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
概述
19世紀下半葉,英國先後將尼泊爾、哲孟雄(今錫金)、克什米爾、不丹納入其殖民勢力範圍,並在大吉嶺(今屬印度)設立軍事基地,準備入侵中國西藏。西藏地方政府派兵200人在隆吐山(今錫金龍頭山)設卡戍守,英國卻無理要求限期撤卡,並於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3月20日出兵數百人,向隆吐山發起進攻。藏軍以火銃、弓矢等簡陋武器奮起抵禦。24日,英軍攻占隆吐山,進而又占納湯(今屬錫金)。西藏地方政府調民兵和藏軍萬人齊集亞東(今屬中國西藏),準備反攻。可是,清政府竟進行阻撓,不許藏軍出擊。9月24日,英軍2000餘人攻占捻納(今屬錫金),繼占則利拉(今則里拉,亞東西南入錫金通道)、亞東等地。西藏軍民第一次抗英戰爭失敗。1890年,中英簽約,劃則利拉一帶山頂為藏哲邊界,使中國失去了大片領土。
背景
早從1624年開始,西方的傳教士就從印度偷偷越境進入西藏地區,以傳播宗教為幌子收集各種情報,為侵略西藏 做準備。1876年中英《煙臺條約》簽訂後,英國政府著手策劃侵略西藏的陰謀。1884年,一支英國軍隊從錫金偷偷侵 入西藏;1886年,英國又出動軍隊在西藏亞東以南的邊境地區,對西藏地區進行武裝騷擾。1888年2月,在經過周密 軍事準備的情況下,集結在藏印邊境地區的2000名英軍,在格蘭特將軍的指揮下,向由藏軍駐守的西藏隆吐山發起武裝進 攻,悍然發動了第一次侵藏戰爭。面對英國侵略軍先進的槍炮,西藏愛國軍無所畏懼,依靠地形的條件,用火槍、刀矛以及石 塊,連續打退英軍的多次進攻,擊斃擊傷英軍100多人,但終因裝備低劣而不敵,接連敗退。隆吐山、納湯(今那塘)、對 邦等地先後落入英軍之手。
腐敗的清朝政府懼怕英軍發起更大的攻勢,下令撤除支持藏軍抗英的清朝中央政府駐藏大臣文碩的職務,命令藏軍向 後撤兵。1890年3月17日,中國代表、駐藏幫辦大臣升泰與英國代表、印度總督蘭士丹在印度的加爾各答簽署了《中英 會議藏印條約》;1893年12月,雙方又簽訂了《中英會議藏印條款》。從此,英國的侵略勢力開始伸進中國的西藏地區 ,為其進一步侵略西藏創造了便利的條件。但是,西藏民眾強烈抵制這兩個條約,堅決阻止劃界,並堅持越過英印政府私自豎 立的界碑,到原來的牧場放牧。
但是,侵略野心巨大的英國侵略者並不滿足於上述兩個條約中規定的在藏權利,而是在西藏邊境地區不斷製造事端, 進行挑釁。為解決高原的運輸以保證侵略西藏的大規模行動,英國方面動用巨大財力、物力和人力,搶修了尼泊爾、不丹、哲 孟雄與中國西藏接壤的多條戰略通道。
第二次
20世紀初,英國決定再次侵藏。1903年6月,英少校榮赫鵬率兵200人,以談判為名進入西藏乾壩(今崗巴)。西藏地方政府派兵700人趕赴乾壩設防。12月中旬,英軍2000餘人在司令麥克唐納指揮下,越過則利拉山口,占領春丕(今亞東南)、帕里(今亞東東北)。藏軍3000人趕至曲眉仙角、古魯(均處亞東至江孜通道)一帶設防。1904年3月,英軍主力由堆拉(今乃堆拉)北進,行至曲眉仙角藏軍陣地附近時,一面佯裝"談判",一面暗中調兵搶占山頭,並突然發起攻擊。藏軍依託攔阻牆與敵搏鬥,前線指揮萊丁色等官兵700人壯烈犧牲。4月13日,英軍占領江孜,為減輕運輸壓力,留500人紮營於年楚河畔,大部返回春丕。西藏地方政府動員民軍萬人集於江孜附近。5月4日,日喀則民軍得悉江孜英軍大部東犯卡羅拉,立即以1500人直插江孜,控制市區,並對英軍營地發起圍攻。6月26日,英援軍4000人抵達江孜,與民軍展開逐村逐屋爭奪戰。7月6日,英軍攻占民軍堅守的宗政府,江孜重淪敵手。8月3日,英軍進入拉薩。9月6日,西藏地方政府被迫與英簽訂《拉薩條約》,使西藏實際上成了英國的殖民地。後迫於中國人民的反對和世界輿論的壓力,1906年4月,中英重新簽約,英國承認西藏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其變西藏為其殖民地的陰謀未能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