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
![博愛縣西關清真寺](/img/2/ec8/nBnauM3X1MTMzAzN5cDM0IjN3QTMwgTNzgTOzQTNwAzMxAzL3AzL4c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主要古碑7通;清高宗弘曆乾隆三十四年(1739年)碑;清仁宗禺頁嘉慶八年(1803年)碑;清文宗奕濘鹹豐十一年(1861年)碑;清穆宗載淳同治二年(1863年)碑;清德宗光緒五年(1879年)碑;中華民國九年(1920年)碑;中華民國三十年(1941年)碑,它們或被置於碑樓內或被鑲在牆壁上。
環境
![博愛縣西關清真寺](/img/7/3e9/nBnauM3X3MjN2czNygDM0IjN3QTMwgTNzgTOzQTNwAzMxAzL4AzLyI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建築
大門樓1間為雙層斗拱,綠琉璃瓦覆頂。脊峰的魚肚白寶葫蘆有1米多高,如鳳冠頂珠。門樓東西兩側有對應兩個大圓窗,恰似鳳眼。整個門樓如鳳頭,且正在向北扭動回頭看。門樓東邊掛著“搏愛縣伊斯蘭教協會”的長牌子,兩對石獅神采奕奕橫臥左右。“清真寺”立匾懸掛門樓。二層門樓上前後懸掛著“正教真體”、“真主至大”兩塊大小對應的橫匾。
進門樓在北是4米寬50多米長的青磚地、紅磚牆的長廊通道,這通道很像鳳凰的長脖子。
北端山牆是一仿木結構的磚砌雕刻的照壁。壁上有麒麟飛馬陸獸,下有形體各異的鴨鵝飛禽,中有國色天香花王牡丹搖曳生姿,左右有聖潔荷花出水相襯。照壁前,立有博愛縣政府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水泥牌子。
壁前西望,是明三暗五的二門樓。樓上懸“教一歸真”的模匾。進門回觀,“望月樓三字紅地金字光彩照人。門樓南邊是放殯屍匣廳,北邊是沐浴廳,西邊對稱,猶如鳳肩。
進二門就是寬闊的大院,這大院無疑就是鳳身軀幹,院內四周綠柏盆花異草垂溢四濺,沁人心脾。院內南北兩廂各有欄桿房屋3間,各有對稱的轉花樓6間,均都是精雕細刻,工藝精湛,造型考究,古色古香,十分典雅。
大院西邊是雄偉壯觀的寺大殿。殿前有一閱台,台兩邊有兩條長長的滑石,恰似鳳腿。上了閱台,便到報前。大殿分前殿中殿後股三部分,渾然一體,其巍峨之狀如挺拔的鳳尾起翹。
前殿共有4排16根紅漆圓木柱架梁撐起的斗拱飛檐。卷棚上有一洪武元年(1368年)御製至聖四周盤龍的“百字贊”匾。
中殿門前有一個提框,是供大家敬主仰聖表達虔誠布施用的。中段為正殿,也叫過殿。是穆民們在“晨晌哺昏宵”五個時辰禮拜的地方。殿中也有4排16根紅漆圓柱支撐梁架。梁架全都是雕樑畫棟,油漆彩繪,裝飾精美。地下鋪著蓆子,席上鋪著南北15道棉墊,可供500多人才禮拜。後殿是1940年增設的5間。殿北側有本村能上巧匠用上等的槐木楊木雕做而成的宣講樓,即虎圖柏。宣講樓又分門樓、樓梯、藏經按三部分。藏經樓記憶體放著穆民們最尊崇的經典著作《古蘭經》,並有30本,114章,6666節。
放眼外觀整個大殿,前殿為雙層斗拱飛檐,中殿為三層斗拱飛檐,都是油漆彩繪的畫棟雕梁,綠琉璃瓦蓋頂,在陽光下閃爍奪目。引人入勝。中殿峰巔上乳白色寶瓶葫蘆有2米多高,直插空中,顯得格外突奇祥瑞精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