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詩家之絕唱:屈原》是對屈原這樣一位偉大詩人的一生進行科學的分析、歸納與總結,探索這位偉大的詩人的曲折人生道路,以及它獨特而豐富的內心世界。全書力求歷史資料的真實,實事求是地對屈原一生在李治修身、愛國憂民、自我奮鬥、詩歌的開拓創新等諸多方面作為一份針對的文化遺產重新進行整理、歸納、評價。
圖書目錄
第一章無悔的青春
1出身貴族
2吉利的出生星象
3年少苦讀,博聞強志
4以水為鏡,潔淨心靈
5學習有道明君,培養愛國之情
6學以致用
7雄辯之才
8保衛家鄉
9長大成人
第二章初露鋒芒
1初入蘭合宮
2取各家學說之長
3為君主培育賢才
4大膽陳述己見
5謀求平等的君臣關係
6聯齊抗秦
7注重外交禮節
8會盟於楚,合縱伐秦
9倡導民貴君輕的統治政策
第三章變法與改革
1制定法律,嚴懲奸佞之臣
2改革弊政
3嚴守變法秘密
4為繼續變法,苦諫懷王
5揭穿秦相張儀政治陰謀
6禮讚為國捐軀之英雄
7與齊締結聯盟之約
8勸懷王殺張儀
9直諫君主
第四章流放漢北
1反對聯秦之舉
2流放之旅
3高潔之心不改
4創作《九歌》
5為民祈求長壽
6禮讚少司命,宣揚仁愛精神
7譜寫太陽頌歌
8祭祀河伯,祈禱水患消失
9歌頌美麗神話愛情
10拒絕出走他國
11勸阻懷王赴秦之武關會盟
12揭露奸佞小人裡通外國,再遭流放
第五章放逐沅湘
1返樸歸真,回歸自然
2召喚懷王靈魂歸故里
3感嘆民生之艱難
4登舟而行,流放中的難與艱
5《離騷》,完美政治理想
6開啟文化新天地
7從壁畫藝術中汲取靈感
8探詢真理
9憤而問天,創作《天問》
10勸諫君主積極抗秦
11國都失陷,悲憤哀郢
12山河破碎,自殺殉國
第六章屈原的精神
1袒露靈魂,真誠直率
2追求生命的真諦
3執著追求美政之理想
4具有強烈的悲劇意識
5孤獨的精神超人
6聖賢意識
7反對不義戰爭
8倡導節儉治國
9實事求是的歷史評價精神
10追根究底的史學探索精神
11卓越的宇宙探索精神
12宣揚人定勝天的思想
13美麗的藝術世界
14《楚辭》,盛讚楚文化的詩歌
15《離騷》,凸顯浪漫主義風格
16藝術上的創新
17時代文化土壤的培育
18古樸簡約見內蘊
第七章屈原作品的歷史價值
1開創楚辭體詩歌,澤被後世
2對文學創作的巨大影響
3民族烙印的史詩
4展現戲曲創作天分
5可描繪的詩歌
6世界的影響力
序言
在中國漫長的文明史上,偉大人物實在太多,但像屈原這樣產生深遠影響並被人民所永遠懷念,古今歷史上屈指可數。屈原投江自殺的日子,人民定為端午節,並在這一天隆重紀念屈原,兩千多年來習俗不變,這表明了屈原在人民心目中的獨一無二的地位。因此,把屈原列入中國歷史上少數幾個最偉大的文化人物之列,亦是當之無愧的。
屈原,名平,楚之王姓貴族。屈原之所以能成就與日月齊輝的偉大業績,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是屈原具有歷史眼光,他抓準了時代機遇。春秋戰國時代迫切需要文學巨人產生,需要開創文學藝術在社會上與歷史上的地位與影響力,這必須要有足夠重量級的文化巨人來承擔。也就是說,在屈原那個時代,出現像屈原這樣的文學巨人絕非偶然,而是歷史的必然。而屈原正是順應了時代的潮流,在《詩經>被“淹沒”幾百年後,重振詩風,使詩魂重新飄蕩在華夏大地上,並延續兩千餘年而不朽。如果說韓愈是“文起八代之衰”,那么,屈原則是“文起百代之首”,為百代文章之宗祖也。即便是李白、杜甫這些歷史上一流的偉大詩人,其歷史地位也遠遠不能與屈原相比的。
春秋戰國時代,文學的繁榮成為必然。因為在當時,口頭詩歌已經成為人民所喜愛的藝術主流,漸次取代了神話傳說、壁畫等藝術形成的地位。口頭詩歌在民間廣泛流傳。這些詩歌雖然不高雅,但給人民的生活帶來了無窮的樂趣與精神的慰藉。如在祭祀、集會等場合就是以詩歌的說唱來表達情感和目的。不但口頭詩歌興盛起來,而且由於封建制度漸次開始在各諸侯國中建立起來,也要求新的文化繁榮,以j中擊舊的奴隸制度下的死寂,新的文化迎合了進步歷史與政治的需要。另外,由於封建製取代奴隸制,社會生產力得到大規模的發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某種改善,較之野蠻的奴隸社會和原始社會,封建制度這一新型生產關係的建立極大地解放了人的情感,人們更加重視內心情感的抒發,而不再含蓄地將這種情感以壁畫、神話等方式作抽象表達。同時,戰國時代戰亂頻繁,人民生活苦難重重,迫切需要能抒發內心的苦難,已經非壁畫、神話等所能承載,能夠生動、真實、自由地表達人民內心感受的詩歌,其繁榮就成為必然。就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詩歌走向繁榮。所以無論從歷史需要、人民需要還是文學自身發展的趨勢來看,屈原進行詩歌運動,都是符合歷史文化的發展潮流的。也正因為符合歷史文化的發展潮流,屈原才能獲得空前的成功。
屈原文學成就斐然。他在詩歌上開創了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傳統。如果說《詩經》是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那么《楚辭》則開浪漫主義的先河。屈原繼承楚文化的優點,在藝術上積極創新,他開創的楚辭體和風騷並稱的詩歌傳統,突破了《詩經》四言式的形式,運用長詩的表達優勢,廣泛運用賦比興等表現手法,又運用神話、幻想與現實交織等表現手段,使詩歌顯得雄渾、博大而神奇,擴展了詩歌的題材,表達了豐富的思想內涵。而且詩歌有完美動人的藝術形象和美的藝術氛圍,構成強大的藝術吸引力,把一個神奇而美麗的藝術世界帶入了人們的生活,開創了一條浪漫主義的創作道路,對後世的文學、戲曲、繪畫等藝術門類都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屈原不但在文學上獲得了巨大成功,而且在政治追求、人生理想及人格魅力上都堪為萬世楷模。
在政治追求上,詩人屈原的一生中,自由與仁政是他的終生追求,是他永遠不變的目標,屈原在這種追求中寄託了一生的所有夢想,也是他一生悲劇的根源。
“文以載道”。屈原在詩歌中還積極揭露楚國君臣政治的昏庸,並表達其自由與“美政”的政治理想。屈原在被放逐的途中因憂憤幽思而作《離騷》《天問》《九歌》等詩,這幾首或氣勢宏偉、波瀾起伏,或情真意切、纏綿悱惻的抒情詩中,屈原對楚懷王的昏聵多變、善惡忠奸不分進行了有力的揭露,對舊貴族們的嫉賢妒能、結黨營私等進行了猛烈的抨擊,對歷史的興衰更替進行了深刻的闡釋,對個人的不幸遭遇進行了詳細述說,表達了詩人對自由與仁政的追求。因為有在政治上不得實現其目的的深刻體驗,所以才有在幻想中對自由與仁政更加執著的追求。正所謂苦難越深,追求也就越強。“雖九死其猶未悔”,就是屈原對自由與仁政的追求執著精神的表白。
屈原對自由與仁政的追求,主要表現在積極推行變法上。但屈原的變法主張不同於商鞅變法。商鞅推行戰爭從來就不講仁義,沒有什麼正義之戰與非正義之戰的觀念。在弱肉強食的年代裡,他認為天下就是霸道的天下。屈原與商鞅雖然同是改革家,但屈原像後世那些儒家學者一樣,竭力倡導戰爭的正義性,反對不義之戰。竭力倡導仁德,他認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因此,屈原的變法強調的是正義與道德,道德壓倒強權,正義必將戰勝邪惡,天下必將統一於仁義至上的王道。於是在變法中,限制舊貴族集團的利益,與民休養生息,就是屈原推行的“美政”。
屈原的理想中還特彆強調了發現與培育賢才的重要性。屈原在《離騷》中說:“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這裡是借種植香草來比喻精心培育賢才。屈原曾經執掌楚國公卿貴族子弟的教育,為國家培養人才。他深感人才是立國之本,強國之策,又看到了戰國時代思想家輩出,辯士如雲,政治家從諫如流,群英璀璨,賢臣明君風雲際會,導演了一幕又一幕驚心動魄的英雄劇。而這其中關鍵是人才在歷史舞台上發揮著作用。“合縱則楚王,橫成則秦帝”。屈原從統一中國的高度出發,勸楚懷王培育人才,發現人才,積聚人才。屈原的思慮可謂高屋建瓴,意義深遠。但屈原的這些“美政”主張都沒有被楚懷王採納。
儘管屈原在政治上屢受挫折,屈原的人生觀仍是積極入世的。他有很強烈的使命感與責任感,以國家危亡為己任,與危害國家的言行進行不懈的鬥爭。他在精神上的要求遠勝過物質要求,他認為人生的價值在於以道德與歷史功績建立不朽的名聲。正因如此,屈原終生都保持了耿介的品格,清廉的操守與獨立的人格尊嚴,像橘樹那樣“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很少能有人像屈原那樣保持內心的高潔直到最後仍然不放棄的。一個人在順境中保持高潔品質並不是一件難事,難的是在艱難困苦中仍然保持高潔,這需要有深厚的道德素養和強大的人格魅力。屈原不但在順境中保持了自己的高潔品質,在遭受流放的逆境中更加如此,最後以死捍衛了這種品質。這樣的持節守身,是只有聖賢一類的人才能做得到的。
屈原一生所經歷的苦難可謂無窮盡矣。從政治的巔峰狀態跌落下來,最終至流放的地步,從精神到肉體,都遭受了殘酷的折磨和打擊。這種一落千丈的巨大反差是常人難以承受的。但經歷了一次次宦海沉浮的屈原,並沒有逃避苦難,而是以一種浪漫的激情積極地面對,把坎坷化為悲憤的吟唱,化不幸為詩歌的瓊漿。這種面對坎坷的激情為後世的許多人所效仿。
至於屈原的死,尤其具有重要的意義。屈原在危難關頭以身殉國,為國家與民族樹立了一個樣板。一代又一代的人從屈原自殺殉國中感悟到了他深厚的愛國主義精神,吸取到了寶貴的精神勇氣,從而更加堅定地塑造了他們的靈魂,塑造了中國人民傳統的愛國心理。岳飛、文天祥、譚嗣同等一代英傑都深受屈原的這種愛國精神的薰陶。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一千古名句,兩千多年來激勵著無數中國知識分子在求真的道路上披荊斬棘,百折不撓,向著真理的目標邁進。屈原及其詩歌對歷史上中國知識分子人格與精神的塑造,是獨一無二的。屈原作為一座民族精神的豐碑,不但在文學上“衣被詞人,非一代也”,而且在思想上更是如此。魯迅先生在《摩羅詩力說>中說到,“於中國詩人中獨取屈原”,認為他是過去時代少有的具有抗爭精神的詩人。這一評價是最為公允的。
有緣如此,著寫《詩家之絕唱·屈原傳》一書,主要是希望對屈原這樣一位偉大詩人的一生進行科學的分析、歸納與總結,探索這位偉大詩人的曲折人生道路,以及他獨特而豐富的內心世界,使讀者更加深刻地了解這位詩人,了解他的成就、個性與生平,了解屬於他的那一個時代。寫這部書,力求歷史資料的真實,實事求是地對屈原一生在立志修身、愛國憂民、自我奮鬥、詩歌的開拓創新等諸多方面作為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重新進行整理、歸納、評價,以給讀者一些啟迪。在著書的過程中,著者力求做到科學嚴謹,又通俗曉暢,雅俗共賞。這一標準或許有些高,但欣慰的是為此做了些力所能及的努力。
無 眠
2012年4月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