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主 大葉訶子、小葉訶子、使君子、毛欖仁、欖仁樹等藥用植物。
為害特點 幼蟲食害樹葉成網狀,僅留葉脈,影響植株生長發育。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7—10mm,翅展21—23mm,體灰黃色。雌蛾觸角絲狀,雄蛾羽狀。頭部位置低,從背面看不到。1對領片向前凸伸,肩片緊貼體背。前翅黃褐色,前緣、後緣均為黑色,中室端部至外緣處具深褐色條;後翅灰白色。卵扁圓形,白色,四周有縱脊。末齡幼蟲體長14一16mm,淺黃色,頭部黑褐色斑塊滿布。胸部、腹部有很多毛瘤,毛瘤上具l小撮白色長毛簇。4對腹足。蛹棕黃色或黑褐色。
生活習性 海南年生4代,以成蟲越夏。第一代發 生在2、3月,二代3、4月,5—9月進入越夏階段,三代10—11月,四代12一翌年1月。卵期9一11天。幼蟲期21—23天。蛹期12—13天。成蟲羽化數小時開始交配,1—3天后產卵在葉尖的背面,1卵塊有卵250粒。幼蟲4齡後分散或分群為害。幼蟲共6齡。老熟後在寄主或附近植物枝幹上作繭化蛹。天敵有狹面姬小蜂。 防治方法 該蟲第二代天敵數量多,可不用藥,要注意保護天敵。防治一、三代可噴灑90%晶體敵百蟲1000倍液或50%敵敵畏乳油15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