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嶺燈會是一種獨特的民俗文化藝術,起源於清朝道光二年間,距今已有一百七十餘年歷史。以前沒有這么多節目品種,也沒有如今的盛勢,只是由家境較好,根據年景的好壞來出燈。比如龔家的台閣燈最為獨特,台閣燈就是整燈在4米多高處端坐一3歲至5歲小孩,化妝著裝(傳說凡上座的小孩,將來有神靈保佑、平平安安、大富大貴等),底盤裝有滾動輪,內能上下翻動,外能720度轉動,全是鋼材焊接,四方篾編扎彩,插著蠟燭,點燃後,繪製地方熟悉的戲劇人物圖像就四周轉動。表演時配有男性青年8人,既是保護4米多高處的小孩和作人力驅動,又是維護秩序,並也根據表演的故事情節著衣化妝,另外,還配備4對“燈牌”,牌燈用篾編扎,宣紙作繩,宣紙裱糊,並繪製不同紋飾,由4個女孩分四方裝彩手持,出演時嗩吶開道,先由“牌燈”盛裝出場,護場8人聽鑼鼓點聲走台步,魚貫而入。俗稱打場探路。然後“台閣”進入,輔以民間舞蹈及民間曲牌伴唱,唱詞均以淳樸地方方言,別具一格,甚是熱鬧好看。
許嶺燈會的竹製編扎、焊接堪稱一絕,即具生動的藝術構思,各種鳥獸、人物造型獨具誇張,又有巧妙地編扎和精緻絕倫的編繪,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獨具濃厚的鄉土氣息和獨具匠心的設計風格。充分體現出民間藝術高超製作技術。燈會竹扎,先用青竹劈成細篾,後用宣紙做成紙繩綁紮,等全部輪架製成後,宣紙裱糊,配以各種彩紙,再在彩紙上繪描各種紋飾。正是由於這些民間能人巧匠精心製作使燈會成為節假日和商業開發慶典的盛會,也成為當地老百姓最喜愛看和參與的民間盛會。
許嶺燈會歷經了170餘年的傳承和發展,從扎制、焊接、化妝、彩繪到表演,都是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但也遇到了傳承問題。雖然自1986年至2007年春節先後舉辦了近五次大型燈會。可現在懂得製作、玩的人越來越少。雖還有幾位老藝人健在,但年齡都已經達80多歲,所以培養燈會傳承人已迫在眉睫,需引起當地鎮府、文化部門和社會的廣泛重視。要充分認識非物質文化在繼承傳統文化遺產中的作用,認真貫徹“保護為主,合理利用、繼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切實做好非遺的保護、管理和利用工作。要充分發揮鎮府的主導作用,調動一切力量參於到保護和發展中,才能形成強有力量,對非物質文化實行有效的保護和發展。事實證明,沒有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也就沒有規模宏大、形式多樣、主題鮮明、內容豐富、節目達17種、演職人員近千人的2007年大型迎春燈會。進縣城演出時招來全城空巷、人如潮的盛況。要充分利用社會的參與作用,讓非物質文化存活於民俗風情中,民眾是文化遺產真正的主人,也只有實行“民間事民間辦”,廣泛地調動民眾積極性,才能為民間文化藝術的傳承搭建一個展示發展的平台。要充分利用許嶺鎮地理優勢獨特、地貌環境優越、人文資源豐富,借用旅遊載體,把非物質文化變成動態的展示活動,充分利用鎮政府正在申報朱書墓為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為契機,積極開發非物質文化的旅遊項目,打造好、利用好“朱書”品牌,將非物質文化許嶺燈會這種寶貴的資源整合到旅遊項目中去,將傳統文化融入到實際生活,從而達到傳承保護的效果。
相關詞條
-
許嶺鎮
許嶺鎮,是安徽省安慶市宿松縣下轄鎮,位於宿松縣東部,素有“宿松東大門”之稱,是宿松縣畜牧業養殖重點鄉鎮, 該鎮自然資源豐富,是歷史文化古鎮,是清朝康熙年...
歷史沿革 行政區劃 經濟概況 機構設定 村居單位 -
許嶺社區
許嶺社區,位於安徽省、宿松縣東部的一個古老而文明的古鎮——許嶺鎮;是鎮政府所在地,唯一的社區文化繁衍發源之地,被省政府命名的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東鄉段絲...
-
木嶺後村
木嶺後村為安徽省黃山市歙縣溪頭鎮西北方的一個小村莊,原名望嶺後村,主姓汪。因“望”和“木”在當地方言中讀音相同,久而久之便成了木嶺後村。東與汪滿田村接壤...
自然地理 地名由來 民俗活動 主要物產 革命老區 -
《許樹錚詩文集》
《許樹錚詩文集》是一部有關國學的書籍。
詳細內容 -
許樹錚詩文集
。許樹錚自識辛巳小雪日遣興 小序:新從一民兄家發現幾幀老照片,吉光片羽...叩朱門。白飯一缽琴一曲,愧對先生再獻詩。潘兄28日函曰"許君...。勸許君,別賣唱,老柏已備聖誕餐;勸許君,莫再說,我也和你差不多;勸許君...
-
許樹錚詩文J
《許樹錚詩文集》是一部有關國學的書籍。
簡介 詳細內容 -
金華市
盤山、會稽山,南屬仙霞嶺,北、西北接龍門山及千里崗山脈。 山地內側散布起伏...,南屬仙霞嶺,北、西北接龍門山及乾里崗山脈。仙霞嶺山脈從閩、贛交界的武夷山...縱橫交織,山形破碎、峰嶺交錯。 境內乾米以上的山峰有208座。位於武義...
基本概況 自然地理 人文環境 城市榮譽 歷史沿革 -
峽山區
建制沿革 2007年濰坊市委市政府析昌邑、安丘、高密(劃轉峽山區代管34個行政村,為:前鋪、後鋪、前嶺、後嶺、中嶺、西嶺、鄭公、柿子園、住王莊...校長、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院長許智宏,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鄧興旺...
建制沿革 地理環境 行政區劃 人口民族 自然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