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訪沈園
一
紹興的沈園,是南宋詩人陸游 寫《釵頭鳳》 的地方。當年著名的林園,其中一部分已經闢為“陸游紀念室”。
二
《釵頭鳳》的故事,是陸游生活中的悲劇。他在二十歲時曾經和他的表妹唐琬(蕙仙)結婚,伉儷 甚篤。但不幸唐琬為陸母所不喜,二人被迫離析。
十餘年後,唐琬已改嫁趙家,陸游也已另娶王氏。一日,陸游往游沈園,無心之間與唐琬及其後夫趙士程相遇。陸既未忘前盟,唐亦心念舊歡。唐勸其後夫遣家童送陸酒肴以致意。陸不勝悲痛,因題《釵頭鳳》一詞於壁。其詞云:
紅酥手 ,黃滕酒 ,滿城春色宮牆柳 。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 。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 。桃花落,閒池閣,山盟雖在 ,錦書難托 。莫,莫,莫 。
這詞為唐琬所見,她還有和詞,有“病魂常似鞦韆索”,“怕人尋問,咽淚裝歡,瞞,瞞,瞞”等語。和詞韻調不甚諧,或許是好事者所託。但唐終抑鬱 成病,至於夭折 。我想,她的早死,趙士程是不能沒有責任的。
四十年後,陸游已經七十五歲了。曾夢遊沈園,更深沉地觸動了他的隱痛。他又寫了兩首很哀婉的七絕,題目就叫《沈園》。
城上斜陽畫角 哀,沈園非復舊池台。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 照影來。
夢斷香消四十年,沈園柳老不吹綿 。此身行作稽山 土,猶吊遺蹤一泫然 。
這是《釵頭鳳》故事的全部,是很動人的一幕悲劇。
三
十月二十七日我到了紹興,留宿了兩夜。凡是應該參觀的地方,大都去過了。二十九日,我要離開紹興了。清早,爭取時間,去訪問了沈園。
在陸游生前已經是“非復舊池台”的沈園,今天更完全改變了面貌。我所看到的沈園是一片田圃。有一家舊了的平常院落,在左側的門楣上掛著一個兩尺多長的牌子,上面寫著“陸游紀念室(沈園)”字樣。
大門是開著的,我進去看了。裡面似乎住著好幾家人。只在不大的正中的廳堂上陳列著有關陸游的文物。有陸游浮雕像的拓本 ,有陸游著作的木板印本,有當年的沈園圖,有近年在平江水庫工地上發現的陸游第四子陸子坦夫婦的壙記 ,等等。我跑馬觀花 地看了一遍,又連忙走出來了。
嚮導的同志告訴我:“在田圃中有一個葫蘆形的小池和一個大的方池是當年沈園的故物”。
我走到有些樹木掩蔭著的葫蘆池邊去看了一下,一池都是苔藻。池邊有些高低不平的土堆,據說是當年的假山。大方池也遠遠望了一下,水量看來是豐富的,周圍是稻田。
待我迴轉身時,一位中年婦人,看樣子好像是中學教師,身材不高,手裡拿著一本小書,向我走來。
她把書遞給我,說:“我就是沈家的後人,這本書送給你。”
我接過書來看時,是齊治平著的《陸游》,中華書局出版。我連忙向她致謝。
她又自我介紹地說:“老母親病了,我是從上海趕回來的。”
“令堂的病不嚴重吧?”我問了她。
“幸好,已經平復了。”
正在這樣說著,斜對面從菜園地里又走來了一位青年,穿著黃色軍裝。贈書者為我介紹:“這是我的兒子,他是從南京趕回來的。”
我上前去和他握了手。想到同志們在招待處等我去吃早飯,吃了早飯便得趕快動身,因此我便匆匆忙忙地告了別。
這是我訪問沈園時出乎意外的一段插話。
四
這段插話似乎頗有詩意。但它橫在我的心中,老是使我不安。我走得太匆忙了,忘記問清楚那母子兩人的姓名和住址。
我接受了別人的禮物,沒有東西也沒有辦法來回答,就好像欠了一筆債的一樣。
《陸游》這個小冊子,在我的旅行篋 里放著,我偶爾取出翻閱。一想到《釵頭鳳》的故事便使我不能不聯想到我所遭遇的那段插話。我依照著《釵頭鳳》的調子,也醞釀了一首詞來:
宮牆柳,今烏有,沈園蛻變懷詩叟。秋風裊,晨光好,滿畦蔬菜,一池萍藻。草,草,草。
沈家後,人情厚,《陸游》一冊蒙相授。來歸寧,為親病。病情何似?醫療有慶。幸,幸,幸。
的確,“滿城春色宮牆柳”的景象是看不見了。但除“滿畦蔬菜,一池萍藻”之外,我還看見了一些樹木,特別是有兩株新栽的楊柳。
陸游和唐琬是和封建社會搏鬥過的人。他們的一生是悲劇,但他們是勝利者。封建社會在今天已經被和根推翻了,而他們的優美形象卻永遠活在人們的心裡。
沈園變成了田圃,在今天看來,不是零落 ,而是蛻變 。世界改造了,昨天的富室林園變成了今天的人民田圃。今天的“陸游紀念室”還只是細胞,明天的“陸游紀念室”會發展成為更美麗的池台——人民的池台。
陸游有知,如果他今天再到沈園來,他決不會傷心落淚,而是會引吭高歌的。他會看到橋下的“驚鴻照影”——那唐琬的影子,真像飛鴻一樣,永遠在高空中飛翔。
詞語注釋
陸游(1125一1210):南宋詩人,字務觀,號放翁。
釵頭鳳:詞牌名。
伉儷:夫妻。
紅酥手:紅潤而又白嫩的手。
黃滕酒:一種宮酒。
宮牆柳:作者以柳來比喻唐琬。唐此時已嫁人,有如宮禁里的柳樹,可望而不可及。
離索:離散。
淚痕紅浥(yì)鮫綃(jiǎo xiāo)透:浥,沾濕。鮫綃,沾染著臉上胭脂的紅淚把手帕都濕透了。
山盟:盟誓如山不可移易。
錦書難托:書信難寄。唐琬已有丈夫,從禮義上說,不能再與陸游通信。
莫,莫,莫:表示絕望,只好作罷。
抑鬱:憂愁不安。
夭折:未盡壽而亡。
畫角:古代管樂器。形如竹筒,本細末大,以竹木或皮革製成,因外加彩繪,故名。發聲哀厲高亢。
驚鴻:比喻美人的體態輕盈。
綿:指柳絮。
稽山:指會稽山。
泫(xuàn)然:眼淚滴下的樣子。
拓本:拓片,把碑刻、銅器等文物的形狀和圖像拓下來的紙片。拓,即在物體上蒙一層薄紙,先拍打使之凹凸分明,然後上墨,顯出文字圖像來。
壙記:相當於墓誌。壙,墓穴。
跑馬觀花:即走馬觀花,大略地觀看一下。
篋(qiè):小箱子。
零落:淒涼衰敗的景象。
蛻變:人或事物發生質變。
1.陸游(1125一1210):南宋詩人,字務觀,號放翁。
2.釵頭鳳:詞牌名。
3.伉儷:夫妻。
4.紅酥手:紅潤而又白嫩的手。
5.黃滕酒:一種宮酒。
6.宮牆柳:作者以柳來比喻唐琬。唐此時已嫁人,有如宮禁里的柳樹,可望而不可及。
7.離索:離散。
8.淚痕紅浥(yì)鮫綃(jiǎo xiāo)透:浥,沾濕。鮫綃,沾染著臉上胭脂的紅淚把手帕都濕透了。
9.山盟:盟誓如山不可移易。
10.錦書難托:書信難寄。唐琬已有丈夫,從禮義上說,不能再與陸游通信。
11.莫,莫,莫:表示絕望,只好作罷。
12.抑鬱:憂愁不安。
13.夭折:未盡壽而亡。
14.畫角:古代管樂器。形如竹筒,本細末大,以竹木或皮革製成,因外加彩繪,故名。發聲哀厲高亢。
15.驚鴻:比喻美人的體態輕盈。
16.綿:指柳絮。
17.稽山:指會稽山。
18.泫(xuàn)然:眼淚滴下的樣子。
19.拓本:拓片,把碑刻、銅器等文物的形狀和圖像拓下來的紙片。拓,即在物體上蒙一層薄紙,先拍打使之凹凸分明,然後上墨,顯出文字圖像來。
20.壙記:相當於墓誌。壙,墓穴。
21.跑馬觀花:即走馬觀花,大略地觀看一下。
22.篋(qiè):小箱子。
23.零落:淒涼衰敗的景象。
24.蛻變:人或事物發生質變。
創作背景
作者郭沫若於1962年10月29日在紹興游訪沈園,有感於沈園的變遷而寫的。這篇散文最早發表於1962年12月9日《解放日報》。
作品鑑賞
這篇散文,作者像在促膝談心,述說著他訪問沈園的所見所聞所感,顯得平易自然,沒有故意作文章之感。
文章一開始,只用兩句話就把沈園的過去和現在介紹了出來。由於開頭就點出了沈園與陸游寫《釵頭鳳》的關係,緊接著便自然而然地引出《釵頭鳳》的故事,巧妙而又生動地交代了沈園的過去和陸游、唐琬的愛情悲劇。第三段那位中年婦女的出現也很自然,因為她是沈家後代,又保存了一本關於陸游的書,她把這本書贈給作者郭沫若,這也在情理之中。作者像是隨隨便便就把這位中年女教師攝入畫面。可是這偶然的邂逅,卻是這篇訪問記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反映沈園今日之變的重要內容。由此,這篇看似極其平易的散文,其出奇之處,就是平中見奇。
這篇散文詩文並用,富有感情和文采。作者在講述陸游與唐琬的愛情故事時,引用了陸游三首詩詞。前一首詞抒發了二人美滿姻緣被拆散的痛苦和悲憤,控訴封建社會的醜惡和無情,後兩首詩寫四十年後陸游夢遊沈園的哀惋悲傷之情。這兩首詩既是陸游對已故親人的追憶和憑弔,又表達了他與封建制度奮鬥不息的精神。當作者寫到今日沈園之交時,也寫了一首詞,與古人唱合。這首詞一掃《釵頭鳳》的哀怨與悲傷,熱情讚揚了今日沈園風光之美和人情之厚,格調清新,樂觀昂揚。這些詩詞在散文中的妙用,是把敘事與抒情水乳交融天衣無縫地結合在一起。《釵頭鳳》的故事,如放開寫去,即使洋洋數千言,也難盡其意。但作者在敘述這個故事時卻極其簡潔,只交代一個故事輪廓,故事的精妙處,幾乎全用詩詞來表達了。在這裡,敘述成了引線和必要的交代,沒有這種交代,這些詩詞就沒有來由,詩詞則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如果沒有這些詩詞在關鍵時刻的配合使用,是難得這般情致和意境的。文對詩詞來說,是巧妙的鋪墊,是一根柔軟靈活的金絲線,詩詞對文來說,是顆顆珠現。二者結合,詩文並茂,相映生輝,妙趣橫生。
文中還用強烈的對比手法,突出今昔之變。陸游的詩詞與作者的詩詞雖然都寫沈園,都抒發感情,但兩者情緒卻完全不同,前者是痛苦、悲憤、哀怨,後者是欣喜、樂觀、慶幸,兩位詩人,兩種情感,反映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時代氣氛。沈園自身的今昔,也成了鮮明的對比。過去的沈園是富室林園,今日的沈園是人民的田圃,過去是“沈園柳老不吹綿”,今日沈園是“滿畦蔬菜,一池萍藻”和“新栽的楊柳”。再就是世情人情的今昔對比。過去是“世情薄”、“人情惡”,造成了一對青年人的愛情悲劇;今日是“人情厚”,沈家後代為老人“歸寧”探病,為“我”授書。通過這種鮮明的對比,進一步突出了今昔之變,從而深化了主題。
總而言之,這篇散文,構思巧妙,平中有奇;詩詞引用,情濃意深;今昔對比,意在頌今。
作者簡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開貞,常用名鼎堂,號尚武。生於四川樂山。著有詩集《女神》,散文集《三葉集》(與他人合作),劇本《王昭君》,文論《李白與杜甫》等;翻譯有長篇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德國歌德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