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義潛能

語義潛能這一概念源自語言學。語言具有三種主要功能,任何語言形式都是其不同功能層次上的選擇結果,而藝術作品存在於語言的這三個層面, 是作者或說話人在構建語篇過程中所作的系統選擇,具有語義潛能。

作品所呈現的豐富的意義的可能性。這一概念源自語言學。英國語言學家韓禮德(M.A.K. Halliday,1925― )在《作為社會符號的語言》(1978)一書中認為,語言具有三種主要功能: (1) 表達說話者經驗的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2) 表達說話者態度、評價,以及交際角色之間關係的人際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3) 組句成篇的語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他進一步指出,語言是由與意義相關聯的可供人們不斷選擇的若干子系統組成的系統網路。任何語言形式都是其不同功能層次上的選擇結果,而藝術作品存在於語言的這三個層面, 是作者或說話人在構建語篇過程中所作的系統選擇,具有語義潛能。這樣,藝術作品語言形式與某種關於世界、他人及文本的觀念視角就聯繫在了一起,不管人們是否意識到,其語言必然表露作為意義構建者的主體身份。這一概念指出了藝術作品所具有的意義潛能是不可能為某一時代讀者或某一個別讀者所窮盡。只有在不斷延伸的接受之鏈中,才能逐漸由各式各樣的讀者展開。而作品的各種歷史意義也就在這一過程中得到確定。任何接受者都不可能具有一個外在於歷史的立足點,超越前人閱讀中的一切“錯誤”,以逃脫歷史意識自身的制約。它給解釋學美學、接受美學等理論提供了互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