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使用並行連線埠,用戶無需打開機箱來安裝,只需用連線線連線在PC的並行連線埠上,再在系統內載入必要的驅動程式就可以正常使用。並行連線埠的光儲產品數據傳輸率很低,採用雙向模式可以達到100KB/s到530KB/s的數據傳輸率,而EPP模式則可以達到1200KB/s的傳輸速度,是標準速
率的12倍。但相對於內置式的ATA/ATAPI接口,這樣的數據傳輸速度根本滿足不了用戶的需求。對於較為新型的外置式的USB或IEEE1394接口,並行連線埠在速度和兼容性方面都要落後很多。並行接口的光存儲已基本被市場淘汰,產品已銷聲匿跡了。
並行接口,簡稱並口,也就是LPT接口,是採用並行通信協定的擴展接口。並口的數據傳輸率比串口快8倍,標準並口的數據傳輸率為1Mbps,一般用來連線印表機、掃瞄器等。所以並口又被稱為列印口。
發展歷史
並行連線埠最初由IBM(國際商業機器公司)開發,作為一種將印表機連線到PC的方法。在IBM設計PC的過程中,公司需要計算機與Centronics公司(當時的頂級印表機生產廠商)所生產的印表機協同工作。因此,IBM決定在計算機上使用一種不同的連線埠接口,以區別於Centronics針對印表機設計的接口。
於是,IBM的工程師們將一個25針連線器(DB-25)和一個36針Centronics連線器耦合,做成一條特殊的電纜,從而將印表機連線到計算機上。隨後,其他印表機生產商最終也不再使用Centronics接口,從而使這種奇怪的混合電纜成為了一種看似不可能的事實標準,從而流行起來。
當PC使用並行連線埠向印表機或其他設備傳送數據時,每次都傳送8位數據(1個位元組)。這8位數據彼此並行傳輸,與通過串列連線埠串列(所有數據都以單行傳送)傳輸所採用的方式相反。標準並行連線埠每秒能傳輸50到100千位元組的數據。
連線埠針的作用
第1針傳輸選通信號。它將電壓保持在2.8到5伏之間,但只要計算機傳送一個位元組的數據,它就會降到0.5伏以下。這種電壓的下降就在通知印表機:正在傳輸數據。
第2針到第9針用於傳輸數據。為了表明某一位的值是1,相應的針將會傳送一個5伏的電壓信號。如果針上的電壓值為0,則表明該位的值為0。這是在模擬電纜上實時傳輸數字信息的一種簡單而高效的方法。
第10針傳送從印表機到計算機的應答信號。與第1針一樣,它也保持一個電壓,並且在接收數據後將電壓降到0.5伏以下,以此來通知計算機已接收了數據。
如果印表機忙,它會給第11針充電。然後通過將電壓降到0.5伏以下來通知計算機:準備接收更多數據。
如果印表機的紙已用完,它會通過第12針傳送電壓信號通知計算機。
只要計算機接收到第13針上的電壓信號,則說明設備處於在線上狀態。
計算機利用5伏電壓通過第14針向印表機傳送一個自反饋信號。
如果印表機出現任何故障,則會將第15針的電壓降到0.5伏以下來通知計算機:印表機出現故障。
只要新的列印作業準備就緒,計算機就降低第16針的電壓來初始化印表機。
計算機使用第17針以遠程方式使印表機脫機。如果您想使印表機脫機,可以向印表機傳送一個電壓信號並且保持傳送該信號。
第18到第25針接地,並且用作低電位(0.5伏以下)的參考信號。
1.第1針傳輸選通信號。它將電壓保持在2.8到5伏之間,但只要計算機傳送一個位元組的數據,它就會降到0.5伏以下。這種電壓的下降就在通知印表機:正在傳輸數據。
2.第2針到第9針用於傳輸數據。為了表明某一位的值是1,相應的針將會傳送一個5伏的電壓信號。如果針上的電壓值為0,則表明該位的值為0。這是在模擬電纜上實時傳輸數字信息的一種簡單而高效的方法。
3.第10針傳送從印表機到計算機的應答信號。與第1針一樣,它也保持一個電壓,並且在接收數據後將電壓降到0.5伏以下,以此來通知計算機已接收了數據。
4.如果印表機忙,它會給第11針充電。然後通過將電壓降到0.5伏以下來通知計算機:準備接收更多數據。
5.如果印表機的紙已用完,它會通過第12針傳送電壓信號通知計算機。
6.只要計算機接收到第13針上的電壓信號,則說明設備處於在線上狀態。
7.計算機利用5伏電壓通過第14針向印表機傳送一個自反饋信號。
8.如果印表機出現任何故障,則會將第15針的電壓降到0.5伏以下來通知計算機:印表機出現故障。
9.只要新的列印作業準備就緒,計算機就降低第16針的電壓來初始化印表機。
10.計算機使用第17針以遠程方式使印表機脫機。如果您想使印表機脫機,可以向印表機傳送一個電壓信號並且保持傳送該信號。
11.第18到第25針接地,並且用作低電位(0.5伏以下)的參考信號。
請注意Centronics的前25針與第一個連線器的各針是如何匹配的。並行連線埠傳送每個位元組的同時還傳送一個握手信號,以便印表機鎖存該位元組。
SPP/EPP/ECP
並行連線埠的原始規範規定數據傳輸是單向的,也就是說每針的數據都只能單向傳輸。然而,隨著1987年PS/2的問世,IBM提出一種新型的雙向並行連線埠設計。該模式通常稱為標準並行連線埠 (SPP),並且已經完全取代了最初的設計模式。雙向通信允許設備既能傳送數據又能接收數據。許多設備使用最初為數據傳輸設定的8針(從第2針到第9針)。使用此相同的8針將通信方式限制為半雙工,也就意味著信息每次只能沿一個方向傳輸。但是,第18到第25針(最初設計只是用於接地)也可以用作數據傳輸。這使得全雙工(同時沿兩個方向傳輸)通信成為現實。
增強型並行連線埠(EPP)由英特爾、Xircom和Zenith於1991年創建。EPP允許每秒傳輸更多的數據(500千位元組到2兆位元組)。它專門針對那些要連線並行連線埠的非印表機設備,尤其是需要最高傳輸速率的存儲設備。
隨著EPP的問世,微軟和惠普也緊隨其後,於1992年聯合發布了一個稱為擴展功能連線埠(ECP)的規範。EPP針對的是其他設備,而ECP的設計目的則是為了改善印表機的速度和功效。
1994年,IEEE1284標準正式公布。它囊括了並行連線埠設備的兩大規範,即EPP和ECP。為了使其正常工作,作業系統和設備必須支持必要的規範。如今這已經不算是什麼難題了,因為大多數計算機都支持SPP、ECP和EPP,並且會根據不同的連線設備檢測出需要使用的模式。如果您需要手動選擇模式,則可以通過多數計算機上的BIOS進行操作。
連線埠用途
•印表機
•Zip Drive
•視頻掃瞄器
•一些早期的音效卡
•一些老式的攝像頭。
•並行設備,如EPROM編程器、模擬器。
計算機基本部件
輸入設備 | ▪鍵盤 ▪數碼繪圖板 ▪滑鼠 ▪軌跡球 ▪ 麥克風 ▪攝像頭 |
輸出設備 | ▪顯示器 ▪音箱 ▪印表機 |
移動數據存儲 | ▪軟碟 ▪光碟驅動器 ▪DVD+RW ▪快閃記憶體盤 ▪存儲卡 |
機箱內 | ▪中央處理器 ▪隨機存取存儲器 ▪顯示卡 ▪音效卡 ▪主機板 ▪電源供應器 ▪硬碟 |
數據接口 | ▪串列連線埠 ▪並行連線埠 ▪US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