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萍詩

《詠萍詩》是南朝詩人劉繪(一說吳均)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此詩開頭二句寫萍的靜姿,接著二句寫萍的動態,之後二句寫萍之柔弱可憐之態,最後二句寫柔弱的浮萍因飄泊的命運終難逆料而含情依依地留連於詩人身邊。全詩立意新穎,構思巧妙,語言清逸。

作品原文

詠萍詩

可憐池內萍 ,葐蒀紫復青 。

巧隨浪開合 ,能逐水低平 。

微根無所綴,細葉詎須莖 ?

飄泊終難測,留連如有情。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萍:浮萍,又稱青萍。

可憐:可愛。

葐蒀(pén yūn):同“氛氳”,形容池中之萍繁盛。

浪:指水波。開合:聚散。

低平:猶言沉浮。

詎(jù):豈。

1.

萍:浮萍,又稱青萍。

2.

可憐:可愛。

3.

葐蒀(pén yūn):同“氛氳”,形容池中之萍繁盛。

4.

浪:指水波。開合:聚散。

5.

低平:猶言沉浮。

6.

詎(jù):豈。

白話譯文

那惹人憐愛的池中的浮萍,生長茂盛而背紫又面青。

巧妙地在波浪中開開合合,從容地在追逐水中沉升。

微小的根須無法連綴水底,葉片小得不用莖來支撐。

轉徙無定而不知飄向何方,在水上留連如對人有情。

創作背景

內容上,此詩寫了浮萍的姿色與動靜之態,大概是詩人為表達對浮萍的同情與憐憫而創作的,具體創作時間不詳。關於此詩作者,一說是劉繪,一說是吳均,一般據逯欽立輯校的《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作劉繪。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可憐池內萍,氛氳紫復青。”此詩開篇伊始便緊扣詩題,點出所詠之萍的處地: 這浮萍不是出白海濱,也不是長在江湖,而是生於池中,由於離詩人較近,這就給他的觀察提供了方便。只見它迷茫一片,瀰漫於水面,青中帶紫的葉子,含有幾分煙氣,嬌柔翠嫩,令人喜愛,令人憐顧。開頭這二句充滿了感情,為下面的深入描寫定下了基調。

接下來的“巧隨浪開合,能逐水低平”二句承“可憐”之意而升華,刻畫浮萍的動態形象:萍生水中,隨著細浪的開合,它也時而升起,時而降下,水高則高,水平則平,體態優美而輕盈。這裡,詩人用“巧隨”、“能逐”兩個詞語讚美浮萍的適應性,視物為人,一片深情,言外之意似有寄託,留有想像餘地。

詩人似乎覺得只描寫浮萍隨浪起伏的優美之態、讚揚其適應性還不夠豐滿,於是再平添一筆,稱頌其頑強的生長能力:“微根無所綴,葉細詎須莖?”浮萍之根微細無法和他物相比,不過有一弊也必會有一利。正因萍草根微,才能“無所綴”,不受牽制,不受束縛,從水漂浮,隨遇而安;但莖也容易被風吹折,而有葉無莖的浮萍卻無須為此擔心。“詎須”二字以反詰語氣出之,表明了詩人對浮萍無莖的理解和肯定,其中的憐愛之情不難想見。這二句賞玩浮萍弊中見利,頗有辯證法觀點,富於哲理性。

最後的“漂泊終難測,留連如有情”二句在讚揚憐愛聲中直抒胸臆,結束全詩:浮萍雖然生長在池中,但它終究無法改變隨風漂流的自然屬性,最後將浮蕩到何處,誰也難以預料。不過,眼下它還沒有漂走,似有留戀不捨之情。其中,“留連如有情”五字說得很含蓄,未點明是萍對人有情而不願漂走,還是人對萍有情而不肯離去,抑或是二者兼而有之,意味深長,給讀者留下了想像空間。

全詩立意新穎,構思巧妙,語言清逸,表達了詩人對萍的憐愛、顧惜之情。

名家點評

吉林大學文學院教授沈文凡:人們常以萍的隨水飄浮,比喻人的行蹤無定。但本詩的主旨主要落在浮萍的隨遇而安、見機而作上。因此,這首詩總的基調是贊而非嘆。(《漢魏六朝詩三百首譯析》)

作者簡介

劉繪(458年—502年),字士章,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劉勔之子,劉悛之弟,劉孝綽之父。年少聰穎,善於應對,為賓客所稱道。南朝宋末為著作郎、太尉行參軍,遷豫章王鎮西外兵參軍,以文義見重。入南朝齊,轉任驃騎主簿、太子洗馬,出為南康相,後任中書郎,掌詔誥。齊明帝即位,遷太子中庶子,出為寧朔將軍,後任南東海太守。中興元年(501年),轉大司馬從事中郎。劉繪才思敏捷,言吐頓挫慷慨。永明末年,京都文士皆聚集於竟陵王門下,劉繪為後進領袖。時張融言辭辯捷,周顒尤為清綺,而劉繪音采贍麗,雅有風則,時人為之語曰: “三人共宅夾清漳,張南周北劉中央。”鍾嶸說他與王融“並有盛才,詞美英淨”,但五言詩非其所長(《詩品·卷下》)。《隋書·經籍志》著錄有集十卷,已佚。今存詩八首,以《有所思》、《餞謝文學離夜》較好,載《樂府詩集》及《古文苑》,另外儲存《為豫章王嶷乞收葬蛸子響表》(載《南齊書卷四十·列傳第二十一》)等文二篇。《南齊書》卷四十八、《南史》卷三十九有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