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媽祖廟

媽祖廟位於輞川古城西門內風景秀麗的獅子山下,坐東向西(甲庚寅申),廟後千年古榕蔭護,廟前湄洲灣內潮汐起落的輞川古港及建於明成化二十一年(1 48 5年)的跨海古橋,廟門不遠處可直擊青翠挺拔的麒麟山,廟左側與古街相連,自然形成古廟、古榕、古港、古橋、古街的“五古”景觀。應地理位置及山川形勢,廟門的對聯是: “依獅山威鎮輞海,出麟趾水分湄灣。”

媽祖廟位於輞川古城西門內風景秀麗的獅子山下,坐東向西(甲庚寅申),廟後千年古榕蔭護,廟前湄洲灣內潮汐起落的輞川古港及建於明成化二十一年(1 48 5年)的跨海古橋,廟門不遠處可直擊青翠挺拔的麒麟山,廟左側與古街相連,自然形成古廟、古榕、古港、古橋、古街的“五古”景觀。應地理位置及山川形勢,廟門的對聯是: “依獅山威鎮輞海,出麟趾水分湄灣。”
據史載,古廟前身是建於明洪武十六年(1 3 8 3 年)的河泊所,後改為海潮庵,明永樂八年(1 4 1 0 年)建廟,是惠北比較古遠的媽祖廟之一。廟至今還 保存完好,占地面積1 5 0 0平方米,左右雖大部分被擠 占,前後仍很廣闊。建築面積為2 0 O平方米,由山 門、兩廊、天井和主殿組成。主殿面闊、進深各三 間,抬梁拱斗混合結構,硬山式屋頂。 該廟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是惠安縣2 00 1年公布 的第六批保護單位。天井是丹墀式的,左右兩石階, 正中有一方花崗岩四龍浮雕(高l米、寬7 3厘米)。 大殿屋頂的“飛禽走獸”、 “花草樹木”等皆栩栩如 生,是六百年前惠安雕刻藝術的瑰寶。大殿廊前大柱柱礎的聯體“柱盤”也是少見的。山門兩側牆壁上嵌有保修基本完好的有一定歷史價值的由史學家何喬遠撰寫的《羅侯豁渡碑記》和建城前遭倭寇殺害由曾承芳捐資收埋棄屍暴骨的《侍御曾公輞川瘞裒碑記》、《重修輞川大橋碑記》、 《邑陳侯德政碑記》等四方。
該廟長期完好地保留下來與輞川城的歷史政治、經濟文化及軍事緊密聯繫有關。建廟初期,因輞川港口商務日漸繁榮,漁業也逐漸發達,商人、船家、漁民都以媽祖為其保護神。廟也處於商務辦事的港口地點,曾相當一段時間兼用為稅務稽徵所、漁泊所和鹽務所。保甲時期多年為國民黨鄉公所。輞川最後一任偽鄉長就是在這裡被地下游擊隊擊斃的,留下了一段命鬥爭歷史。建國後該廟又長期作為輞川供銷社及貨殖倉庫。因此,對考察輞川直至泉惠政治、經濟、文化都有一定的歷史價值。
該廟雖為媽祖廟但諸神雜陳。正殿為媽祖(傀儡身),左右殿分祀:潘大人(君彩)、蘇將軍和夫人媽。後來還多了一尊關夫子。殿上和廳柱的對聯分別是: “輞海恩波垂聖德,川流濟渡頌慈航。”和“聖德揚風鯉島秀,母儀靜海萬城興。” 因媽祖廟長期香火鼎盛,因此留下許多傳說。當地有三個傳統節日與媽祖有關。一是,每年農曆三月廿三日媽祖生日前一日,周圍信眾都要結伴乘船由輞川港出發到湄洲“乞火” (近幾年才改由陸路搭車)。廟中那天也大大熱鬧一番。據傳每年此日廟前潮漲時,湄洲灣的“大鯊”會準時成群結隊游向輞川港穿過大橋在媽祖廟前翻三個斤斗以示膜拜,然後搖頭擺尾,順潮而去。二是每年端午節的輞川龍舟賽在廟前海域舉行,媽祖廟也盛況凡。三是農曆七月廿一,輞川“鬼節”街宴和元宵十五輞川游花燈踩街,媽祖就要乘八抬大轎出廟參加活動。
輞川因地處港口,又長期商務繁榮,輞川人旅居廈門、港澳台的不少,許多信眾回鄉都要來媽祖廟祀拜,祈求平安,有一定的海外聯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