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甑糕
在西安和關中地區,有一種深受民眾喜受,物美價廉的傳統早餐食品,叫做“甑糕”。顧名思義,“甑糕”就是以紅棗和糯米為原料,用“甑”蒸製成的“糕”。甑糕米棗交融,老幼鹹宜,營養豐富,滋補性強,色澤鮮潤,綿軟粘甜,濃香撲鼻,久食不厭,風味獨特。
甑糕,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甑”是一種什麼炊具呢?據考證,“甑”是置於鬲(音利)、釜上蒸製食物的炊器。相傳,“甑”是皇帝發明的。三國時譙周《古史考》中記載:“黃帝始作釜甑,火食之道始成。”可見,“甑”在原始社會後期已經產生。到了新石器時代,又有了“陶甑”,這在出土文物中已得到證實。陶甑的底部有許多小汽孔,可以使鬲、釜中的蒸汽升入甑中把生料蒸熟。甑的發明,是我國烹飪史上一個新的突破。
到了商、周時代,除了陶甑以外,又出現了“銅甑”。戰國以後,鐵器產生後,“甑”又由青銅改變為“鐵甑”。從此,“鐵甑”就世代沿襲,流傳至今。這種“鐵甑”,形似圓筒,與陶甑、銅甑在式樣上不完全相同,但鐵甑沒有底,在底部有一個鐵甑篦,使用起來就方便多了。算起來,甑的使用已延續了5000多年了。現在西安、關中地區的甑糕就是用這種古老的鐵甑蒸製的。
相關條目
甑糕,是由3000多年前西周時期王子專用的食品“糗餌粉糍”演變而來。《周禮·天宮》有羞籩之食糗餌粉糍的記載,“粉糍”是在糯米粉內加入豆沙餡(古時叫豆屑末)蒸成的餅糕。先秦時的“粉糍”里並不放棗,到了唐代才發展成棗米合蒸。唐代尚書令左僕射韋巨源宴請中宗皇帝的“燒尾宴”中的“水晶龍鳳糕”(見《燒尾食單》)和現在的甑糕頗為相似。
由於紅棗和糯米營養豐富,滋補強身,因而甑糕受到各階層消費者的好評。當年馮玉祥將軍把“西安甑糕”譽為“平民階層的燕菜”。西安、關中地區開會,早點多食甑糕。村民趕集赴會,都要吃一盤甑糕打點;返回時還買上一兩盤,以虎皮葉包裝,帶回家裡讓家人同享口福。
西安甑糕,以蓮湖區麻家什字穆斯林製作的為最佳。做甑糕要會蒸,還要會鏟,會裝碟,用專用鏟刀將甑糕鏟得棗米交融,紅白相映,裝入碟中,如琥珀,似凝脂,誘人食慾。80年代,西安市政府有關部門,對製作甑糕經驗豐富、技藝精湛的王穩記,授予“甑糕技師”的技術職稱。
西安甑糕的原料是糯米和紅棗。其比例是:糯米65%、紅棗35%。製作技藝比較別致,尤其要掌握好泡米、裝甑、加水與火功等幾個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