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遺址位於黃灘海平原的西部,地勢較為平坦,有三條南北走向的沖溝貫通中北部,溝南部地段已被平整為耕地。1974年發現。1979年4月18日至5月19日,鄭州市博物館對其進行了發掘,發掘面積250平方米,分作五期。發表有《河南滎陽市西史村遺址發掘簡報》、《文物資料叢刊》1981年1期,該遺址的時代為夏、商,面積40萬平方米。
在該遺址範圍內採集有陶片和殘石器,在穿過遺址的溝壁上散布著較多的陶片,經局部鏟刮,發現有文化層和灰坑分布,文化層厚2米,灰坑為斜壁環底不規則形,採集陶片可辯器形的有:大口尊、簋、盆、罐、豆、刻槽盆等,紋飾以繩紋為主,另有弦紋、附加堆紋和磨光素麵,陶質以夾沙灰陶為主,泥質灰陶次之。該遺址現保存狀況較好,文物遺存十分豐富。
該遺址面積約40萬平方米,且文物遺存十分豐富,經過科學試掘,出土過青銅器等重要文物,保存較好,所以是一處具有多方面潛在重要價值的夏商古文化遺址。2008年6月25日被公布為河南省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