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者:支庭榮
出版:2004年10月版廣東人民出版社
基金:廣東優秀社科著作出版基金資助項目
章節目錄
信息技術與西方媒介產業演化的主線
1.1 信息技術與新聞傳播歷史的波浪性
1.2 印刷革命與信息產業
1.3 工業革命與傳播產業
1.4 新信息技術革命與傳播渠道的爆炸性出現
1.5 交通史、媒介史與人類前進的方向
市場:媒介產業的試金石
2.1 資本主義與自由市場
2.2 西方近代媒介市場:“下行”的特徵與軌跡
2.3 資產階級革命與媒介政治經濟地位的確立
2.4 意見市場:為出版自由的理性主義辯護
體制:商業利益的擴張與公眾利益的堅守
3.1 政黨政治、民主化與報刊
3.2 大眾化、商業化與報刊
3.3 西方社會的多元化與報刊
3.4 高級報紙:對公眾利益的據守
3.5 憲法權利、公共領域與媒介商業化
西方媒介產業的門類、聚集與競爭
4.1 報業:登上世紀之巔
4.2 廣播業:在競爭中生存
4.3 “大蕭條”與雜誌業
4.4 電視業:一個時代的誕生
4.5 美國無線/有線電視:產業政策的範本
4.6 西歐道路:政府管制政策對公共廣播電視的替代
西方媒介產業的整合與集團化
5.1 西方歷史上的兼併浪潮與壟斷立法
5.2 20世紀前期的報業壟斷化
5.3 20世紀中期美國廣播電視網的連鎖商業運作
5.4 20世紀後期西方媒介產業的放鬆管制與整合
5.5 巨型跨國傳媒集團的併購
高投入、高產出、高利潤的媒介工業的形成
6.1 西方媒介行業的特性——以美國為例
6.2 美國的媒介產業
6.3 其他西方五國的媒介產業
6.4 歐洲媒介和文化產業的弱勢及其原因
重塑全球化分工體系
7.1 信息的全球流動與通訊社事業的成長
7.2 西方媒介業對俄羅斯的衝擊與滲透
7.3 西方媒介業對開發中國家的控制與影響
7.4 世界經濟、信息的一體化與全球化
書評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評支庭榮著《西方媒介產業化歷史研究》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廣播電視新聞系主任 譚天
洋為中用,以史為鑑
黑格爾說過,任何一部歷史都是當代史。這部26萬字的《西方媒介產業化歷史研究》最大的特點就是,史論結合,史為今用。當今中國傳媒,可謂進入媒介產業化的“春秋戰國時期”,群雄競起,烽火連天。報業集團、廣電集團一次次整合,又一輪輪競爭,都想把媒體做大做強。但是,如何脫離計畫經濟的慣性,突破舊有體制的重圍?如何在堅持意識形態控制的同時,提高新聞傳媒的產業化程度?是擺在學界和業界面前最緊迫最重要的課題,這是一條前人沒有走過的路子。可否以史為鑑?可否洋為中用?支庭榮適時進入這一研究領域,並拿出了很有現實意義的成果,這對於促進我國新聞改革和媒體產業經營是極具參考價值的。
科學技術和市場經濟無疑是驅動西方媒介產業化的兩個輪子。在本書一開始,支庭榮就用先進的信息技術作為主線串起西方媒介產業演化過程。他巧妙地把“宇宙年曆”轉換成“歲月時鐘”,把筆鋒從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迅速地伸向人類傳播史上的四次信息革命。
第一次信息革命:文字的發明;
第二次信息革命:手抄圖書的發明;
第三次信息革命:印刷機和印刷術;
第四次信息革命:目前正在進行的以數據為中心,著重於數據的收集、存儲、傳播、分析和提供的技術革新。
印刷革命推動信息產業的發展,工業革命推動傳播產業的建立,而戰後50多年的信息革命發展又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系統為中心,IBM占據計算機主機市場的70%以上;
第二階段以個人電腦為中心;
第三階段以網路為中心,始於20世紀90年代,預計2010-2015年進入高峰;
第四階段:以內容服務為中心,目前正在起步,預計2020-2030年進入高峰。
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信息技術支持下西方媒介產業成長的軌跡。
在第二章“市場:媒介產業的試金石”里,支庭榮描述了西方媒介產業是如何伴隨資本主義自由市場而成長的。自由市場--訊息市場--意見市場,構成了一段當代西方報業產生和發展的歷史。支庭榮寫道:“資產階級革命過程中新聞出版自由口號的提出,吹響了西方報刊媒介向政治和經濟領域進軍的號角。”
改革、思索與選擇
當今中國的新聞改革已到了艱苦的攻堅階段,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的呼聲此起彼伏,難題就在於怎么改?比如說體制,支庭榮在第三章“體制:商業利益的擴張與公眾利益的堅守”,我國與西方雖然在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上截然不同,但都面臨一個兩難的選擇。用我們的話就是說:宣傳與經營,喉舌功能與產業功能的矛盾與統一。其實在西方也有兩種價值取向,支庭榮從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對媒介的法律保護講到德國法西斯到新聞傳播的控制,分析了西方媒介的法制建設、公共領域與媒介商業化,闡述了他們的對財產權、人身權和知情權的認識和捍衛。他寫道:“即使在美國,也不可能使市場完全透明,但有了自由的新聞媒體,總可使信息更透明些,因而可以更好地促進經濟的市場化和政治的民主化。”這對於我國新聞媒體的政治改革和法制建設是頗有啟發的。
在第四章“西方媒介產業的門類、聚集與競爭”中,支庭榮分門別類回顧了西方各國報業、雜誌業、廣播業與電視業的發展歷史,接著介紹了美國與西歐對媒介採取的政策。他最後總結道;“透過美國20世紀電視產業管制的歷史,人們可以看到,FCC的操作是一種政治、經濟利益高於‘公眾利益’的操作。FCC假定,如果電視業是一種商業,當商業表現良好時它才能夠為公眾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因而經濟因素,同時也就意味著政治因素歷史性地成了FCC管制政策的一部分。”這引起了我們的思索:在我們的媒體體制改革和媒介產業政策中,該如何正確處理大眾利益與媒介利益的關係。
面對我國媒體改革的同時,更重要的是開放和如何開放,如何把媒體逐步地推向市場?民營傳媒機構能否進入?支庭榮在“西歐道路:政府管制政策對公共廣播電視的替代”一節中寫道:“公共機構並不是實現重要社會目標的唯一方式。政府通過制定和實施有效管制措施也可能達到由非公共機構來實現的社會目標,而且,實施效果可能更好,可以避免過多公共機構的存在而產生的副作用。從理論上說,只要(並且只有)公共政策和管制措施有效,公共機構數量的減少有可能實現更高的市場績效。”問題就在於我們如何把理論變為現實。接著,支庭榮把美國與西歐進行了對比;“同樣在20世紀20、30年代,美國廣播電視業能順利地走上商業化道路,其中的一個關鍵原因是一批大企業的全面介入,而相比之下,西歐的廣播電視業當時只能依賴政府的投入。”這就為我國民營企業進入傳媒業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參考依據。他最後寫道:“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西歐各國在確保社會目標的前提下,在廣播電視業中有條件有能力允許非公共機構或非國有資本的進入。其公共機構本身也在逐步企業化,直至成為真正的企業。相應地,政府對傳播產業的管制明顯區分出產業政策和內容政策,在產業政策上逐步走向了開放競爭之路。”這正是我們的改革所希望看到的。
高天滾滾寒流急
在當前我國以行政整合為主導的媒體集團化浪潮中,讓我們看看“西方媒介產業的整合與集團化”一節,一定不無裨益。支庭榮首先介紹了美國歷史上五次併購浪潮,接著介紹西方各國的報業壟斷化,以及20世紀後期西方媒介產業放鬆管制與整合,下面我們看看支庭榮對幾個巨型跨國傳媒集團併購史的精彩描述:
美國線上/時代華納
1990年,時代公司以140億美元收購華納公司,合併為時代華納公司,成為當時全球最大的娛樂及媒介公司。
1996年,時代華納以76億美元收購特納傳播公司,從迪斯尼公司手中奪回了世界傳播及娛樂業的頭把交椅。
2001年1月,全球最大的網際網路服務商美國線上公司(AOL)與時代華納公司合併,併購交易總值高達1062億美元,涉資3500億美元。美國線上/時代華納公司一舉成為傳媒巨無霸。它擁有六大業務:美國線上、電視和廣播業務、有線電視業務、出版業務、影視娛樂業務和音樂業務。
迪斯尼
1923年,沃爾特.迪斯尼以3200美元成立了迪斯尼兄弟動畫製作公司。1927年,他的頭腦中萌發了一個卡通主角的靈感--一隻活潑可愛的小老鼠,他的夫人莉莉蓮恩給它取了個響亮的名字"Mickey Mouse"(米老鼠)。
1955年,迪斯尼樂園在洛杉磯開放,使沃爾特.迪斯尼的娛樂帝國在夢幻與現實中找到結合點,創造了一個時代的輝煌。
1995年迪斯尼花費196億美元收購ABC。合併使迪斯尼公司的卡通片以及電視節目製作與ABC廣播電視網路的傳播能力有效地結合在一起。但它沒有收購有線或衛星公司,以確保其傳播渠道,為新世紀初迪斯尼的困境埋下了隱患。爾後迪斯尼進軍網際網路業也遭失敗。迪斯尼公司目前擁有四大業務:媒體網路、主題公園和度假村、音像娛樂部分、消費產品部門。
維亞康姆
1967年,薩默.雷石東出任一個家族電影院企業--國家娛樂公司CEO.其後,他不斷地收購維亞康姆公司的股份,後者當時是美國第10大有線網路運營商。
1986年,維亞康姆收購了MTV全球電視網,1987年3月,雷石東以34億美元收購了維亞康姆公司。
1994年,維亞康姆以84億美元收購了全美最大的錄像帶出租店布洛克巴斯特,以100億美元收購了派拉蒙電影公司,成為世界頂級娛樂公司。
1999年,維亞康姆收購了CBS,併購金額高達230億美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娛樂公司之一。目前維亞康姆主營電視、有線電視、電影、出版等業務。
新聞集團
1964年,魯伯特.默多克出版了澳大利亞第一份全國性日報《澳大利亞人》,使這個歷史不長、地域遼闊的國家真正從意識上統一起來。
1969年,默多克控制了他的第一家英國報紙--《世界新聞》。爾後他收購了《每日先驅報》,並把它改造成為英國發行量最大的《太陽報》。接著他又進入美國。
1981年,默多克花了2800萬美元收購了享有盛譽的《泰晤士報》和它的姐妹報《星期日泰晤士報》。1985年,默多克買下了20世紀福克斯影業公司。
1983年起,默多克涉足衛星領域。近年來,默多克把媒體未來的希望寄托在衛星電視市場上。他把集團在西歐、亞洲和拉丁美洲的衛星平台和相關資產重組,整合為天空環球網路集團,進一步勾勒出全球衛星電視王國的輪廓。新聞集團目前主營業務有:電視、廣播和衛星電視業務,報刊出版業務,電影娛樂業務,IT業務和其他業務。
其他傳媒大鱷維旺迪環球(法)和貝塔斯曼(德)相比美國那幾家就遜色得多了。
傳媒帝國大廈的建構過程的啟迪
1、他們是跨越國界的,象默多克從澳大利亞起家,然後進軍英國和美國,繼而用衛星在天空上整合它的帝國。
2、他們大步挺進現代視聽傳播。如雷石東堅持不進入報業,理由是報業發展比較慢。
3、網際網路成為新的一輪競爭領域。在維吉尼亞州的杜勒斯,“美國線上”的總部里有這樣一塊銅牌,上面寫的是--“美國線上的任務,建立全球每個人日常生活的中介,就像電話或電視機一般,甚至更有價值。”
4、雷石東採取的步驟被稱為建設國際傳媒企業的三部曲:
(1)A-Acquire,就是購買,指購買和開發最好的內容;
(2)B-Brand,就是內容,指對內容進行品牌建設;
(3)C-Copywrite,指為自己創建品牌的內容進行嚴格的著作權保護。
5、跨國傳媒大鱷進軍的最後也是最大的一個市場必然是中國,山雨欲來風滿樓,中國的傳媒業該怎么辦?這不是歷史而是現實。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支庭榮的研究是一部極富針對性的傳媒現代史。
在第五章“高投入、高產出、高利潤的媒介”里,支庭榮逐一介紹西方各國的媒介產業,找出西方媒介行業的特性,相比媒介大國美國,他著重分析了歐洲媒介和文化產業的弱勢及其原因。他認為有這樣幾個原因:一是經濟實力強大的美國文化入侵;二是歐洲的文化保守主義制約;三是歐洲各國的管制成為傳媒業發展的政策瓶頸;四是歐洲未能找到獨特的技術-市場模式。
支庭榮在最一章“重塑全球化分工體系”,研究了傳媒業全球化的走向,他在介紹西方媒介對俄羅斯的衝擊和滲透,對開發中國家的控制與影響後,深入分析了世界經濟、信息一體化與全球化的今天,他最後總結道:“在信息資源的全球化流通過程中,處於經濟全球化主導地位的西方強勢國家以其先進的媒介技術為助力,在資本力量的驅動下,在獲得巨大的經濟利益的同時,也會蠶食其他國家本土的文化工業,並且因其文化輸出所傳播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乃至時尚、風格,深刻地影響著這些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傳統和文化認同,反過來促成不同文化向“同質化”的變遷。”他的結尾詞:“在這個意義上,經濟市場的開放與文化差異的縮小並不有益於世界文明和文化的豐富,而唯有經濟現代化和文化多元化發展,才有人類綿延不絕的歷史。”此話表明了作者堅定的唯物史觀。
打開支庭榮的《西方媒介產業化歷史研究》,一股強烈的時代氣息撲面而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認為這部書無論於學界還是業界都是值得一讀,它對當今中國迅速發展的傳媒產業是有很大的借鑑作用的。儘管此書史料頗豐而論述略遜,但它畢竟給學界深入、細化、全面研究西方傳媒業打開了一扇大門。
2004年12月16日於暨大南湖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