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圍

西昌圍

西昌圍俗稱“老圍”,位於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關西村,始建於明末清初,是關西新圍創建人徐名均(俗稱“徐老四”)的祖居地,是其祖輩、父輩及其兄弟們逐漸建起來的一座不規則形圍屋,位於關西新圍的東北部,直線距離不到500米,故又名“老圍”。西昌圍2008年12月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西昌圍是贛南圍屋中不規則型圍屋的代表, 直徑約87 米,占地面積約5257 平方米,以祠堂為中心,主體為二層磚木結構,周圍共建有6 幢廳堂和一幢燒香祈福的觀音廳,各廳互不相連,因山就勢,自成一體。西昌圍保存了明代建築的結構特點,窗扇、門頁、門柱、天花上的彩繪雕刻十分精美,堪稱精品。

西昌圍,俗稱“老圍”,是因徐氏家族經營木材生意時,船號和木頭的烙印標記均為“西昌號”故名。總占地面積約5257.6平方米,主要由立孝公堂(立孝,即徐立孝,徐名均之父)、祠堂、六大夥廳(徐立孝生六子,這一組房屋屬六個兒子共有房,故名)三幢主體建築,以及名增(老三)、名均(老四)、名植(老五)三房後裔的住房組成。相傳圍屋是建在徐家的風水寶地蛤蟆形上,因此,圍屋的形狀也如同蛤蟆。

西昌圍 西昌圍

由於西昌圍是經幾代人逐漸建成的,因此圍內建築各成獨體,沒 有統一規劃布局,呈現雜亂無章的狀況。根據實地調查訪問資料和對建築的考察情況分析,可能是先有圍內的部分建築,後來隨著安全需要,再圍建四周圍牆、圍屋、圍門樓和炮樓的。圍內現存建築早晚關係大致是立孝公堂,可能建於明代末期,然後是祠堂、六大夥廳、觀音廳、圍門樓、炮樓、名植裔房、名增第四子裔房,其它房屋。

西昌圍是關西新圍的祖屋,也是整個新圍村最早的民居,它與新圍遙相呼應,建築形式雖迥異,但建築文化和社會文化又緊密相連,可供人了解其歷史發展軌跡,某種意義上說,它們是密不可分的整體。圍內的天花板彩繪和穎環板雕刻是龍南圍屋中的精品。

西昌圍是座隨地形變化的不規則形圍屋,三個炮樓均設在易遭攻擊的西南面,可視為剛從村圍脫胎出來的一種圍屋。西昌圍由於年久失修因年久失修,圍內屋面漏雨、梁架腐朽等情況極其嚴重,亟需進行搶救性維修保護。

關西村中現有保存完整的關西新圍、西昌圍、鵬皋圍、福和圍、圳下圍、田心圍等所組成的關西圍屋群,如眾星拱月般連成一片,且每座圍屋各具特色,是一處保存完好、體現了贛南各個時期圍屋建築風格和特點的明清古民居建築群。

2008年12月,西昌圍被龍南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作為贛南圍屋的關西圍屋群成員之一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