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現代性

內容介紹

《視覺現代性:20世紀中國的主體呈現》共分五章。前三章主要以魯迅的“幻燈片事件”為中心來討論,這種視覺性遭遇所產生的多重主體位置本身已然打破了東方/西方的二元關係,而這種主體位置的分裂也使得中國的現代性問題變得格外複雜。後面兩章則繼續把這種視覺呈現與主體位置的問題套用到對瞿秋白《多餘的話》、丁玲《在醫院中》以及當下電影《南京!南京!》的討論之中。

作者介紹

張慧瑜,山東鄆城人。北京大學中文系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文學博士,現供職於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藝術研究所。主要從事中國電影史和當代大眾文化研究。近年來在《讀書》、《天涯》、《開放時代》、《文藝研究》、《電影藝術》、《當代電影》、《北京電影學院學報》、《戰略與管理》、《文藝理論與批評》、《影視文化》、《藝術評論》、《魯迅研究月刊》、《南風窗》、《文化縱橫》、《熱風學術》、《中國圖書評論》、《藝術廣角》、《二十一世紀》(香港)、《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台灣)、《文化研究》(台灣)、Asian Perspectives(韓國)、《中國現代文學》(韓國)、《站台》(韓國)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獨自承擔2010年度文化部文化藝術科學研究項目“‘新世紀十年’(2000-2010)紅色題材影視劇研究”。出版《影像書寫》(三聯書店,2012年)、《墓碑與記憶》(台灣秀威,2012年)、《感官世界的靈魂》(山東文藝,2002年)等著作。

作品目錄

目錄
緒 論
第一節 視覺文化與現代性
第二節 現代性的內在分裂
第三節 晚清現代性的雙重書寫
第四節 20世紀中國的主體呈現與“幻燈片事件”
第一章 啟蒙者的位置與三重空間轉移
第一節 新時期以來魯迅的文化位置
第二節 “被看”的“看”:一種被規訓的觀看
第三節 “鐵屋子”的寓言與“棺木里的木乃伊”
第四節 異鄉人與故鄉的他者化
第五節 狂人之家與母親的位置
第六節 主體與“影”的倒置:“鐵屋子”與“黑甜鄉”
第二章 “看客”的功能
第一節 “面面相覷”:沒有“示眾”的“示眾”
第二節 “狂人之眼”及被看的焦慮
第三節 觀看的權力與現代性空間的區隔:“我”與“看客”的不同
第四節 “國民”的形成與“想像的共同體”
第五節 自我病理化的主體位置:被凝視的主體
第六節 魯迅的“半殖民地”經驗
第三章 被遮蔽的被砍頭者與亞洲想像的困境
第一節 消失的劊子手與被砍頭者
第二節 “我”的形成、分裂與彌合:無法完成的“亞洲想像”
第三節 “日本同學”的位置:“亞洲認同”的悖論
第四節 作為方法/實體的“亞洲”:反思“日俄戰爭”的世界史意義
第五節 缺席的“俄國”:曖昧的亞洲與歐洲
第六節 作為教室/影院的現代性空間及內在的暴力
第四章 曖昧的空間與革命者/知識分子的主體位置
——以《多餘的話》和《在醫院中》為中心
第一節 再現/代表的危機
第二節 “在監獄中”或中國版《獄中札記》:並非“多餘”的話
第三節 “誰”在醫院中
第四節 曖昧或混雜的空間
第五節 啟蒙與革命的倒置與轉化
第六節 空間隱喻與中國的現代性表述
第五章 “現代” 主體的浮現與“亞洲”的傷口
——以《鬼子來了》和《南京!南京!》為中心
第一節 冷戰/後冷戰時代的抗戰敘述:中國主體位置的懸置與填充
第二節 西方視角中的中國女人
第三節 “我”的缺席與農民作為曖昧的中國主體
第四節 角川的位置:自我的他者化
第五節 現代性/亞洲的傷口:日本在中國現代性遭遇中的雙重位置
第六節 不可抹去的他者與新的歷史主體浮現
結 語
參考文獻
後 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