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0年底,全村有89戶通自來水,有0戶飲用井水, 有189戶通電,有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79戶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35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15戶。該進村道路為土路 ;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2.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3.00公里。
全村有效灌溉面積為100.0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00.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14畝。該村到2010年底,有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61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83.20畝(其中:田270.40畝,地112.80畝),人均耕地0.41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小麥、烤菸等作物;擁有林地1707.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308.7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43畝,主要種植板栗等經濟林果; 其他面積0.00畝。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91.8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01.40萬元,畜牧業收入83.20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61頭,肉牛256頭,肉羊195頭); 林業收入3.20萬元, 第二、三產業收入104.00萬元, 工資性收入3.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873.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畜牧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3.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0人 ,在省內務工20人,到省外務工0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89戶,共鄉村人口724人,其中男性355人,女性369人。其中農業人口724人,勞動力340人。 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0;參加農村合作醫療591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1.00公里,距離鎮衛生院3.00公里。 人畜混居的農戶158戶。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畜牧業,主要銷售往本縣。
2010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84.60萬元,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種植業、畜牧業產業。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66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83.2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
年末集體總收入0.00萬元,有固定資產0.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種植結構單一,無經濟支拄產業;村委會至西山全長3.4公里道路需修建;有100戶289人還存在飲水困難。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大力發展畜牧業,注重發展二、三產業,向外輸送剩餘勞動力。
80年代開始,有人從鄰村外出人員中引進紡配製作工藝技術,1981年村辦五金廠向紡配廠轉變,由生產銼刀、菜刀轉為生產木帘子、結合件、針板、卷布棍等紡織配件。1981年的村黨支部書記呂有德和村黨支部書記呂高東率先辦起家庭紡配廠,在他們的帶動下,戶辦紡配廠應運而生,迅速發展。隨著紡織配件的生產規模擴大、加工人員和產品大幅度增多,逐漸形成了銷供產和服務一條龍的最佳化組合。西山村常年有4~5人從福建購回整個火車皮的質地堅硬的木材,供應紡配戶加工。紡配戶加工成品後,走南闖北,四出推銷,將交貨業務契約訂回。也有少數需求單位來人來函洽談訂貨。為了加快信息傳遞,方便業務交往,西山村先後安裝了25部電話機。村民呂國良看到村里紡配生產,戶多量大,運輸不便,就在村內建立託運站。在加工技術方面,一改原先簡易粗放的手工生產為半機械化生產,工效比原來提高數倍。西山村有紡配戶200多家,機器台鑽100多台,小型木工刨床20餘台,車床5台。年產值30萬元以上的戶有30戶,50萬元以上的有2戶,產品終年不斷銷往中國各地除西藏自治區外的各個省市,其中尤以江蘇省為最。西山村工副業欣欣向榮,產值逐年上升。1982年82萬元,1985年315萬元,1988年550多萬元。1992年突破千萬元大關,上交國家稅收50多萬元。多年被評為市(縣)先進單位。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西山村小,中學生就讀到塘子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1.00公里,距離中學4.0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中,小學生75人,中學生3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