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心職責和研究範圍:
1、總結、梳理國際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科學理念、理論和方法,諸如文化圈理論、形態理論等,對田野普查人員進行專業化培訓,掌握國際通用規範的田野作業方法。
2、對西安境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按國家分類標準進行田野普查,重點是對符合非物質文化遺產標準又行將消亡或正在消亡的品種進行搶救性記錄保存工作。
3、針對不同地域文化圈進行一定量的個案樣本建檔工作。通過各種現代技術手段,以達到即便老藝人亡故,也能複製再現其原態內容的目的。這一樣本及工作方法,也可為各區縣開展大面積田野普查起示範指導作用。
4、建立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本課題組相關專家,早已參與國家文化部、科技部《西部人文資源基礎環境資料庫》工作,已積累了這方面的經驗和資料,為建立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提供了技術保證。
二、學科發展方向和研究任務:嚴格按照國家標準,在做好對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普查、認定工作的基礎上,制定、完善保護規劃和保護、研究、開發體系;建立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保護試點,劃分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區;依照國際慣例和國家規範,對西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科學價值、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開發利用方向、方式等層面的評價定位工作;提出對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世界、國家、省、市分級申報的建議名錄序列;在吸收、借鑑日本、韓國等國家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西安切實可行的多元保護措施,以求達到科學保護、有效保護、立法保護的目的。
三、正在進行的工作和項目
1、撰寫出版《節日長安》叢書。叢書內容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等十大節日組成,每個節日獨成一冊(約10萬字)。
2、對西安境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按照國家分類標準進行田野普查並建立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
3、構建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價體系。
四、學術動態和交流:
2006年月6日,西安市社會科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在“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掛牌成立“非物質文化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