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參軍坐廳事,據案嚼齒牙;
引囚至庭下,囚口爭喧譁。
參軍氣益振,聲厲語更切:
“自古官中財,一一民膏血。
為吏掌管鑰,反竊以自私;
人不汝誰何,如摘頷下髭。
事老惡自張①,證佐日月明。
推窮見毛脈②,那可口舌爭?”
有囚奮然出,請與參軍辨:
“參軍心如眼,有睫不自見③。
參軍在場屋,薄薄有聲稱;
只今作參軍,幾時得騫騰?
無功食國祿,去竊能幾何?
上官乃容隱,曾不加譴訶。
囚今信有罪,參軍宜揣分;
等是為貧計,何苦獨相困!”
參軍噤無語,反顧吏卒羞:
“包裹琴與書,明日吾歸休。”
作品注釋
①事老:指時間久了。
②推窮見毛脈:細微末節都已推究清楚。
③有睫不自見:《韓非子·喻老》:“智如目也,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即見遠不見近之意。
作品賞析
這篇作品,從所取的題材和表現的手法看,在揭露現實的古代詩歌中是別開生面的。“訊囚”的題目,容易使人聯想到“葫蘆僧亂判葫蘆案”一類的冤獄,以為作者大概要直接敘寫貪殘官吏無心執法,使百姓們有苦難言;然而,作者反映吏治的腐敗,並不從正面落筆。他是大題小作,側擊旁敲,通過上官和下吏相互的訊問攻訐,讓他們不打自招,和盤托出了封建吏治的內幕:原來上官竊祿,小吏竊財,大竊小偷,彼此彼此,根本用不著裝模作樣地坐堂審賊。小吏的回敬,使得參軍大人無詞以對,再也審不下去,一場訊囚就比結束。
“直把官場作戲場”,這一幕有聲有色的鬧劇,從頭至尾充滿了嬉笑怒罵的諷刺意味。第一句“參軍坐廳事”,就是一語雙關,點出敘事詩的主旨。參軍,即“錄事參軍”,宋時為知府屬官,掌文書、糾察等事;但它又是唐代“參軍戲”中優伶行當的專名,指扮演官員的滑稽角色。亦官亦伶,亦真亦假,下文參軍的語言和動作,正具有這種可笑的兩面性。他憑著公案,切齒咬牙,聲色俱厲地對囚犯打著官腔:官中財物都是民脂民膏,你這個為吏的,知法犯法,監守自盜,而今惡跡纂露,罪證俱在,看你還能巧口抵賴?緊接著,囚犯“奮然”而起,針鋒相對,向參軍據“理”抗爭:請問,您曾否看到自己的問題?您未做官時還有點小名聲,如今飛黃騰達,當了個參軍!無功食祿,您的行為與盜竊有何兩樣?也不過上司包庇,您才沒受處分。我認罪,您也該心裡有數。咱們一樣是千里求官只為財,何苦非要跟我過不去呢?小吏的一番答辯,氣壯而勢盛,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把參軍的嘴全給封住了。參軍審不倒囚犯,只好羞慚地準備辭官還鄉。活劇終場了,作者留給讀者思考的問題是:在此官場舞台上演出的,到底是怎么一齣戲?
與《訊囚》可以對讀的,宋詩中恰好有一首張耒的《有感》,這兩首詩的作者,生活的時期相近,他們都對現實政治相當不滿,對民生疾苦相當同情,他們不約而同地都以“逢場作戲”來立意遣辭,批判當時的吏治。比較起來,張耒的《有感》是隨感式的,寫得簡略一些;而唐庚《訊囚》諷刺的角度更為新穎,場面的敘寫更為具體,聲情畢肖,辛辣無比,巧妙地把審判者與被審判者輕輕調換一下位置,便豁然掀開了整個封建官場貌似莊嚴的帷幕,一下子兜出了大小官吏的醜惡老底,取得了喜劇性的強烈諷刺效果。
作者簡介
唐庚(1070-1120),字子西。眉州丹稜(今屬四川)人。紹聖年間(1094-1098)進士。受知於張商英,擢提舉京畿常平。張商英罷相,唐庚被貶惠州,遇赦北歸,途中病卒。文採風流,有“小東坡”之稱。有《三國雜事》、《唐子西集》、《唐子西文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