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談崢老弟,筆名談瀛洲。據李白詩句,我謔稱為“海客”。關於筆名的出典,後來我問過他本人,果然是從李句化來,可見英雄所見略同。時世丕變。談瀛洲老弟年甫而立,已能積石為山集翠成裘,確實大是佳話。想當年,70年代初,我在他這年齡,還正在新英漢詞典組學藝,一共才發表過一篇文章,而且是“野路子”,只能收錄在一種內部交流的刊物上。從這個意義上說,英雄只能出在今天,或者說唯今日始有培育英雄的沃土。鄙人所屬的一代曾生活在一個非常畸形的環境,瘠地寒霜,不遭扼殺已屬萬幸,無福也無能成為英雄。談瀛洲和他的同齡人固然有了學術精進的客觀條件,可是真正甘心守著青燈黃卷,專注於讀書作文的人似也並不太多。書蠹和書簏原是貶語,因為成了今天的“稀有物種”,倒是值得大家出力保護,以免滅絕。談瀛洲這人苦厭喧雜,默容明哲,氣質是比較“形而上”的;他又在攻讀莎士比亞,也許頗得丹麥王子漢姆雷特“身雖囿核桃,心為無限王”(I could bebounded in a nutshell and count myself a king of infinite space)這種辯證哲學的精髓。文集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中外兼顧,土洋結合,學術與文化並重,理性和感受交融。作為一名外文教授,談瀛州在民族文化方面的興趣和造詣尤其值得稱道。浸淫了民族文化的外文學者,既顯示一種兼收並蓄,有容乃大的學術品格,可以從事確有深度的文學或文化比較研究,也體現一種自尊自強的人格力量,決不會淪為“黃皮白心”之流。集子裡有兩篇屬於論戰一類的文章:“也談董橋散文”和“替李歐梵先生改書名”。我對於董、李二君素來欽敬,初讀談文吃驚不小,同時覺得他攻其一點,失之偏頗;議人之短,詆物太過。據說著力推薦董、李文字的《讀書》雜誌沈昌文兄和《文匯報》陸灝(安迪)兄更是對談文慍怒不已。再一想,這兒或許正是談老弟學術鋒芒之所在。學無先後,達者為師;人無幽顯,道在則尊。作為學者,但忌不疑,疑則無有不破。論文摘瑕,求友攻闕。我於談瀛洲老弟亦師亦友,不願稱人而不得其當。以更高的標準要求,談的筆鋒似尚待磨礪,文旨宜續求高遠,思理宜續求沉浸,風骨宜續求駿爽,望矻矻孜孜,寫出更多富有原創性的文章,再入醺酣佳境,是所至盼。
目錄
序
何關痴人事
名士與時裝
邋遢的風流
出世、入世的兩難
說不出口的黃帝傳說
神異的故事
“簡單是文章的最高標準”嗎?
也談董橋的散文
替李歐梵先生改書名
詩意的微醺
金聖歎評李、杜
建文諸忠下界
《錦瑟》詩和李商隱的戀愛
男孩子、女孩子
陳美的成功
兩種流行音樂
文學與稻粱
期待
秀才與荷花
我看電影《廊橋遺夢》
勞麗妲又上了銀幕
紀實作品能否虛構?
幾點疑問
中國人的民族性
醜男人的白日夢
文化探險家理察 伯頓
穿裘皮衣的維納斯
巴爾扎克的《風月趣談》
詩人之愛
徐妃與何妃
千古猶思卓文君
薩德失而復現的作品
《馬拉/薩德》
巴達伊的器官妙文
學術和工業的一夜情
密勒和毀滅
奧菲利婭之死
邦德的莎士比亞
莎士比亞的“身份危機”
《哈姆萊特》的悲劇快感
《麥克白》的現代主義解讀
譯名趣談
詩人靈感的記錄
《在路上》的出版
凱魯艾克的《在路上》
王爾德“臨死發善心”?
世紀末的王爾德熱
花花公子王爾德
清談大師王爾德
莊子和作為道德家的王爾德
謹慎的唯美主義者佩特
感傷的回顧
垂暮之年的愛情
湯婷婷的《中國佬》及其他
英國喜劇作家喬・奧登
此情可待成追憶
納博科夫的後現代主義世界
利奧塔的漂流瓶
利奧塔的大敘事和小敘事
現代社會的權力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