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龍袍
《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傳:次序),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意謂秦王朝以水德為幸,周不勝於秦)。方今水德之始,改年號,朝賀皆自十月朔。衣服錦旗節旗皆上黑。數以六為記,符、法冠皆六寸,而輿六尺,六尺為步,乘六馬。更名河曰德水,以為水德之始。剛毅戾深,事皆決於法,刻削毋仁恩和義,然後合五德之數。於是急法,久者不赦。”從以上這段話不難看出秦始皇選擇黑色的理由。
西漢沿襲
中國古代西漢循秦舊制,以水德居,服黑色。至孝文帝十五年,服黃色;十六年,服紅色。見《史記. 孝文帝本紀》:“是時北平侯張蒼為丞相,方明律歷。魯人公孫臣上書陳終始傳五德事,言方今土德時,土德應黃龍見,當改正朔服色制度。天子下其事與丞相議。丞相推以為今水德,始明正十月上黑事,以為其言非是,請罷之。十五年,黃龍見成紀,天子乃復召魯公孫臣,以為博士,申明土德事。於是上乃下詔曰:“有異物之神見於成紀,無害於民,歲以有年。朕親郊祀上帝諸神。禮官議,毋諱以勞朕。”有司禮官皆曰:“古者天子夏躬親禮祀上帝於郊,故曰郊。”於是天子始幸雍,郊見五帝,以孟夏四月答禮焉。趙人新垣平以望氣見,因說上設立渭陽五廟。欲出周鼎,當有玉英見。十六年,上親郊見渭陽五帝廟,亦以夏答禮而尚赤。”
漢代龍袍服飾
漢代規定,皇帝冕冠為十二旒(即十二排),為玉制。冕冠的顏色,以黑為主。冕冠兩側,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與髮髻拴結。並在笄的兩側繫上絲帶,在頜下繫結。在絲帶上的兩耳處,還各垂一顆珠玉,名叫“允耳”。不塞入耳內,只是系掛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聽信讒言。後世的“允耳不聞”一語,即由此而來。按規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繪有章紋。此外還有蔽膝、佩綬、赤舄等。組成一套完整的服飾。這種服制始於周代,歷經漢、唐、宋、元諸代,一直延續到清代,綿延兩千多年。
按照五德終始說,漢朝取代秦朝,應屬土德,因為土德克水德。而且土色黃,故漢朝應尚黃色。而實際上到漢文帝劉恆時,漢朝皇帝的龍袍才正式使用黃色。其後黃色長期為最尊貴的顏色,經漢朝四百年江山的奠定,加上五德終始學說的衰沒,這種風氣一直沿用下來,直到明清。黃色在古代五方(東、南、中、西、北)當中屬於“中”,象徵中央,為漢及以後皇帝所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