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釋義
1、父母:父親 | 母親 | 雙親。
因以徵言于海內大手筆,凡可以不朽兩親(袁可立夫婦)者。——明 陳繼儒《袁伯應詩集序》
2、親生的:親女兒。
3、血統最接近的:親兄弟(同父母的弟兄)| 親叔叔(父親的親弟弟)。
4、有血統或婚姻關係的:親屬 | 親戚 | 親人 | 親友 | 姑表親 | 沾親帶故。
5、婚姻:結親 | 定親 | 親事。
6、指新婦:娶親 | 送親 | 迎親
7、關係近;感情好(跟‘疏’相對):親近 | 親密 | 親愛 | 親熱 | 不分親疏。
8、親自:親身 | 親手 | 親口 | 親眼所見。
9、跟人親近(多指國家):親華 | 親美。
10、用嘴唇接觸(人或東西),表示親熱:親嘴 | 他親了親孩子。
11、在方言裡是可愛的意思:這小孩真親。
示例
<形>
形聲。從見,親聲。“見”與“至”義相通。本義:親愛。
同本義
親,至也。從見,親聲,字亦作?(D―《說文》
親,近也。――《廣雅》
同人親也。――《易·雜卦》
親者屬也。――《禮記·大傳》
人之親其兄之子。――《孟子》。注:“愛也。”
愛臣太親,必危其身。――《韓非子·愛臣》
我有親父兄。――《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我有親父母。
又如:親父(生父);親爹(親父);姑表親;親如一家;親心(親愛之心;父母愛護子女之心);親厚(親愛並加以厚待)
親密。與“疏”相對
引申
基本字義
1. 〔~家〕夫妻雙方的父母彼此的關係或稱呼(“家”讀輕聲)。
詳細字義
1. 親 qìng
2. 另見 qīn
常用詞組
1. 親家 qìngjia
(1) [relatives by marriage]∶兩家兒女相婚配的親戚關係。
天下的事真是人想不到的,怎么想的到姨媽和大舅母又作一門親家。——《紅樓夢》
(2) [parents of one’s daughter-in-law or son-in-law]∶兒子的丈人、丈母和女兒的公公、婆婆。
2. 親家公 qìngjiagōng
[son's or daughter's father-in-law] 兒子的丈人和女兒的公公。
3. 親家母 qìngjiamǔ
[son's or daughter's mother-in-law] 兒子的丈母和女兒的婆婆。
原是親家母說過一次,並沒應準。——《紅樓夢》
英文解釋
1、parents
2、blood relation
3、marriage
4、close; intimate
5、in person
6、kiss
罕見姓氏
親,罕見姓氏。周有親弗,漢有親肥、親宋。(見《正字通》)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古文〕寴《唐韻》《正韻》七人切《集韻》《韻會》雌人切,七平聲。《廣韻》愛也。《孝經序》親譽日著。《注》慈愛之心曰親。《荀子·不苟篇》交親而不比。《注》親謂仁恩。《周語》慈惠保民,親也。
又近也。《易·乾卦》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
又《增韻》躬也。《詩·小雅》弗躬弗親。《箋》言不躬而親之也。《禮·文王世子》世子親齊而養。《注》親,猶自也。
又《釋名》襯也。言相隱襯也。《增韻》姻也。《禮·大傳》親者,屬也。《疏》謂有親者,各以屬而為之服。《左傳·昭十四年》祿勛合親。《杜注》親,九族也。《周禮·地官·大司徒》以隂禮敎親,則民不怨。《注》謂男女之禮,婚姻以時,則男不曠,女不怨。
又六親,父母、兄弟、妻子也。《管子·牧民篇》上服度則六親固。
又《前漢·禮樂志注》如淳曰:父、子、從父昆弟、從祖昆弟、曾祖昆弟、族昆弟,為六親。
又姓。《史記·孟嘗君傳》齊王逐周最,而聽親弗。《注》親弗,人姓名。《戰國策》作祝弗。
又通作新。《大學》在親民。《程注》親,當作新。
又《唐韻》七遴切《集韻》《韻會》七刃切《正韻》寸遴切,七去聲。《左傳·桓二年》庶人工商,各有分親。《注》以親疏為分別。《釋文》有平去兩音。
又《廣韻》親家也。《集韻》婚姻相謂為親。
又葉蒼先切,音千。《楊方·合歡詩》磁石引長針,陽燧下焱煙,宮商聲相和,心同自相親。 《字彙》古從。今省作親。《集韻》或作媇儭。○按字彙補又作,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