰明的孩子在本該說話的時候不開口說話。身為語遲兒童的父親,作者通過分享親身經歷讓50多個類似家庭組成了互助小組。面對這些不開口說話且被各種機構誤導的孩子,家長們尤為痛苦和沮喪,而他們為孩子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堅持,又是如此偉大和感人。幸運的是,有些遲語孩子被發現不僅智力正常,甚至還有很多卓越的能力,尤其是在一些需要很強分析能力的領域,諸如數學和電腦科學領域。這些不尋常的孩子和他們家庭的故事,以及對他們的科學研究讓人們對孩子的非常規發展有了進一步了解。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國內引進的第一本介紹遲語症的圖書。
暢銷500萬冊的大陸第一暢銷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作者6000字作序推薦。

作者簡介

作者:托馬斯·索維爾
托馬斯·索維爾是美國經濟學家和社會評論員, 著有多部經濟學以及社會學方面的叢書。2002年,索維爾因在融合了歷史、經濟和政治科學領域方面的學術貢獻而獲得了美國國家人文科學獎章。
譯者:顧鵬
金融學碩士,畢業於南京大學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曾任中國銀行外匯交易員5年,後供職外資投行數年。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為遲語兒童鼓掌
“對那些有語言障礙的孩子的家長而言,托馬斯·索維爾帶來的是第一人稱的聲情並茂的講述,還有清晰明智的建議。不懈研究、推理敏銳、文字漂亮——這一切正是索維爾的風格。”
——史迪芬·平克 (Steven Pinker)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認知神經科學主任,著有《語言本能》和《心智探奇》
“《語遲的孩子》異常清晰、富有感情和常識,讓家長更加明白,更有信心,直面現實,為了孩子,不懈抗爭。”
——薩莉·施威茨(Sally E.Shaywitz)
醫學博士、耶魯大學醫學院兒科教授、耶魯學習和注意力研究中心主任

名人推薦

“對那些有語言障礙的孩子的家長而言,托馬斯—索維爾帶來的是第一人稱的聲情並茂的講述,還有清晰明智的建議。不懈研究、推理敏銳、文字漂亮——這一切正是索維爾的風格。”
——史迪芬·平克( Steven Pinker)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認知神經科學主任,著有《語言本能》和《心智探奇》
“《語遲的孩子》異常清晰、富有感情和常識,讓家長更加明白,更有信心,直面現實,為了孩子,不懈抗爭。”
——薩莉·施威茨( Sally E.Shaywitz)醫學博士、耶魯大學醫學院兒科教授、耶魯學習和注意力研究中心主任

圖書目錄

譯者序(顧鵬)
序(尹建莉)
致 謝(托馬斯·索維爾)
第一章 個人經驗
第二章 小組裡的孩子們
第三章 小組裡語遲孩子的類型
第四章 小組外其他類型的語遲者
第五章 事實、思考和問題
附 錄 調查、結果和今後的調查

序言

譯者序
顧 鵬
中國人常說“貴人語遲”,儘管原義是“君子敏於行而訥於言”,但後來的人們總用這個詞來講孩子語遲的事。總之,習語也好,安慰也罷,至少說明我們的社會文化原先對於孩子語遲的現象是寬容的,明代大儒王陽明五歲開口講話的故事在民間也廣為流傳,愛因斯坦幼年的故事還曾上過國小課本。曾幾何時,語遲突然與一種叫自閉症的疾病息息相關起來。自閉症的概念本是一個舶來品,卻讓我們曾經寬容的社會環境也變得嚴酷起來。一旦有孩子不說話,大家都會說去看醫生吧,可是別說醫生,就是腦科學家們至今也沒有完全搞清楚人類究竟為什麼能說話。本書不是要討論自閉症的前世今生,而是用一個一個孩子的故事告訴大家,孩子語遲未必是什麼大問題,他依然有可能是下一個王陽明或是下一個愛因斯坦。
翻譯索維爾先生的這本書的原因很直接,我有一個兒子,聰明可愛,只是快3歲了他還是遲遲沒有開口說話。我和孩子的媽媽並不感到焦慮,因為我們覺得男孩語遲的現象並不少見。壓力和關注往往來自外界,不知道是現在的人們科學知識真的變豐富了,還是因為無知而對科學盲從,許多人的第一反應便是“孩子是不是自閉呀?”周圍的人問得多了,我們做父母的心理多少會有些壓力,於是我在亞馬遜的電子書店裡搜尋到了這本《語遲的孩子》。書里講述了很多語遲孩子的故事,也講到了因為一些學校對語遲孩子的偏見,導致大量的這類孩子被診斷為自閉症,很多的家庭因此在痛苦中生活。我忽然覺得,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在中國,都有很多家庭因為孩子語遲蒙受著多重的壓力,孩子們僅僅因為語遲,便在醫院的各種測試中被折騰。回想二三十年前,沒有父母會把語遲的事看得這么重,也沒有學校和醫院四處拿著自閉症這個詞嚇唬人,一件曾經是長大了自然會好的事,在科學高度發達的今天,卻被人為的複雜化了。我覺得,應該把書譯出來,好讓一些有相同經歷的父母換一種方式思維,也許對孩子、對家庭都是有益的。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很多孩子因為自閉而語遲;可是,並不是語遲的孩子就是自閉的孩子。這是一個簡單的邏輯錯誤,卻對很多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如同索維爾書中寫的,“標籤是應該貼在罐子上的,而不是我們的孩子身上”。索維爾先生的書給我們的啟發是父母必須要有一種獨立思考的能力,無論權威也好,學校的老師也好,沒有人會比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所以,任何人的話只能當作一種參考,一旦父母對孩子失去信心,將遠比孩子本身的任何問題都來得可怕。
感謝我的太太和兒子,他們給了我翻譯這本書的動力;感謝郎世溟先生的積極奔走,才有了這本書的出版;感謝尹建莉老師的熱心推薦,如同尹老師在序言裡所言,這是一本渡有緣人的書。希望對讀到這本書的人能夠有所幫助。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作者尹建莉
我相信,托馬斯·索維爾的這本書會給很多人帶來信心,給很多家庭和他們的孩子帶來福音。
這本書陳述的主要事件是:作者的兒子在該說話時遲遲不會說話,他和妻子非常焦慮,開始帶著孩子去不同醫院作各種各樣的檢查測試。語遲現象往往被認為是“自閉症”的典型症狀,索維爾夫婦帶著自己的孩子在治療過程中及之後接觸到很多語遲的孩子,他們經常會被貼上“自閉症”的標籤。他的太太一度失去信心,認為孩子可能是有問題。但這位父親憑自己的直覺,拒絕給孩子貼上有病的標籤,並聽從了一位經濟學教授的建議,不再折騰孩子,不再帶他作各種檢查和治療,只給兒子愛和關注,給他自信和安全——他的兒子慢慢地一切變得正常,智力出色,心理健康,順利進入大學,然後進入史丹福大學的計算機中心
工作。
這個令人振奮的事實讓這位父親不得不去和遇到類似問題的家長們分享,於是,語遲兒童家庭互助小組漸漸形成。小組中幾十個家庭中的孩子都有“語遲症”,不少人已被診斷為“自閉症”,他們的家長自從參加這個小組後,互相交流信息,分享經驗,彼此鼓勵,於是他們的孩子一個一個地出現令人驚喜的變化,大多回歸正常,有的甚至表現得極為出色。
那么,這個小組的經驗是什麼?他們最核心的分享成果是什麼?
透過書中案例看來,其實非常簡單,就是前面索維爾做的那些:停止給孩子貼標籤,接納孩子的與眾不同,拒絕把孩子送進特殊教育班或學校,讓孩子回歸正常的群體,同時用關愛陪伴孩子——就是這樣“不作為”,效果反而超過了那些積極的、複雜的治療和訓練。小組成員被自己獲得的意外成功震驚了,這促使這位經濟學家必須把自己遇到的事情寫出來。
就在我看到這部書稿的時候,恰好收到國內一位媽媽的來信。她的孩子也一度因為語遲問題被診斷為“自閉症”,她雖然拒絕了這個標籤,不相信她的孩子有自閉症,卻對孩子遲遲不開口說話憂心忡忡,把孩子送進一個語言訓練機構進行嚴格的訓練。但效果讓她失望,孩子雖然學會了一些發音,在說話方面略有進步,可整個人卻越來越萎靡,眼神越來越呆滯,即便說話,也常常出現倒退現象。某一天,一位朋友對她說,你總在孩子面前反覆地表示出對他說話的憂慮,孩子心理負擔是不是越來越重了?這樣訓練,孩子是不是反而更不敢說話了?朋友一句話,點中媽媽心底的痛處,身處困境的媽媽,有撥雲見日的感覺。她突然意識到自己在孩子的說話問題上,給了孩子太多錯誤的暗示,讓他稚嫩的心背負了太多壓力。是啊,再聰明的孩子,在這樣日復一日的暗示和壓力下,自卑的根肯定是越扎越深,狀態怎么可能不是越來越差呢?
這位媽媽突然醒悟了,她為自己以前的行為感到後怕,開始大量閱讀教育書籍,同時中止了對孩子的各種訓練,不再逼迫孩子說話,每天只是和孩子一起快樂地玩耍,給他讀故事,隨意地和孩子聊天,好像孩子不說話這件事從未發生過。他們漸漸地忘記了所謂的問題,而孩子的進步卻就此慢慢顯現出來,語言能力在停滯了很長時間後,突然飛速發展,性情也越來越開朗活潑。這位媽媽給我寫信時,是在孩子剛剛通過國小入學前的各項測試之後,測試結果顯示,孩子一切都很正常,甚至在識字和計算上表現出色,語言交流毫無困難,完全符合入學條件。
不同國度的父母,面對不願開口說話的孩子,當他們從帶著焦慮、頻繁地帶孩子輾轉於醫院和治療機構,轉向放平心態,不給孩子貼標籤,中止對孩子傷害性的治療,努力提高家庭生活中親子相處的質量,卻不約而同地收穫到意外驚喜。
這些語遲的孩子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什麼停止貼標籤和治療,反而都變得正常,對此書中沒有答案。但我們可以用千百年來教育心理學積累的業已成熟的理論進行分析,在這裡替作者給出簡單的回答。
簡述之,兒童開口說話本來就有早有晚,有的一歲就開口說話,有的兩三歲甚至四五歲才開口。造成孩子這種說話早晚和話語多少的情況主要是兩種:一種是個體差異,這一點無需多解釋;還有一種是兒童早期生活缺陷所致。在剛出生的前兩三年,孩子最需要兩樣東西:語言刺激和情感互動。如果缺失了這兩樣東西,不僅情感和智力發育會受到影響,語言功能也啟動遲緩,所以他們學習說話,需要耗費比一般兒童更多的時間。不管哪種情況,只要孩子聽力正常,發聲系統沒有異常情況,都不需要用人力進行過度干涉,或者說,即使“干涉”,也需要對症下藥,辦法很簡單,就是多和孩子進行語言及情感交流,關鍵是要讓孩子心理輕鬆,有自信,待說話的身心條件成熟了,瓜熟蒂落,自然會開口。
在孩子說話條件還不成熟時,就把他劃到“有病”的人堆里,對他進行反自然的訓練,那樣只能雪上加霜——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那些孩子在停止貼標籤,停止訓練之後,反而說話進步很快,恢復正常。
教育學和生物學早就證明,未成熟的生命總是有強大的自我發展、自我成長的潛力和本能。雖然生命成長的路途總有這樣那樣的差異,但只要沒有過分的外力阻礙,得天地精華之滋養,仰日月恩澤之照耀,一個生命總會正常成長。世間萬物,同理同源。我們看春天的桃樹,即使在同一個園子,由於位置不同,獲得的陽光、水份或土壤養料不一樣,它們開花的時間總是有早有晚。而同一株樹上,甚至在同一枝條上,所有的花朵也不會同時開放,有的已怒放,有的還是小骨朵,沒有人會為哪些花朵的遲開而焦慮。很多人卻不能把這種認識遷移到兒童身上,總是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比,所謂“語遲症”,多半是比較的一個後果。在正常的陽光雨露下,每朵花都會吐蕊開放,或遲或早,都會絢爛。反之,如果我們生硬地去掰開它的花瓣,這朵花的命運會是怎樣?
一個本該三歲半才開口說話的小孩,如果家長在他兩歲時看到別的小朋友都會說話了,自己的孩子還不會說,就開始著急,懷疑孩子是不是有什麼問題。到孩子兩歲半,別的小朋友都會背唐詩了,自己的孩子僅僅會說出幾個單詞,這就更讓他們焦慮。到三歲時,孩子還說不出完整的句子,家長就按捺不住,開始帶孩子往醫院跑,這個醫院查不出問題,再找另一家醫院,耳鼻喉查不出問題就查大腦,大腦查不出問題就去找心理醫生……各種痛苦的檢查、治療和訓練,讓孩子深深地為自己不會開口說話而自卑和痛苦,那么孩子不但不能如期在三歲半開口說話,甚至四歲也不能開口說話。“語遲”的孩子,原本在他語言沒有準備充足的情況下,和他人的交流願望會比較低;交流上的不順暢又導致他總是不被人理解,情緒無法疏導,所以經常表現出脾氣大或冷漠。而“治療”對情緒的打擊,更讓孩子正常的心理機制在這種挫敗中也難以正常展開,出現更多的問題——在這樣關鍵的時刻,如果成人還不能意識到正是“治療”本身在傷害孩子,把孩子的“變態行為”誤讀為有病,將其投入長期的治療中,那么孩子的“病態”將一步步被穩定,用一個確實有病的後果,證明診斷的正確和治療的必要性——這種悲劇被隱藏得如此之深,孩子自己不知道,深愛孩子的父母不知道,醫生不知道,社會上絕大多數的人不知道。大家知道的只是,這個孩子先天有“病”,需要不斷地被治療。
英國認知心理學家SUSNA BLACKMORE在其名著《人的意識》一書開篇就說:“如果你認為你有了解決意識問題的方法,那么說明你尚未懂得這個問題……更有可能的是,你正陷入許多幫你避開真實問題的誘人的困境中。”
教育康復的最重要思路,應該是把最符合兒童智力發育和情感發育的優良教育還給這些孩子,而不是把兒童當動物或機器人來對待。正確的教育有無窮的力量,且不說會使正常兒童回歸正常發展,甚至先天性愚兒這種非常明確的病症,通過教育都能改善。
……
佛說: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索維爾小組的這些父母無疑是幸運的,但這樣幸運的人現在還是極少數。無論如何,這本書的出版非常有意義,我相信它會給一些人帶來生命中最大的福祉。有人說,學佛是對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給別人看的。我想,出版社和譯者,他們做這件事的心境,和我寫這篇文章的心境應該是非常相似的,渡有緣人。這件事對我們每個人都沒有具體的利益,大家願意一起去做這件事,僅僅在乎這件事本身是否有價值。在此向譯者和出版社致敬。
願生活更美好,願天下兒童更幸福。
,很多孩子因為自閉而語遲;可是,並不是語遲的孩子就是自閉的孩子。這是一個簡單的邏輯錯誤,卻對很多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如同索維爾書中寫的,“標籤是應該貼在罐子上的,而不是我們的孩子身上”。索維爾先生的書給我們的啟發是父母必須要有一種獨立思考的能力,無論權威也好,學校的老師也好,沒有人會比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所以,任何人的話只能當作一種參考,一旦父母對孩子失去信心,將遠比孩子本身的任何問題都來得可怕。
感謝我的太太和兒子,他們給了我翻譯這本書的動力;感謝郎世溟先生的積極奔走,才有了這本書的出版;感謝尹建莉老師的熱心推薦,如同尹老師在序言裡所言,這是一本渡有緣人的書。希望對讀到這本書的人能夠有所幫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