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王行政村

觀音王村位於菏澤西南方15公里,220國道東側,王浩屯鎮政府駐地東北2公里。本村有三條東西街,220戶,人口980人,全是漢族,有王、段、榮、李、杜五姓氏,以王、榮為大戶。本村耕地有1320畝,主要種植小麥、玉米、棉花、花生,現已有農機具20多台。

簡介

觀音王村位於菏澤西南方15公里,220國道東側,王浩屯鎮政府駐地東北2公里。本村有三條東西街,220戶,人口980人,全是漢族,有王、段、榮、李、杜五姓氏,以王、榮為大戶。本村耕地有1320畝,主要種植小麥、玉米、棉花、花生,現已有農機具20多台。

村莊簡史

觀音王以明洪武年間(1365年),從山西洪洞縣遷到此地建村,原名雙廟王,後以人名改為王學道村。清末同建關爺廟又改為關爺王,一九三五年改為觀音王。現今為菏澤市牡丹區王浩屯鎮觀音王村村民委員會。

經濟狀況

解放前的觀音王是一個人多地少的貧困村,一半的家庭過著饑寒交迫,四處不定的生活。建國後農民得到了一些土地,特別是人民公社以後,大搞水利興修,人民的生活有了不少的變化,尤其是改革開放後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的積極性提高,種田講科學,興修水利,有些村民興辦了造紙廠、小企業,紅極一時。現在農田作業全部實行機械化,糧食生產穩定,在中央出台一些列惠民政策後,免除農業稅,實施種糧補貼,充分調動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農業生產得到較快發展。為了進一步改善農民生活條件,在村領導的支持下,村里出現了養雞、牛、豬等的小型養殖戶。村中每年外出打工者也不為少數,經濟效益明顯,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

歷史名人

王登倫烈士

王登倫烈士是魯西南著名的傳奇式的戰鬥英雄,於1920年出生在王浩屯鎮觀音王村(原魯西南菏澤縣青邱區)的一個貧苦家庭。幼年時期受盡磨難,吃盡苦頭,但依然具備勞動人民勤勞、勇敢、忠厚、純樸的優秀品質。

1937年參加革命工作,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戰士、班長、排長、中隊長、區隊長、連長、營長、青邱區區長、菏澤縣大隊隊長、縣獨立營營長、菏澤城防司令(因殉職未到任)。在新中國誕生前夕的1948年10月2日,在狙擊國民黨181旅的戰鬥中壯烈犧牲,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獻出他年僅28歲的青春生命。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血與火的鬥爭中,為了拯救祖國的大好河山,為勞苦人民大眾的翻身解放,王登倫烈士大智大勇,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與敵人浴血奮戰,屢建奇功。他的足跡踏遍魯西南大地,他的威名震懾黃河兩岸,使敵人畏之如虎,人民靠之若山。

王登倫烈士的英雄形象永遠活在魯西南人民的心中。他叱吒風雲的一生和他的光輝業績,被載入菏澤地區的多部史籍中,並被寫成長篇紀實文學《青邱英傑》,拍成同名電視連續劇,楊得志將軍題寫了書名(片名)以示對烈士的褒揚。王登倫烈士留給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是對廣大幹部、民眾,尤其是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生動教材。

家鄉人民為了紀念烈士,在觀音王村西建有一所王登倫烈士陵園,每當清明時節,各界人民就會紛紛趕來,悼念這位英雄——王登倫烈士。

現代名人

王高平,男,1970年1月18日出生,1975年7月至1981年7月在原第三完國小習,1981年至1984年就讀於菏澤一中,1984年至1986年於菏澤師專學習,1986年至1988年任菏澤市職教辦幹事,1988年至1992年任團菏澤市委部長,1992年至1997年任團菏澤市委副書記,1997年至2002年任團牡丹區委書記,2002年至今,任中共牡丹區委政法委副書記。其中,1997年至2002年,當選第十二屆人大代表,常委委員。

段貴新,男,1944年6月12日出生。大中學歷,1964年12月參軍,1965年入黨,至1971年5月在福州空軍439部隊服役,任班長。1971年6月至1979年12月在濟南市公安局任駕駛員,1980年1月至1987年11日在濟南市勞教所任辦事員,1987年12月至1988年6月在濟南市勞教所任科員,1988年7月至1992年5月在濟南市勞教所任汽車隊隊長,1992年6月至1993年8月在濟南市勞教所任秘書科科長,1993年9月至1996年9月在濟南市勞教所任老幹部處副處長,1996年10月至2004年在濟南市勞教所任老幹部處處長,三級警監。

風土人情

隨著社會的發展,觀音王的村貌、風俗、陳規有了明顯的改觀。婚嫁完全是心事新辦,喪葬提倡火化,提倡節約操辦。

傳統節日

春節,清明節和中秋節是傳統的三大節日。

春節習俗,人們在相互拜年祝福後,就會聚在關爺廟,來求得關爺對家人的保佑。秧歌隊扭扭秧歌,總之,在傳統的節日裡,人們從過去的思想里解放了出來,大為簡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